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课程思政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探索

邹白晨
  
白云媒体号
2023年9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门历史悠久且深具文化底蕴的课程,而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理念,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指导。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将课程思政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价值观塑造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借鉴现有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全面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与综合素养,促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引言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既具备独特的学术价值,也承载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升《中国古代文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通过引入新颖的教学理念、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的把握,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1.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分析

1.1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思想贯穿于教学过程,并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通过课程内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活动等多方面的手段,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史学等学科的知识能够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它超越了传统教育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注重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榜样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理想,提高思想道德品质。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通过讲授课程内容、开展讨论和互动,唤起学生对思想问题的思考和反省。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引导学生对文化遗产、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通过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1.2《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目标和任务

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深入研究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提高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品质和道德抉择,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价值引领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知到美与善的统一。思政教育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审视和理解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思政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描写,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良知和担当的公民。通过课程思政理念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融合,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强化学生思想认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同时有效地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之中,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以及水平的优化,开拓思政教育视野,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范围之内构建起良性的教育循环,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课程思政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程思政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传统的学科教育容易忽视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而课程思政将思想引领和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和现实问题,增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精神,培养健康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创新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课程思政对于培养新时代中国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加强课程思政的推进是必不可少的任务。

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优势课程,但在具体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例如: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实施方案,难以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文学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思想引领和人文培养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单一,依赖于传统的讲述和阅读模式,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此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和发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本分析,无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价值。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难度大,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和有效的指标体系,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素养的提升。

4.《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4.1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

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具体方法如下:强调思辨能力培养,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融入教学目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自觉评价和独立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融入课程目标,通过揭示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价值追求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社会责任感培养,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融入教学目标,通过探索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问题、伦理困境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实践,并担当起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培养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融入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元包容和独特魅力,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学科素养,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担当,使他们成为有高尚思想品质和扎实文化修养的新时代人才。

4.2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关键步骤,具体方法如下: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通过仔细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感、人物形象等要素,揭示其中的思政意义和价值。注重揭示作品中体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等内容,以启发学生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与思政的对应阐释,以典型的文学作品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哲学、伦理、社会道德等思想内容,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的关联,进而将其思考和行为与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推动学生关注时代性问题,将文学作品与时代演进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通过思政内涵的深入挖掘,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的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积极实践。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批判思维能力及道德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想品质,为他们成为有担当、有影响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思政融合

为了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合,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通过合作解读文学作品,加深对思政意义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名篇经典的解读和表演,通过影音资料直观地呈现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创新评价方式,建立与思政教育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主题研究、实践活动和作品创作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促进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4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为了加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思政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交流活动,安排学生参观文学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政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开展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公益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学作品中的思政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引入案例分享和演讲经验,邀请校外专家、作家或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来校进行案例分享和经验交流,让学生听取他们的经历和观点,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政内涵。开展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演,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通过创作和表达,将自己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的理解与体悟展现出来。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验、实践和传承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从而进一步在思想品质、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

4.5建立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建立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考评机制可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参与度和思政表现等多个方面,形成综合评价的结果。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特质的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 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环节,通过评价表、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政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并接受同伴的评价与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程中的集体活动、实践项目和文化交流等,将参与度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实践活动。建立开放式的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在课程中所展示的综合素养和思政表现,包括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实践经历和公益活动等,实现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全方位评价。通过建立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考评机制,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学生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学业水平、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结束语

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创新探索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努力。这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建立多元化考评机制等途径,不断推动《中国古代文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他们成为有担当、有影响力的新时代人才,从而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凤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实践路径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1):34-39.DOI:10.13877

[2]吴科玉,向甜甜.《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教学策略新探——以明清小说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2):62-68.DOI:10.13391

[3]邓建.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6):81-83.

[4]吕明凤.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进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0(06):27-29.DOI:10.14014

[5]姜明玉.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学习效果——《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实践教学与探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4(01):38-40+4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校级课题

课题名称是: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