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系统化与多样性互补:特殊需要幼儿社交课程实施体系构建

顾艳菲
  
白云媒体号
2023年8期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石湖实验幼儿园 215128

摘要:特殊需要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融合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衡量指标之一。通过绘本进行同伴交往的干预,也符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范围,尤其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幼儿园,能够紧紧抓住课程开发的系统化和多样化特点,通过科学的设计与实施、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实施方法,层层递进的教学目标,让幼儿在与绘本画面、内容、情境的碰撞、互动下,不断优化特殊需要幼儿社会交往教学的活动内容,从而构建社会交往活动新模式,形成社交课程新样态。

关键词:特殊需要幼儿、绘本资源、社交课程、系统化、多样性

如何推动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如何让特殊需要幼儿更好地融入普通群体之间,特殊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成为了融合教育的重要发展目标。为此,我们从幼儿社交出发,结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依托绘本资源,从多样性、全域性、开放性等特点出发,不断探索融合教育社交课程的实施体系,让特殊需要幼儿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回归主流、融入集体与健全幼儿和谐相处。

一、特殊需要幼儿社交课程实施思路

1.环境导向:融合教育环境对特殊需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优越性

融合教育环境能为特殊需要幼儿提供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由于幼儿年龄幼小,思维发展处在具体形象阶段,亲身的经历体验以及形象而具体的事物更能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有更多真实且具体的同伴,与他们发生交往会使特殊需要幼儿有更真实的同伴交往体验,有助于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2.资源引入:绘本干预对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适用性

绘本在普通教学中一直以其丰富鲜艳的画面、生动鲜活的故事以及通俗易懂的内容得到广泛的应用,它的这一特点,也正符合了特殊需要幼儿的认知。绘本主题种类较多,例如: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行为习惯养成等,都能够对特殊需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干预支持作用。

3.专业需要:融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融合教育师资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具备融合教育素养的教师成为了关键。融合教师专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对特殊需要幼儿的科学干预,如果教师对幼儿的特殊需求发现不及时,不够敏感,同时,在进行个训指导时,没有目的性、层次性和阶梯性,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会耽误干预治疗。因此,特殊需要幼儿社会交往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对特殊需要幼儿的发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形成套系的教学蓝本,为每一位要从事融合教育的教师都是精神的引领。

二、“1+3”系统化模式:挖掘适用型绘本资源

1.“1+3”系统化模式释义

我园具有丰富的绘本资源,结合特殊需要幼儿的能力特点以及社交能力的阶段发展,充分挖掘具有肢体表达、语言表达、同伴互动、情绪体验、合作游戏、生活情境适应元素的绘本,通过“1+3”模式:1个社交发展总目标,3个社交发展阶段,将绘本进行梳理归纳,不断建立社交课程绘本资源库。

2.“1+3”系统化模式样态

(1)根据干预目标,确定绘本选择依据。

第一,紧扣干预目标,绘本主题需符合肢体表达、语言表达、同伴互动、情绪体验、合作游戏、生活情境适应这六个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符合特殊需要幼儿学习特征,选择色彩丰富且搭配舒适,角色人物表情明显、动作夸张易懂,语言简洁、浅显易懂,能吸引幼儿学习兴趣且易于理解的绘本。

第三,与特殊需要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选择熟悉的、贴近幼儿生活体验的内容,能更好地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并能使他们有更多的可谈论的主题。

第四,便于开展游戏。游戏性是幼儿活动组织的重要原则,能够让幼儿体验到绘本阅读的乐趣,能激发起幼儿在情境表演环节的参与度,并且绘本内容不仅要包含能帮助被试幼儿改善目标行为,还要能保证普通幼儿得到应达到的发展水平。

第五,体现正向支持。学龄前幼儿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拥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特殊需要幼儿同样如此。绘本内容中的正向行为能够为幼儿正向学习提供积极的榜样示范,从而避免不良行为的习得。

(2)根据难度归类,建立层级提升阶梯。

每一个干预目标下,还有三四个不同维度的层级小目标,依据层级小目标的目标需求,我们在进行绘本选择时,要注意内容的多样性,又易到难,逐层挖掘,从而去建立一系列的层级式绘本资源库。可以满足不同能力层次的特殊需要幼儿的个性发展,给与了绘本选择的广泛性。

三、多样性教学样式:构建系统、科学的社交课程实施体系

1.经验分析:掌握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

对幼儿前期经验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活动开展的顺利性和有效性。只有建立在生本基础上的课程,才具备实施的力度。教师要了解现有特殊需要幼儿的社交能力水平,确定课程实施目标,保证活动实施的有效性,让教师更加清晰特殊需要幼儿社交经验提升的空间和方向,从而更好地引入绘本。

2.教学样式:明确课程实施的弹性设置

在实施阶段要充分剖析绘本内容,建立教学样式。采用“1+1+1”的形式引领“绘本+”课程弹性设置,三个“1”的含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指个训训练,这是基于还处于语言表达阶段的幼儿进行专门的个训活动;中间是小组训练,慢慢从表达上升到互动,从个体逐渐过渡到小组;后者是指随班就读活动,即幼儿可以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在随班就读活动中不断获得更为全面的社会交往发展。

3.实施策略:立足课程实施的多样生长

活动的开展力求从特殊需要幼儿已有的生活和认知经验出发,遵循特殊需要幼儿社交发展的规律,以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活动实施,让特殊需要幼儿在可理解的图片中、可模仿的行为中、可加入的情境中,通过不断地模仿和训练、自然地游戏和互动、愉悦地交往下,在直接感受、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得社交能力的不断生长。

第一,采用注重刺激物的选择,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及时强化。通过丰富灵活的游戏形式,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关注并加强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度及反应,并进行正面的、积极地、及时的强化,提高幼儿的愉悦感,树立活动信心。

第二,注意循序渐进,降低取得成功的难度。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从易到难,同一活动要有梯度。

第三,抓住特需幼儿学习特点,图文并茂,增进理解。

第四,注重训练内容的生活化,提升训练实效。

4.课程评价:建立课程实施的科学评估

(1)根据学生的发展评价课程有效性。

第一是基础性评价,通过前测了解幼儿的交往发展水平,知道其优势与不足,确定幼儿适合学习哪个阶段的课程。第二,是自然观察评价,自然情境能力评价即真实性评价,教师在选择课程前,依据相应理论对幼儿的基础能力进行场景设定和评价标准设计,并自编观察评估表,开展观察评估,教师依据自然情境,将所有学习的能力分布在各个环节,用以考察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真是能力。第三,总结性评价,教师对幼儿设置长期和短期教学目标,记录幼儿的每一步变化成长和达成度,最终确立总结评价。

(2)根据外部评价检测课程有效性。

第一是家长评价,在每一个课程的开始与结束阶段,家长对幼儿的能力进行观察,并对课程的有效性进行行为分析。第二是教师互评,融合教育教研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观摩、课后评析,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对绘本的运用进行相应调整,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好的循环。定期对幼儿进行检测和评估,不断调整研究策略和方法。第三是幼幼互评,社会交往在于和同伴的接触,幼儿的互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反馈幼儿的交往感受。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