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网络的个体化心理护理对疫情暴发时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分析

王毅
  
聚焦医疗
2022年4期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广西南宁 530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目的:探究在疫情爆发阶段对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基于网络的个体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试验时间段为2022年1月~2022年5月,选取这期间本院参加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174例,将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87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疏导方法,试验组使用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法,比较两组干预后心理状态和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试验组SAS评分(46.77±2.13)分少于对照组(48.58±2.87)分,SDS评分(48.86±2.17)分同样少于对照组(50.58±2.51)分,对照组医护人员满意度59.57%远远不及试验组91.49%,两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参加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实施心理护理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了医护人员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能够更加认真的参与到工作当中,医护人员满意度更高,具有良好的护理前景,适宜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心理护理;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状态

2019年12月底,全国出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该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广的特点,已经被国家疾病防控中心纳入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在工作期间需要与新冠患者直接接触,由于面对患者死亡以及对病毒的担忧等外界因素影响,会导致医护人员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比如不安、焦虑以及抑郁等,严重影响工作,甚至还会因为严重的不良情绪造成生理反应。因此,应当着重于这方面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往在面对这种大型疫情时通常使用常规疏导方法,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这种护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对医护人员进行全方面的护理,调整心理状态,达到降低焦虑与抑郁目的。接下来,本文将就以上两种方法不同的试验效果做出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2年1月~2022年5月本院参加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抽取174例作为试验样本,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6.00±4.67)岁;试验组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36.00±4.33)岁。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疏导方法:指派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医护人员进行疏导,一周一次,日常由护士长以及相关领导定期组织开导负性情绪。

试验组:给予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心理护理:(1)建立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微信公众号,由心理治疗师每日定时发布相关的心理疏导内容,使医护人员能够了解自身为何出现不良情绪,建立耐受。(2)对于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线上一对一的心理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SDS)自评量表评估不良情绪,随后告知其舒缓心情的方法,指导其利用休息时间通过听音乐或瑜伽等方法放松心情。(3)组建微信群,监督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每日阅读公众号内容,确保依照心理治疗师的方法舒缓心情,对于心情状态较差的医护人员利用微信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直至再次评估不良情绪明显改善。

1.3观察指标

(1)SAS与SDS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SDS)自评量表。SAS评分标准,正常:50分以下,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以上。SDS评分标准,正常:53分以下,轻度: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72分以上。

(4)医护人员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5分以上,比较满意为60分以上,不满意为6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根据SPSS28.0进行数值调研,本研究中采用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n,(%)]进行表示,分别进行t以及X2检验,以差异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试验组心理状态更好(P<0.05)。

2.2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更高(P<0.05)。

3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染性疾病,它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目前尚未找到特效药[1-3]。随着时间进展,人们逐渐了解到该疾病的危害性,秉承着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患者就诊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而一线医护人员正在随之增多。在对这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与外界接触较少,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接触,感染风险系数较高,并且工作任务量较重,心理方面容易发生问题,不利于防疫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在此期间的护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4-5]。

临床上对于此一般采用常规疏导方法,这种方法在应用初期具有极佳的临床效果,伴随着疫情时间推进,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医护人员需求,由于新冠疾病的特殊性,与医护人员缺乏沟通,使得干预效果不明显。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以完美解决以上护理中遇到的问题,从医护人员的角度进行思考,利用网络平台走进医护人员的内心世界,以友好的态度与之交流,定期评估心理状态,依据评估结果对各个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护理,舒缓工作压力,降低不良情绪,增加工作积极性。

为了探究这种护理方法在实际应用是否区别于常规疏导,本文选取收治的174例参加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进行研究试验,将其平分为两组,分深入对比两种护理干预过程与结果。依据表格可以得出结论,试验组使用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不良情绪,并且恰当的沟通方式,使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比使用常规疏导的对照组更高,同时对比焦虑与抑郁评分,试验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

根据以上研究可知,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法可以稳定提升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通过网络沟通弥补了常规疏导的不足之处,护理效果优质。

参考文献:

[1]黄杨梅,许宝华,王红,等.基于网络的个体化心理干预在疫情暴发时一线医护人员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12):3.

[2]黄雪花,肖青青,喻红,等.新冠肺炎疫情下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在一线医护人员中的建构[J].四川精神卫生,2020,33(2):5.

[3]戚蒙莎,刘淑芸,王润中,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对医务人员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2,17(1):6.

[4]刘向欣,尹平,何夏君,等.应用正念减压技术对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1例案例分析[J].广东医学,2020,41(21):3.

[5]吴楠,赵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护理人员心理行为反应及干预探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