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应对策略

薛朝
  
财讯
2017年31期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不再以WTO基础上的多边贸易体制为唯一发展准则,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出现新的特点。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大前提下如何正确认识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对于我国采取怎样的区域开放战略,进一步提升开放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 全球价值链

中国应对策略

引言

21世纪以来,全球价值链(GVC)的发展在对世界经济格局、全球生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还引发了国际贸易规则新的变化。如何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正确认识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对于我国采取正确的区域开放战略,进一步提升开放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价值链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全球价值链发展所造成的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传统的国际贸易规则己经不能满足世界各国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将国际贸易规则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改革,为贸易和投资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而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的接受规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价值链的期待和采取的措施都会影响国际贸易新规则体系的构建。全球价值链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新要求也就更多地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

(1)货物贸易层面

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由不同国家承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基本特征。与传统的分工模式相比,跨境成本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产品必须考虑的因素,并且跨境成本随着分工环节越细化、跨越国境的次数越多而增加。

当前,区域贸易协定对范围内的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签订区域贸易协定、消除区域内贸易壁垒,有利于保持供应链畅通、构筑区域价值链,这也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的重要要求。

(2)服务贸易层面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生产性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全球贸易结构正逐渐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倾斜,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也正日益成为评价一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指标。因此,以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目的的贸易规则的制定,也就成为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3)国内政策层面

在传统分工模式下,产品的生产过程不跨越国境,国际贸易只需要确立边境上的规则。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边境上的贸易规则己经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制定统一标准的国内制度也就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对构筑国际贸易的新规则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其中就包括强调参与价值链分工的国家如果想要获取经济收益,就应该采取开放透明的贸易投资政策,进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生产者和供应商。

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挑战

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正在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并影响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布局。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给我国带来了众多新的挑战。

(1)大型跨区域贸易协定对我国贸易的冲击

以TPP,TTIP为代表的大型跨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员国有很多与我国是全球价值链上下游的关系,有大量的中间品贸易往来,另外还有一些成员国在资源或出口产业类型上与我国有明显的竞争关系。我国如果长期被排除在TPP,TTIP的等跨区域贸易协定体系之外,将会承受贸易转移效应和投资转移效应带来的巨大的不利影响。

(2)高标准的贸易规则对我国国内政策制定形成压力

目前我国的贸易规则体系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向高标准的贸易规则靠拢,提升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一方面符合我国“以开放促改革”的发展思路,有利于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但另一方面,这也会对我国国内政策构成相当的压力。

仅从TPP的条款内容就可以看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政策、竞争政策等内容,虽在我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己有涉及,但标准明显低于TPP的要求。劳动政策、政府采购等议题虽然在TPP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但标准均被TPP提高、细化,而且我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还尚未涉及这些议题,国内政策的要求也还达不到TPP的标准。TPP率先涉及的中小企业、反腐败等议题,虽然与我国的改革初衷一致,但是标准却超出了我国当前能够达到的水平。

(3)高标准的贸易规则会持续影响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高标准的贸易规则对我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前,还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进程。获取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和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导权,有助于一国参与和引导全球价值链分工。虽然我国正在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但是短期内还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在许多领域制定的高标准,这给我国在相关议题的谈判上争取主动权造成了障碍。我国在贸易规则上的弱势会影响我国对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不利于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形式下我国的应对策略

在要素分工、生产环节分工已成为当今国际分工主要形式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凭借特定要素的比较优势参与产业链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对外经贸联系,在巩固既有要素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要素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1)“知己知彼”是我国加入并最终主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前提

要实现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更多利益的目标,我国首先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审视国际贸易规则的发展趋势,并对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潜力进行理性的评估。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下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向高标准的方向发展,只有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新动向及内涵有了充分的了解,我国才能够合理评估这些高标准的贸易规则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加快推进以中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建设

落实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构筑中国主导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但能够为我国在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中赢得优势,同时可以缓冲其他跨区域贸易协定对我国的冲击,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应该积极转变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角色定位,由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构筑由我国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大国承担着为发展中国家利益发声的重任,争取更多国际规则主导权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福祉、创造公平机会的重要途径。

(3)改革与开放齐头并进

开放与改革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有益互动可以促进我国向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能力。

一方面,我国应该抓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机遇,通过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新贸易规则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很多方面是相互呼应的。借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可以达到加速国内改革的目的。

另一方面,我国应该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全面深化改革不但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从根本上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增添动力,而且,全面深化改革直接扩大了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带动效果。

(4)促进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等的协调发展

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必须在提升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时积极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需要服务业尤其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但是目前我国生产者服务业普遍呈现低水平均衡,对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不明显。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偏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失衡。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应该倾向于有益于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则,一方面通过市场准入的放开,引入外部投资者,刺激服务业的竞争,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服务业输出,利用服务贸易将高端要素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获取更多收益。

作者简介:薛朝(1991- ),男,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经济学硕士,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1] 盛斌.迎接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的机遇与挑战.国际贸易,2014(2)

[2] 盛斌、陈帅.全球价值链如何改变了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15(1)

[3] 戴翔、张雨.我国服务出口复杂度的国际比较及变化机制.南京社会科学,2015(5)

[4] 石静霞.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再构建及中国的因应.中国社会科学,2015(9)

[5] 金京、张二震、戴翔.论新形势下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管理,201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