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情志护理的五行体感音乐疗法在老年慢性胃炎伴抑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胃炎伴抑郁患者情志护理中使用五行体感音乐疗法的临床效果,以便日后临床制定护理方案。方法:抽取90例老年慢性胃炎伴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源自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接诊,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情志护理,研究组接受五行体感音乐疗法,就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高于对照开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慢性胃炎伴抑郁患者情志护理中应用五行体感音乐疗法,可有效缓解不良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老年人群;慢性胃炎;抑郁情绪;五行体感音乐疗法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性病变,其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等特点,长时间反复胃部疼痛等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还会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出现负性心理[1]。有相关研究显示[2],慢性胃炎患者中1/4存在程度不一的抑郁状况,特别是老年慢性胃炎患者。既往临床针对该类患者,主要给予西医药物干预,虽能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副作用较大,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积极探寻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干预措施极为重要。传统心理护理主要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患者情感、精神支持。而祖国医学认为,七情活动与脏腑血气有关,中医情志护理能有效调节机体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在传统心理护理的基础上独具特色[3-4]。五行音乐疗法可通过多种神经联系,调节中枢系统活动水平,刺激褪黑激素,从而产生镇静、催眠的生理作用,缓解紧张情绪。中医传统音乐五行音乐以阴阳五行学为理论基础有音乐疗法的特性,也有中医辨证施治的针对性、个体化。鉴于此,本文就五行体感音乐疗法在老年慢性胃炎伴抑郁症患者情志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90例老年慢性胃炎伴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源自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接诊,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62~78岁,平均(70.87±2.67)岁,病程5~7年,平均(5.97±0.43)岁。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65~81岁,平均(71.02±2.72)岁,病程5~7年,平均(5.94±0.45)年。患者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情志护理,即①评估证候属性,使用四珍法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分析其证候属性,并制定个别化中医情志护理方案,②情志相胜法,慢性胃炎患者主要是伤悲过度需要运用“喜胜悲-情志相胜法”介入例如通知患者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稳定患者心情,或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例如看喜剧、将笑话等方式,维持良好的情绪;③释疑解惑法,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的发生原因、治疗、预后等情况,告知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第一时间为患者解答疑虑,并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从而缓解负性情绪;④发泄解郁法,积极与患者沟通,指导其正确的疏导不良情绪,嘱咐家属多陪伴患者,从而引导患者以正确的心态发泄内心郁积,⑤移情易性法,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为患者提供多种娱乐活动,如看书、看电影、下棋,促使患者转移对疾病的关注。情志护理2次/周,15~20min/次。研究组基于此接受五行音乐疗法,具体如下:
(1)五行音乐疗法:①合理选择音乐,使用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五行音乐(正调式)》。②音乐设备,可提前准备播放器、耳机、音乐光盘等辅助设备;③频率和时间,每天听一次,一次播放时间以30min为宜,音量控制在40~60dB之间,每天19:00~23:00时段播放;④实施要点,为患者提供整洁的病室,注意光线柔和,在播放音乐前叮嘱患者二便排泄,指导患者舒适的上床睡觉,可取半卧位或仰卧位,音量以患者舒适为宜,提醒患者在听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节奏、旋律,展开思绪。指导患者每次听音乐后记录具体的听解时间、环境和感受等,听讲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2~5min,然后陪同患者在病房内或走廊内散步,引导患者在散步过程中自行表现心结。
(2)体感音乐疗法:根据患者体表微循环情况(体表各穴位),由技术设备通过cooledit2.1软件生成相关序列,作为上述歌曲的背景频率。通过计算机再现软件MEDIA PLAYER再现乐音序列,用5寸的有源低音炮进行信号放大。将低音炮放置在观察孔之外5cm,并用纸板在周围声波会聚。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抑郁量表(HAMD)[5]进行评估,量表均采取五级评分法,分值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2)生活质量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6]进行分析,共10个条目,百分制,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3)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分析,量表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前18个条目组成7个维度,总分0~21,分值与睡眠质量呈反比。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组间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干预HAMA、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组间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明显升高,且睡眠质量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胃黏膜出现程度不一的萎缩及溃疡造成的胃部慢性病变。慢性胃炎患者通常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的状况,其主要表现为胃胀、胃痛及食物不振等,不但能促使患者机体营养摄取失衡,也会导致患者生物免疫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7]。慢性胃炎患者伴有程度不一的抑郁状况,明显高于正常人,老年患者患有抑郁症、焦虑的高发人群。恶感会加重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情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导致遵医行为下降不利于治疗、护理的顺利开展甚至影响预后,形成恶性循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HAMA、HAMD、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高于对照开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机体对外界食物的正常生理反应,情志协调能维持气血和调、阴阳平衡,反之则会导致气机紊乱,营卫运行失常,进而对脏腑功能造成影响,造成肝失条达,导致胃气瘀滞,胃失和降而致病。为此,老年慢性胃炎伴患者采用中医情志护理采取多种干预措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有利于肝胃气机的调畅,配合胃气下降,胃下降时诸气下降,缓解临床症状[9]。中医传统音乐五行音乐以阴阳五行学为理论基础,具有音乐疗法的特点,也具有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10]。中医对情志病的研究有其由来已久的历史,五行音乐疗法对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与西医西药治疗相比,具有无副作用、经济、简单易行、针对性强的独特优势。患者常存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坏情绪是引起睡眠障碍的最主要因素睡眠障碍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不利于耐药结核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还可以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五行体感音乐疗法对老年慢性胃炎后抑郁患者进行定向性一对一单独化治疗,可使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等多种经脉气血循环达到极大的动态平衡,从而促使机体快速恢复。音乐疗法中的体感音乐疗法分解音乐的低频信号(16-160Hz),使信号作用于一系列的放大、物理能量交换、人体的知觉传导系统,从而调节自身的自主神经功能系统,改善全身一系列的基础代谢起到促进身体微循环系统等作用。
总而言之,对于老年慢性胃炎伴抑郁患者情志护理中应用五行体感音乐疗法,可有效缓解不良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覃尚红,周成华,梁丽,等. 五行音乐疗法叠加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慢性胃炎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J]. 右江医学,2021,49(9):691-695.
[2] 陈文峰,范文伟,吴文华,等.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与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中老年人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15(5):117-119.
[3] 孙金凤,刘洪峰,冯佳丽,等. 老年慢性胃炎伴焦虑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 系统医学,2016,1(11):138-140,144.
[4] 齐丽娜,张小燕,刘娜. 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胃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1):21.
[5] 杨婧. 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胃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6):134,137.
[6] 张璐,黄志荣. 老年慢性胃炎患者中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19(36):130.
[7] 王玲娣. 整体护理对住院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观察[J]. 养生保健指南,2016(30):77.
[8] 谢丽媚,黎淑珍,余蓉,等. 整体护理对住院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评价[J]. 中国医药科学,2019,9(8):156-158.
[9] 李玉华,许继宗,王铭慧,等. 五行体感音乐疗法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志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7,23(16):124-126.
[10] 许继宗,汤心钰,郭雁冰,等. 依据体感音乐经络微循环规律及汤液经法五行规律探讨音乐治疗的应用[J]. 中医学报,2015,30(12):1811-1814.
课题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院局自筹经费科研项目(GZZC201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