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深入剖析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融合下的培养模式的内涵,从人才培养体系设立、营造学科竞赛氛围、 改善研究生科研条件方面提出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和对策,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才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培育的重点阶段,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的制定,对研究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大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型产业发展等方面有巨大需求。研究生教育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关键问题,需要从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思考、认识和把握高校创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这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融合模式的内涵
科研能力是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因子,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培养模式在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缺乏能有效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尽管部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但是仍旧存在科研意识不敏感、主动积极性不高、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课程及培养模式制度不健全等,科技竞赛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科研平台和鼓励性引导机制,一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实验和学科竞赛这两种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以科研+竞赛为主线的创新实践是在教师指导下,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舞台,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鼓励学生主持、参与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训练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掌握科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得到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可应用于学科竞赛的作品设计中,而成功的学科竞赛作品也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继续开展科研实验的热情,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在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上,构建不同知识类课程体系,除了常规专业课外,还应该开设一些方法类课程,如学术论文写作类、学科竞赛类等课程。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采用多种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其将科研成果或学科竞赛成果进行创新创业孵化,教学形式多元化,将课堂教学转为答疑解惑、头脑风暴的场所,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生应用知识、开拓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规范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提升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主动性。建立各种不同的实践基地,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创作,积累更丰富的学术理论,并将理论服务于实践,相互结合,找到新理论、新方法,达到科研提升的效果。通过严格开题选题论证过程方式,使研究生的科研目标明确,奋斗目标明确,使研究生科研有劲头,有信心,为研究生科研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最终达成对研究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和综合提升。
三、营造创新竞赛氛围,以竞赛促学。
学生创新竞赛在硕士学位点评估以及学科评估中都是作为考核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性指标。通过研究生创新竞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培育和选拔优秀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系列高水平科技活动和竞赛为载体,依托校内外科研、实践平台、导师团队,建立研究生学科竞赛管理培训机制,形成不同赛事类别指导教师团队,为他们提供创新理念指导及操作技术培训、实验场所、实验设备等。
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对学科竞赛的投入,如奖学金评审中应重点考察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充分调动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四、改善研究生科研条件,培育高水平创新项目和高水平成果。把研究和开发过程作为研究生学习和实践的重要途径,立足学术要求,发挥学校、社会、企业资源的作用来满足研究生学科竞赛、科研过程中的调研、实验等需求。为研究生提供更科学的科研平台和环境,基于科研团队对研究生进行信息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以及团队文化的创新,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研究生个人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研究生学术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师与研究生的课程与科研活动使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指导教师负责组建科研团队,以组建多学科领域稳定的研究队伍,完善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由层次各异、学科交叉、研究专长不同的教师、专职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会对研究生科研和创新活动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且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方法以及科研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团队工作效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科竞赛单一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有组织科研作为高校科技战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积极探索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学生主持或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完整地了解科研项目如何申报、立项、研究和结项的整个过程。指导教师对项目的研究背景、技术路线、科研手段等进行详细介绍,进行科研基本知识培训;针对学生欠缺的科研思维以及科学选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具体工作,从如何进行查阅文献开始,完成论文撰写以及结论总结等方面工作,这不仅提高了研究生科研水平、思想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建模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提高。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在持续推动探索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优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效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有机结合的模式是加快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的探索,为研究生的全面成长创造了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促使研究生快速进入新技术应用和科研开发的殿堂,通过竞赛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的自主能动性、活跃创新思维。开展基于科研和学科竞赛双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构建创新型、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新华社.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7/29/content_5531011.htm.
[2]解继生,刘运广,庞广福.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35,52.
[3]蒋晓丹,丁霞军,帅永辉.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23):56-58+68.
作者简介:毛莹(1974-),女,硕士,助理研究员 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2022年教学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