•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内销到外销:民国时期中国桐油为争取国际市场的尝试

杨乔
  
仓储管理与技术
2021年28期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民国时期,桐油国际贸易大兴,中国出产的桐油几乎全部用于出口。为争取国际市场,国内的桐油业者改进了桐油种植技术、改善了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成立了商品检验局,规范了桐油出口标准。在政府、桐油商人、桐农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桐油在国际桐油市场大放异彩。

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国桐油;争取国际市场

中国传统的主要商品是茶叶和生丝,“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茶叶在全国出口商品总量中始终居于首位。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出口的丝及丝织品数量超过茶叶的出口数量成为中国出口贸易总量的首位”。一战结束之前,桐油出口数量不大,和豆油、花生油、茶油等油类一起被列入植物油一项。1918年以后,桐油出口跻身于我国12项主要出口货物之列。1919-1921年,桐油出口总值占我国出口总值的1.1%,位居第10名。20年代后期,大豆和豆饼的出口数量超过了丝与丝织品的出口数量居于出口贸易总量榜首。东北是中国大豆的主要产地,九一八事变之后,大豆主要产地被日军占领,大豆的出口骤降,其出口贸易总量榜首的位置被桐油、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的出口取而代之。桐油一项在1935-1937年三年当中在全国商品出口总值中位列第一。

民国时期,中国的桐油商品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以后,其年出口数量惊人。1933年到1934年,桐油出口数量在全国所有出口商品中占第五位。1935年至1936年,桐油出口数量一跃成为了全国所有出口商品的第一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桐油行销世界各国甚广,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一种独占的商品,在世界桐油市场的份额极大,我国桐油产额约占全世界95%以上。桐油行业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在我国对外贸易当中的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从事桐油业者为应对国际市场对中国桐油在质与量上的要求,扩大桐树种植,改良桐油的加工、包装储运等流程,这些措施有利于桐油对外贸易的稳定,桐油商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1.桐油种植技术的改进

在桐油对外贸易日渐兴盛之际,1928年12月,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成立,并相应逐步设立了各省农业推广机构。1929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农业推广规程》,大力推广农业改良。为了满足国际市场对桐油的巨大需求,国民政府于1932年成立农业改良所,推动农业的改进。

农业方面的积极措施,促使了桐油产量增加。“通令全国各宜于种桐之省区,力行其奖励种植,以增产额。通令各省区,减免桐油应付的杂捐等项,藉轻成本,便与国外竞争。”

四川万县,县政府建设科自1931年起于每年3月12日邀请市县各机关法团,在荒郊实行造林运动。计1931年至1939年间,造林五个林场,均有桐林3000余株,总面积220余平方英尺。

湖南省,省政府从20年代开始就逐渐通过组织推广机构、改良品种和制定措施,鼓励农民种植桐树。“1929年湖南省政府通过植桐的议案,省及各县均先后设立植桐委员会,1930年湖南省政府颁发了《湖南省政府植桐提倡保护奖励法》,1931年制订了《湖南省保护桐茶章程》及《领荒植桐暂行章程》等条例”。湖南省采取一系列奖励保护措施,如对于民间人士申领荒地造林的行为给予了免费10年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使全省桐油常年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到30年代,在政府倡导植桐的氛围下,桐树种植面积扩大迅速。

湖南醴陵县,“1921年后,乃行销美洲。省府提倡植桐,陶广、钟克仁、汤新昭等,首于本县自辟农场,所植各以万计,各县翕然向风。1941年春,农业推广所报告,醴陵全县增植8万株,植桐者倍踊跃。”宁乡县,“自1925年、1926年间,县境渐提倡植桐及各种果木。如廖起于蔡家冲植桐20000株,邓耘于东城外撩箕坡约植2000株;陶懋功、李思运等各于檆山植数百株,风气渐开,各有赢利、继起者,陈家骐于桃林桥私山,植桐8000株;师顾乡唐氏于仙凫冲私山,植桐约2000株;彭氏于唐家坡私山,植2000株。詹氏于东二岭坡私山,植数千株。罗汉冲之黄泥岭、陈家坡周氏私山相连,各植桐约2000株。1936年,北城外梅氏私山植约3000株,而县长杨绩荪复令各乡于公私荒山皆得植桐。1941年,县政府调查各乡镇所植,统计约40000余株,从此勤加培植,一县闻风兴起,富源不可量矣。”

湖南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及农业试验与推广机构对于植桐技术和桐树增产技术的科学试验工作也非常重视,相继开展了“油桐栽培试验、播种造林与育苗造林比较试验、土壤石灰含量试验、株行距离试验、覆土深浅试验、间作农作物收获价值与垦殖投资比较试验6种科学试验。此外,还进行了留种试验,于1938年播种,作状况观察”。湖南省教育厅1935年曾于省立职业学校内添设油漆专科,聘油漆专家,指导改良技术,培养技师。

湖北省政府鼓励种植桐树的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全省植桐面积有大幅度增加。“在省政府鼓励下,1936年,全省植桐面积为13.41万亩,到1942年,植桐面积增至65万亩”。湖北省出现了成片的建制林,“如1934年孝感人士韩安在陆家山河滩申领荒地2600亩用来造林,政府同样给予了免税十年的优惠政策”。湖北省工合组织除经常举办短期专业训练班以外,还通过工读结合的“培黎工艺学校”选拔种植方面的技术人员。

安徽省,“皖中皖南土质气候宜于植桐,故均有大量桐油产出。本省建设厅即划定皖南芜宣、宣长、京建各路线间之荒山地带为本省皖南植桐中心区,由各属造林场,督同所在地县政府,辟地种植示范。同时奖励人民普遍种植。沿各路路线行道树一律改植桐树。”

浙江省,省政府为提倡植桐生产事业十分尽力。1935年开始,“在衢县十里荒山开垦1万亩,种植油桐。”1941年,“省农业改进所为提倡栽培油桐增加生产起见,特选购优良桐种,无价发给本省各县人民具领种植。”此外省建设厅规定各乡村间集合若干人,以合作方法共同经营村有桐林。

广西省,提倡植桐更见积极。1937年,“省政府第279次会议决议拟定桐花为省花,每年4月1日为桐花节,以此提倡植桐。”省政府为厉行普遍植桐,“限令各县、乡、镇、村、街于1937年春一律遵照实行每村、街植桐籽一百斤。”

在各地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桐林种植推广成效显著,桐林面积有序增加,桐树种植技术得到改良,桐油产量的提升为争取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2.桐油生产加工技术的改进

桐油的生产加工一般包括除垢、烘干、碾粉、蒸熟、踩饼、压榨、滤清、装篓几个步骤。土法压榨桐油的方法广泛存在于中国广大农村和乡镇的榨油作坊和农民家中,我国传统榨油方法不良,桐油籽所含油质未能尽行榨出,榨出的油品质不纯,色泽不艳丽而且其中含有杂质。而各地桐油商贩对于桐油的储存多有疏忽,以致耗损过多,使成本增加。这些弊端阻碍了桐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用这种传统办法榨油有以下几种缺点:

(1)设备简陋。桐油用土法榨制木榨制油,其弊端有六种:“压力过小,油分未净;稻草包裹,致生浑脚;各油共榨,难免掺杂;榨灰难净,损坏油质;榨木吸油,耗费甚巨;效率极小,耗时甚多”。往往因设备简陋榨出的油质不纯不符合各种工业用途的标准需要再进行加工,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2)油质不纯。榨油时往往混入了谷草、籽粉及杂油等物,使油脂不纯,故桐油业者都说:“桐油千层脚”即是油质不纯,难于澄清的意思。不少桐油商贩借此机会每因贪图小利,在桐油内掺入低价的油类或杂品,以期增加重量,博取高价。这种商家短视行为极大的损害了桐油商人的信誉度,久而久之,销售受影响而减少收入的也正是这一部分商贩。不但油质因而不纯,而提净亦复困难,直接影响于油质的本身,间接影响于国外的信誉。我国的桐油,往往因品质不纯,而为外商所拒绝。

(3)储运疏忽。各地产户因为设备简陋,人手有限,对于桐油榨制后的处置,颇多疏忽,以致耗漏甚多,成本增加。“通常油类多以蔑篓装盛,内仅衬以油纸数层,篓盖多篾制,皆用油纸糊封,堆置阴湿铺屋或油栈内,与其他货物混杂一处,经常有渗漏的损失和导致火灾的危险。”用蔑篓装油,运往各集散市场多靠人力肩挑,或依水道船载,每次运输数量有限,则成本势必增加,也是无形中的损失。

随着国际市场对桐油的需求陡增,为达到国际市场所要求的出口标准,1918年以后,上述这种旧式榨油方法、包装、运输、存储方法多有改善。在桐油集散市场,如汉口、万县、上海等大城市,提倡精榨,以新式机器,代替人工来榨油。新式榨油机如安德臣机及水压机均可采用购机所费不多,用机器榨油,不但油质可以增多,并且可以使桐油清洁纯粹,桐实可以节省人工,实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桐油其加工的水平决定着桐油的质量和销路。以往在各地加工出来的桐油纯度不高,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国际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对桐油进行精炼加工成为提高桐油品质的重要方法。20年代后期,在桐油的集散市场逐渐出现了由资本雄厚的洋商兴建的专门用以榨制桐油的机器榨油厂,这种新式榨油厂在去壳、去尘、磨粉和榨油等各个加工环节都有很大的改进,有的还使用电力等现代的动力设备来进行生产。新式油厂的设置,以1928年施美洋行为创始,生利洋行、聚行贸易部,相继兴起,同义、华通两家出口行商,先后成立,蔚然可观。这种新式榨油厂从农民和商贩手中收购桐油,“用机器设备圆片机去壳,去壳速率每小时可剥桐实1,025斤,而按照传统办法每小时每人仅能剥桐实60斤。传统方法剔除零壳与尘土采用人工或者风车,新式方法则利用空气吸出;传统磨粉方法采用石碾加以人畜力,每小时可磨籽粉150斤,新式方法用磨粉机,每小时可磨籽粉462斤;传统榨油方法是用人力操作木制榨机,每天榨油270斤,每小时榨油20斤,榨得的油量为桐籽的24%,新式方法则采用安氏压榨机,每天榨油3,888斤,每小时榨油162斤,榨得的油量为桐籽的31.5%”。

新式机器榨油方法比起传统旧式榨油方法而言,更为先进、更为有效率,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可惜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这种机器榨油方法在民国时期并未能普及,长江流域广大的桐油原产地仍然多采用传统办法来生产加工桐油。纵观民国时期,桐油的初加工基本上一直是在桐油原产地的农民家中或者是榨坊中加工而成。数量众多的榨坊榨制桐油时所采用的除垢、烘干、碾粉、蒸熟、踩饼、压榨各工序仍是以人力为主,辅之以畜力。这是和民国时期劳动力成本特别低廉有关的。由于劳动力多是家属、学徒、甚至是无其他事可干的老幼妇孺,可以省去不少工资开销,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工作,再加上购买榨油机器需要一次性拿出大额资金,众多的农民和小榨坊并没有采用机器榨油的迫切需要。各地采摘的桐实加工成桐油后,集中运往汉口,再进行精炼加工方能出口外销。

在汉口集中的多是在各地作坊中加工出来的桐油,属于毛油,即毛货,纯度不高,质量往往难以保证,与国际市场需要的工业原料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对桐油进行精炼加工成为提高桐油品质的重要方法,桐油压榨和精炼也是汉口重要的近代加工业。机器加工桐油的技术是在19世纪后半叶由洋商引入中国的。1905年日本人在汉阳开设了第一家机器榨油厂,用以榨制茶油、花生油、大豆油等。至此,机器加工桐油的方法逐渐在汉口兴起。由于桐油精加工需要建设较大的储油池和精炼设备,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较大的储油池和精炼厂都是由汉口的桐油出口行控制。洋商经营桐油输出业的,多设有精制厂。“将其所采办的原油,设油厂去其渣滓,则成精油,此种精制厂集中于汉口,以该埠为全国最大的桐油聚散中心”。

国外对于高品质桐油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桐油加工的现代化。汉口各油行对于桐油炼净工作,颇能慎重,在汉口经过标准加工程序后的桐油,质量有所保证,炼净后的精油,色质均佳。其沉淀于桶底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桐油销往国内市场供造船、修船、制作油布、雨伞使用,加工后剩下的油脚渣滓则用作肥料出售。这样的加工程序体现了桐油价值利用的最大化,有利于桐油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1918年以后集散市场、出口市场的桐油业者对于新的桐油包装、储存方式和新的桐油运输载体接受程度较高,新的包装、运输、存储方法得到了普遍运用。自从1929年汉口成立商品检验局,对桐油进行标准化检验以后,桐油中掺假作伪的情况也大大减少。

民国时期桐树的种植方法和桐油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改进。桐树种植从传统的农民分散的漫不经心的栽培方式发展到政府大力提倡指导植桐,主办示范林场的大规模组织方式;榨油技术方面将桐油改土榨为机榨的方法也逐步得到推广。此外,国民政府先后成立了输出推广会桐油小组会和设立了中国桐油研究所,改良桐油的生产技术,这种转变方式更好的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要,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桐油包装运输方面的改进

桐油的包装和运输在近代以来有所进步。桐油的包装除了篓装和桶装外,还出现了听装、散装和铁桶装三种。桐油的运输在传统时期只能采取水运的方法,多用运输能力低的帆船载货。近代以后,桐油的运输出现了水运、公路、铁路并存的运输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水运还是桐油运输的主要方式。1922年以后,长江流域中配有专业储存设备的轮船占据了水路运输工具的主要地位。

桐油的产区的所在地,大部分山路崎岖、地形险峻,多由挑夫挑运至江边装船,等待运送至产地市场。此段多为小河小溪,故运输桐油到桐油产地市场,多用帆船。从桐油产地市场运输桐油到集散市场,多采用小汽船和民船运输。桐油运到汉口以后,再转大轮船继续下一段航程。

民国以前,桐油因为仅供内销,包装方法仅有篓装和桶装两种。民国时期销往国内的桐油包装、储存方法几乎没什么变化,一直采用篓装和桶装的方法。桐油的装运,用篓用桶亦不一定。襄古桐包装用篓,每篓约重180—200斤。川桐用桶亦用篓,每件各250斤。南桐桶重百斤篓重90余斤。

桐油外销最初是用篾篓装运,这种材质的包装方法不管怎样细致均会出现一定的渗漏,桐油的运输损耗巨大,而且油渍会严重影响其他货物。桐油出口贸易的激增直接刺激了桐油的包装和运输技术的提高,为适应出口贸易的需要又出现了听装、散装、铁桶装三种包装方法。各地桐油商人由于利益的驱动主动运用先进技术,改变传统方法来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出口桐油的包装、储存方法有明显进步,更为轻便,更能防渗漏,容量也得到增加,包装和储存的变化十分有助于桐油外销数量的增加。改进后铁桶和木桶在出口桐油的包装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此外,轮船运输为桐油的快速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带有储油设备的油轮发挥了巨大作用。

散装是装油于船舱内,洋商运往美国的桐油多用此方法。桐油商行鉴于件油转运时之漏耗,以及包装、搬运费用为数之巨,主张利用油池储存,散装运输。“由铁管中输入船舱,可以免去渗漏及一切耗费”。如四川的重庆、万县二地均有油池设备,尤以在汉口油池甚多。出口国外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散装,运往美国则全用散舱装运桐油。散装桐油是装运桐油最好的办法,最为经济节省。这种装油方法得益于轮船船舱的设备改善,20年代后期美国至中国航线的轮船多配有电力、水泵等设施,可通过铁管很方便的吸入吸出桐油,这种运输方法洁净、省时省力,既可免除漏耗又可节省包装费既皮重运费。

总之,如果是洋商在产地购买桐油则是水大时大都散舱装运,水小时,或装木桶,或装铁桶,由于洋商拥有先进的轮船运输设备,因此桐油在产地市场就可以包装好而不必到汉口后再改装。如果是华商在产地购买桐油后在产地市场运往上级集散市场时普遍采用传统的篓装包装方法。桐油包装方法的变化主要体出口市场这一层次。桐油运到汉口市场后,桐油经销商再根据销售地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包装方法。用于铁路运输时多采用铁桶听装的方法;在销往国外时依据情形的不同采用木桶或铁桶的方法;运销国外属于长途远洋运输时多采用散装的方法。

4.成立商品检验局,规范桐油的出口标准

民国前期,桐油的检验靠目测和从业者的经验通过观察桐油的颜色气味等来确定其质量等级,这种旧式方法给了作伪掺假者以可乘之机。有的商贩因贪图小利,在桐油中掺杂作伪,以致品质下降,影响商誉。

在桐油标准未确定之前,桐油掺杂作伪现象并非个例,屡禁不止,纠纷不断。以上海市为例,1921年,“沪上油麻公所董事前因该同业忽被野鸡客商将伪质桐油装运来沪冒牌混售,以致同受影响。曾经邀集会议呈请官厅查禁在案。”1923年,上海桐油业出现“查得沪上市间发生一种伪质桐油冒用牌子在市场混销。细查此种伪质来自长江一带,故将伪货扣留。该业公所恐一般用者受愚遂将货样送至商会请为转呈官厅设法查禁以维商业。”

对于中国出口的商品,桐油和其他土产一样,外商须有正式检验证书方可接受。因此这种劣质掺假的桐油运到汉口后,由外国商人在汉口成立化验室自行检验。“该化验室产生于1926年,属于私人组织而成,主持化验者为丹麦人,此化验室开具的化验单得到了汉口各出口洋行的承认”。这种检验并不标准,比较随意,致使外商可以通过掌控判定桐油等级的环节来控制收购价格,中国商人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桐油出口的需求刺激了桐油检验的发展,为了使桐油品级划一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要,1929年国民政府在上海、汉口等地陆续设立商品检验局。商品检验局制定了一整套等级标准,逐步建立了桐油对外贸易的商品检验制度。

首先,规定了桐油检验的程序,强调进入市场的桐油均需要呈报商品检验局进行检验。自1929年11月6日起,凡出国或转口,或集散市场买卖的桐油,于未封固前,向本地商品检验局填写检验请求连同检验费用呈请检验。“经过严格的检查后,始准固封载运出口或转口。”检验局接到报验单后,即派员采样,其经过采样的篓桶,由采样员加盖印识,并发给报验人采样凭单。由检验局通知报验人持采样凭单换领证书或凭单,并由检验局将装油器总钳口处,逐加标识。甲局检验合格的桐油至乙局所在地应查明原证书及标识,分别转运出口,或内地市场买卖,换给证书,如查有不符,仍照章检验。“桐油合格证书以六个月为限,六个月后仍得请求复检。”而且,检验合格的证书及标识在全国通行,无论是转运出口,或内地市场买卖,皆以该证书为有效凭证。

其次,规范了桐油检验方式的标准。汉口商品检验局的检验方法是先以瓶盛油少许到油行澄验,采用专业设备,检验其色状、比重、折光指数、酸值、碱化值、碘价、杂质、水分、进行白郎氏试验、脂酸凝点试验、华司脱氏试验等,通过上述种种检验,油品均达标的方为合格。这种采用新式专业设备的检验方法是为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这种用机器设备来检验桐油的品质的方法能有效地防止桐油掺假的现象发生,比原来凭目测和从业者的经验来判断桐油品质的方法无疑更为精准、更为有效。

为进行标准化管理,商品检验局定期培训桐油专门检验人员。“桐油检验人员,由汉口商品检验局招收训练,每次培训一个月。计有甲组生1名,乙组生4名。学员受训合格以后全数由各地植物油料厂调用服务。学员在学习期间的课程包括参考书籍阅览、天秤运用、各种溶液配制,滴定及计算、植物油类定性分析、植物油类检验、桐油检验、煤炭分析、棉饼氮素定量等等。”

商品检验局对桐油品质的把关比较严格,并不轻易减低标准。如经济部广州商品检验局1946年8月26日发出公布称:“中国植物油料厂广州办事处,函请改订桐油检验标准,据商人请求将不合格桐油运港出售一案,经济部指覆桐油酸度提高,仅以陈油为然,但加提炼后酸度即可减低,为求桐油品质之提高起见,检验标准仍以8度为宜。”

桐油品质的提高,是由于实业部实施桐油检验的结果。不符合标准的桐油,则不准出口。因为有这样的限制,所以,像从前那种掺杂的行为,已不复见,而桐油的品质,亦逐渐上升了。桐油的品质既纯,而在使用上更为方便,从而对外的销路较前更为畅旺。

在国际贸易的刺激下,国民政府及地方政府引导和参与了桐油贸易,对桐油行业采取了扶持的态度。为增加出口,补足财政收入,国民政府注意到优良物种的引进、商品检验等,促进了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种植扩大与农村副业的发展,从而为进一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民国时期,随着桐油作为工业油漆重要原料的用途被广泛应用和美国等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桐油开始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桐油成为对外出口的重要商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带动下,国内桐树的种植、桐油的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的桐油商品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76页.

[2]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海关册记载,茅家琦,黄胜强,马振犊主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3]佚名著:《建设:本府事项:维持桐油国外贸易》,载《广东省政府公报》,1931年第145期公报,第224-229.

[4]朱美予著:《中国桐油业》,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121页.

[5]李石锋著:《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长沙:湖南经济调查所,1935年版,第104页.

[6]陈鲲修,刘谦等纂:《醴陵县志》,卷五,食货志,植物油,1948年铅印本.

[7]宁乡县志局纂:《宁乡县志》,卷二,实业,1941年木活字本.

[8]符少辉,刘纯阳主编:《湖南农业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4页.

[9]佚名著:《湖北省植桐面积增加》,载《正大农学丛刊》,1942年第1卷第1期,第11页.

[10]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委会编:《中国经济年鉴(1934-1936)》,第12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页.

[11]佚名著:《本省经济建设消息:建厅提倡植桐,拟就皖南划定地方为本省植桐中心区》,载《经济建设半月刊》,1936年第4期,第24页.

[12]佚名著:《浙江省政府一月份行政报告:计划垦荒植桐》,载《浙江省政府行政报告》,1935年第1期,第33页.

[13]佚名著:《修正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推广植桐办法》,载《浙江农业》,1941年第40、41期,第35、36页.

[14]佚名著:《桐花定为广西省花,广西现强迫植桐》,载《中央日报》,1937年4月13日,第4页.

[15]湖南省银行经济调查室编:《湖南之桐茶油》,湖南省银行经济调查室,1940年版,第178页.

[16]两湖桐油产地调查队:《两湖桐油产销调查报告》,1950年,第13页,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目录号:SZ68-1-8.

[17]湖南省银行经济调查室编:《湖南之桐茶油》,湖南省银行经济调查室,1940年版,第180页.

[18]数据参见贺闿著:《桐树与桐油》,武汉:实业部汉口商品检验局,1934年版,第91页.

[19]杨大全著:《现代中国实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681页.

[20]湖南省银行经济调查室编:《湖南之桐茶油》,长沙:湖南省银行经济调查室,1940年版,第122页.

[21]佚名著:《油麻公所议禁伪质桐油办法》,载《申报》,1921年5月6日.

[22]佚名著:《请查禁冒牌伪桐油》,载《申报》,1923年4月23日.

[23]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部编:《汉口之桐油与桐油业》,上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32年版,第69页.

[24]工商部:《工商部桐油检验规程》,1930年11月22日,《工商部上海、汉口商品检验局桐油检验处检验规程及细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目录号:613-1583.

[25]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汉口之桐油与桐油业》,上海: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32年版,第39页.

[26]济部汉口商品检验局:《1946年9月至12月桐油抽样检验报告单》,汉口商品检验局档案,武汉市档案馆馆藏,目录号:187-1-42.

[27]实业部国产检验委员会:《实业部国产检验委员会桐油、茶叶、棉花、生牛羊皮检验人员训练成绩调查表及检验人员分发录用的文书》,1937年2月16日,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目录号422-162.

[28]佚名著:《工商情报:桐油出口标准》,载《工商通讯周刊》,1946年第1期,第6页.

作者简介:杨乔(1981—),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近代桐油资料整理与对外贸易研究”(19BZS081)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