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及策略研究
摘要: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相关访谈发现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基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促进二者融合,进而使小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二是教师及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三是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来进行探讨。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态度方面,47.6%的教师表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认为价值很大”;40.9%的教师表示“较为感兴趣,认为有一定价值”;但有11.5%的教师表示“不太感兴趣,认为价值有限”。81.2%的教师没有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51.9%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29.3%的学生表示“积极性较高”;13%的学生表示“积极性一般”;而5.8%的学生表示“积极性很低”。大部分学生对现行使用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较好,对现行使用教材以外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较差。
2.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对进度的影响
调查显示,63.1%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对语文教学进度影响较大,对学生学习影响也较大;31.7%的教师表示“对教学进度影响较大,对学生学习影响较小”;1.8%的教师表示“对教学进度影响较小,对学生学习影响较大”;3.4%的教师表示“对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影响较小”。从学生的反馈来看,87.5%的学生认为“对语文教学进度无影响,对自身学习收获较大”;而12.5%的学生持有“无所谓”态度。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作业布置及完成情况
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后,作业布置方面,74.52%的教师表示有布置相关课后作业,但学生完成效果一般;25.48%的教师表示没有布置相关课后作业。从学生的反馈来看,74.3%的学生表示在课后偶尔有时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98.5%的学生表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主要在语文课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实施效果
在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实施效果方面,73.33%的教师表示“学生掌握较差,但学生较感兴趣”;18.33%的教师表示“学生掌握较差且学生较感兴趣”;8.34%的教师表示“学生掌握较好且学生十分感兴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概念理解模糊,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提示、引导才能回忆一些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现在的语文课本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诗歌形式、文言文形式、故事形式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触这些内容可以开阔眼界,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提升道德思想以及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基石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具体如下。
(1)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孝亲敬长、壮志报国、忧国忧民、歌颂祖国等,它是由爱家上升到爱国的一种情感。家国情怀自古有之,从内容表现形式来看,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不拘泥于一本著作,体现形式多样化。不论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还是中国传统蒙学教材均有充分论述。如《三字经》中提到香九龄孝顺父母的故事。《弟子规》中论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呼应关系。由此可见,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这些内容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社会关爱教育
关爱社会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仁者爱人、友善、心存善念、扶残济困、尊重自然、尊老爱幼”等思想内容。孔子倡导“仁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友爱,互帮互助。这一思想在儒家学派中成为主流。除此以外,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中,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也告诉我们,孩子从小应该有爱心、孝心,能够孝敬父母,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一“友爱”的为人处世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3)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人格修养教育内容,如立志笃志、崇德弘毅、刚建有为等。诵读儒家经典著作可以发现,儒家极力推崇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认为一个人的志向非常重要。树立远大志向能够帮助孩子明晰人生发展的方向,使人生不迷惘。崇德弘毅,简言之,崇尚美德,宽宏坚毅。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1.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表现如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每月举办一次中华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通过榜样示范法、因材施教法、讲授法、参与法等营造浓厚的课堂文明礼仪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展示个人文明礼仪形象或者个人文明礼仪作品,然后教师将学生的文明礼仪活动拍成视频或者拍照记录整理成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应是师生共同参与进行,也可以是生生互评。最后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针对自身文明礼仪形象或者文明礼仪作品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2.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努力提升语文课程育人质量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一定比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优美且内涵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礼仪教育与爱国情怀等人文精神充分展示给学生,努力提升语文课程育人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友爱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精忠报国的宏大志向。
3.教师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现行语文教材以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急训”。教师需要通过语文教研活动相互研讨,系统、详细地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模块教学,以此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四、总结
只有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触摸传统文化,亲身体验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带来的影响,给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正确的指引。
参考文献:
[1]姚苑兰.积淀人文底蕴:在教学中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