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艺术歌曲《乡愁》的音乐特征

尹溪语 邢磊
  
仓储管理与技术
2021年33期
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艺术歌曲《乡愁》是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歌词精炼且意境深厚,音乐富于民族特色。此论文将艺术歌曲《乡愁》的音乐特征和艺术处理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里面包含了歌曲的详细背景正谱曲式分析、谱例插入详解、歌词情感解析。

关键词:乡愁;曲式分析;音乐特性分析

艺术歌曲《乡愁》是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中的作品之一。作品歌词精干且意境深厚,音乐带有民族特色。

1.作品分析

1.1曲式分析

歌曲《乡愁》的曲式结构如上图,是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由A、B两个部分组成。建立在bE大调上。在A中的a、a1两个部分是同一个材料的变化出现。B中的b、c是新材料,但在材料使用上产生对比。在结构之前有一个6个小节的尾声,在结构之后有一个3个小节的尾声。全曲结构短小,完全重复反复一次。

1.2歌词分析

词作者黄石以游子的视角,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唯美质朴的意象,汇集成人们对故乡不曾割舍的“一生情”。好的艺术作品总是从小处着眼,因为以小见大更能打动人心。《乡愁》歌词写作特点是意象组合加意境生成的方法。“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水”在中国古诗词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酒”是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及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少到穷途末路的暮年白头,从礼仪威严的庙堂深宅到简陋破旧的酒肆野舍,从久别重逢的欣喜到生死茫茫的送别,从觥筹交错的宴请到清冷孤寂的独酌。一杯浅浅的酒,承载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云”则指游子。

1.3创作特点分析

首先,为了映衬这首歌的实际意义,演唱之前的作品透析是必不可少的。歌曲整体简短精干,开头标注了“慢板、深情地”,因此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肯定是想要把“思念、深情”的情感表现出来;开头前奏以八分音符和大附点音符的节奏型组合为主,节奏舒缓,音距起伏不大,伴奏以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式织体,增加了慢板的速度和“深情”的特征。

A部分(7-23)小节,主旋律节奏型虽然多以小附点、前八后十六、二八和十六分音符为主,单方面看似短小急促,但是加上各个连音线的结合,主体旋律起伏平缓,抒情且不失悠扬。B部分(24-36)小节,前音与后音的音距相距一个八度,明显将歌曲的高潮展现出来,通过连音线的连接,使旋律和歌词更完全的结合在一起;伴奏则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织体为主,将作者对此作品的表达欲推送到极致,体现了浓浓的深情。

最后作品通过二次反复,透过歌词可以体现出作者对故乡、故亲和从前的怀念、难忘自己感叹!末尾将两个二分音符连接在一起更像是作者表现出对回不去的从前的释怀和铭记;伴奏采用四分、二分音符的音程及和弦,将整部作品完美的收尾,将作品表现到极致。

2.作品音乐特性分析

2.1表现形式分析

在这首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始终都伴随着旋律,与旋律结为一体,为音乐作品的形象烘托起到了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的作用,作曲者善于使用不同的钢琴伴奏音型刻画音乐意境。所以这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在音色上具有歌唱性,曲调的色彩对比比较明显,曲风真诚、朴实,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且富有诗意。

在作品《乡愁》中,引子中的分解和弦音型和右手的旋律把音乐意境带入到思绪多情的惆怅中去。伴奏在前六小节采用大量分解和弦琶音,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乡之情。7到23小节中,伴奏音型使用柱式和弦加分解旋律的手法,用左手的八分音符,使音乐更加生动形象,通过紧张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伴奏织体将音乐带入高潮。

2.2伴奏形式分析

在孟庆云先生的音乐创作中,善于运用多样的伴奏音型丰满歌曲的旋律色彩。钢琴伴奏是他的艺术歌曲的灵魂。他的艺术歌曲创作的钢琴伴奏多是与歌曲旋律部分同时完成的,在作品的表现中具有独立的形象,作为旋律的补充,与旋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的艺术歌曲作品给予钢琴伴奏丰富的音乐形象,不同于以往古典主义时期的伴奏知识和声和节奏的衬托,它对音乐的组织,环境的描绘和心理的刻画都有重要的作用,使歌词、伴奏和旋律三者融为一体,并且通过和声的色彩变化进行深入刻画,强调戏剧性的发展。在创作中对民族化的和声、复调写作进行了许多的探索,他的创造新的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见解和抱负。

他在张怡雯为这首作品处理《乡愁》的钢琴伴奏时,有意识地选用了四种不同表现力的音型,前17小节由左手演奏伴奏旋律,右手以流畅的音符连续进行的形式,形象地勾勒出村庄、乡情的情景。接着在B转为十六分音乐的分解和弦,左右手一快一慢的进行,疏松与紧凑的节奏同时进行,比对鲜明,烘托出游子起伏不定的内心和对故乡的向往。到最后五小节,左手伴奏改为柱式和弦增加了旋律的浑厚力度,将全曲推向高潮。

3.结语

通过独特的研究角度,对谱例的插入有助于提高大家对作品创作本质的关注度,也提升了听众们对此类托物寄情歌曲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以便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和乡愁文化的研究。本次研究的亮点在于研究角度的新颖,这为后续的歌曲创作的实质性意义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道路和研究理论。

参考文献:

[1]和卫.《记住乡愁》特别节目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现场演唱余光中《乡愁》[J].电视研究,2018.

[2]藤井淑祯,贾天琪.乡愁风景的现代史——以日本流行歌曲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

[3]卓颐.台湾乡愁歌曲的文化价值[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马志祥.艺术歌曲《乡愁》的演唱处理分析[J].戏剧之家,20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