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媒介融合视域下民族非遗舞蹈传承与传播的路径研究

朱菲雨 唐恒新
  
白云媒体号
2023年10期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 山东省德州市 253023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彰显了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同,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精神标识的重要性。民族非遗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联结民族情感和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独特功能。然而,当前民族非遗舞蹈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传承断裂、创新不足及传播受限等一系列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整合传播资源与提升文化传播效果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之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媒介融合;民族非遗舞蹈;传承与传播;创新路径

一、媒介融合与民族非遗舞蹈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与演进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83年,由美国传播学家普尔教授提出。这一概念强调各类媒体在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呈现出相互渗透、整合与互动的特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变革,媒介融合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持续拓展与丰富,但至今仍未有统一的定义。基于前人研究,媒介融合被认为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局限,通过新媒体手段实现各类媒体间信息的相互渗透、整合与互动,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多元、个性化的服务,呈现出新旧媒体交融发展的态势。

当前,媒介融合已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尤其在技术应用、内容创新、平台优化、产业迭代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一过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实现了技术上的互联互通。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各媒体企业开始进行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表现为业务竞争、技术协作、内容提升等方面。受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新媒体为谋求进一步发展,与互联网、娱乐业、教育等其他产业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联通。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拓展了媒体间的实践渠道。在提升用户体验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实现了精准推送、智能推荐、沉浸式等技术上的互动。

(二)民族非遗舞蹈的特点与价值

民族非遗舞蹈,是在各民族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形成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和持续感的传统舞蹈,能够适应周围环境、自然和历史发展。它符合国家民族非遗舞蹈保护标准,并已列入遗产名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遗舞蹈是联结民族感情和展现国家文化形象的关键标志。在原始社会时期,舞蹈便伴随人类活动而初现雏形。相较于诗词歌赋,舞蹈更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情感。在集体生活中,人们通过表情、肢体动作和简单的语言来交流情感,从而孕育出舞蹈。

尽管历史发展曲折漫长,民族非遗舞蹈仍保持着其活态特性,并从中反映出历史文化的深厚和多样性。例如,翼城花鼓是一种兼具鼓点性和舞蹈性,表演难度极高的古乐类舞蹈形式。“打得响”是花鼓类非遗传统舞蹈的根基;“打得花”为其增添独特的韵味;“鼓舞合一”则是其灵魂所在。农乐舞反映了传统农耕生活中祭祀、祝福、庆祝丰收的民间艺术。舞者随着唢呐、洞箫及锣鼓的节拍载歌载舞,表达对吉祥和幸福的追求。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体现了海阳农村人民的精神和品格,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媒介融合与民族非遗舞蹈的关系

现如今,数字技术正在成为创新的关键驱动力,致力于建设自信、蓬勃发展的数字文化,创造和生产出更多正能量、健康和道德导向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全新的历史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传播中国故事、弘扬中国声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精神印记的重要手段。

民族非遗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时代痕迹,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逐渐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催生了众多新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对民族非遗舞蹈的吸引力和表现力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民族非遗舞蹈带来了传播范围扩大和感官体验提升等机遇,但在技术局限下,民族非遗舞蹈仍难以实现真实的艺术表达和情感共鸣。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媒介融合手段推动民族非遗舞蹈传承与传播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媒介融合视角下民族非遗舞蹈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性文件下的“博物馆式”保护

近年来,为了加强对民族非遗舞蹈的保护,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在这些政策文件中,国家强调要优化非遗档案库,借助数字化媒介强化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及妥善保存相关实物与资料。这一系列措施充分展示了国家对民族非遗舞蹈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大量研究资料证明,采用非遗档案库(馆)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在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那些濒临消亡的民族非遗舞蹈。然而,非遗舞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门类,与传统美术、书法、剪纸等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舞蹈是一种通过多种形式的身体参与和完成指定动作的表演艺术,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

受到地域文化、社会发展、群体情感的影响,这种依赖外部道具和肢体动作参与来表现某种情绪情感的艺术形式,仅凭文字记载或影像记录,难以真实地呈现当时的情感与文化氛围,无法实现感官与情感的共鸣。因此,在馆藏保护过程中,非遗舞蹈的文化底蕴和生活色彩逐渐淡化,仅起到了记录、保存作用,而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二)活态传承下的自主传承与内向传播

保护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及生存环境产生持续冲击,导致传承千百年的民族非遗舞蹈陷入传承与传播困难的尴尬局面。传播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独特创意,内容枯燥贫乏,导致民族非遗舞蹈的传播效果不尽人意。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仍占据文化传播的主要地位,展销会和节令民俗活动成为民族非遗舞蹈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而大众传媒的作用相对较小。受经济实力、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对民族非遗舞蹈的创新性和整合性思考不够,对新媒体的关注度、人才储备和硬件建设等方面重视不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要载体,“传承人”年龄较大,整体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对新的传承方式和应用能力较弱,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和偏远山区等地,传承人接受信息多样性差、信息量少,导致新媒体在民族非遗舞蹈传播中的应用滞后。城镇化进程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迁往城市,他们对民族非遗文化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人均资金量不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相对低下、传播方式陈旧以及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三)视觉消费下的品牌建设与文化改造

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数据、流量和点击率等指标逐渐成为衡量平台展示内容优劣的关键标准。网络媒体更加注重信息资源的商业性和市场价值,从而推动了“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在新媒体领域的繁荣。因此,娱乐性内容逐渐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流,而传统文化内容则日益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信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信息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且融入日常生活。然而,新媒体平台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和较低的进入门槛,多数平台以营利为目的,重视人气和流量。在这种情况下,民族非遗舞蹈因其珍稀性、陌生性以及部分非遗项目与时代脱节太久、品牌性较弱等特点,使其在传播中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适应新的传播语境,部分民族非遗舞蹈在语言、动作表现和审美呈现上进行改造,融入现代科技。这种做法往往将传统文化视为剥离于其生产环境的文化符号,加之传承实践脱离文化场景和特定的文化生态,因此难以实现对传统文化进行“生活化”的解释和说明。

三、媒介融合发展下民族非遗舞蹈的提升策略

(一)创新民族非遗舞蹈传承方式,提高传承效果

1.以媒介融合为手段,拓展传承途径

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传播手段,有助于拓展民族非遗舞蹈的传承途径。通过整合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如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可以实现非遗传承内容的广泛传播,提升社会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关注度。借助媒介融合的优势,推动非遗舞蹈与其他领域,如音乐、戏剧、文旅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使非遗文化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从而增强其社会影响力。

2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培养传承人才

民族非遗舞蹈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非遗传承人才,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蓬勃发展。提高非遗传承者的文化素养,使他们深刻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树立文化自信。此外,培养非遗传承者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有能力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非遗文化产品。同时,重视非遗传承者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加强跨地区、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民族非遗舞蹈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因此,跨地区、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的非遗文化成果,丰富自身非遗文化的内涵。同时,跨文化合作还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元化的渠道,提高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此外,跨地区、跨文化的交流还能够促进非遗传承者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非遗传承的整体水平。

(二)利用媒介融合优化民族非遗舞蹈传播策略

1.制定科学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提升民族非遗舞蹈的传播效果,制定科学传播策略尤为重要。首先,深入剖析目标受众需求与兴趣,以确立适宜的传播内容与形式。其次,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如新媒体、社交网络等,以扩大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最后,持续优化传播策略,根据受众反馈与传播效果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优传播效果。

2.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

新媒体平台作为现代化传播手段,凭借其广泛覆盖、快速传播及强互动等特点,为民族非遗舞蹈传播提供了多元化渠道。借助新媒体开展多样传播活动,如线上直播、文旅演出及非遗民俗+等,吸引更多受众关注与参与。同时,新媒体实现跨地域、跨文化传播,能够促进民族非遗舞蹈的交流与传承。

3.注重内容创新,提高传播吸引力

在民族非遗舞蹈传播过程中,内容创新是提升传播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创新,使非遗文化更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其次,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创意的表现手法等,提高非遗文化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最后,关注受众的互动需求,鼓励受众参与传播过程,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

(三)建立民族非遗舞蹈传承与传播的保障机制

1.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传承与传播的顺利进行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民族非遗舞蹈的保护范围、传承方式、传播途径等内容,以确保民族非遗舞蹈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传播。同时,完善政策法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公众对民族非遗舞蹈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促进民族非遗舞蹈的繁荣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民族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传播

民族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民族非遗舞蹈传承与传播的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团体、组织等共同参与支持。这些资金可用于非遗舞蹈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工作,以及非遗舞蹈传承者和表演团队的培训和发展,以及非遗舞蹈传承与传播的设施和场所的建设等。通过资金投入,为民族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传播提供坚实支持,进而推动其繁荣发展。

3.建立健全评估体系,监测传承与传播的效果

此体系聚焦三大核心方面:一是评估非遗传承人才的培育成果,尤其关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二是探究非遗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以揭示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三是评估非遗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创作,衡量其时代特点和市场竞争力。在评估过程中,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重视评估结果的反馈与应用,为非遗传承与传播工作的优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孙英芳.新媒体生态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文化再生产[J].新闻爱好者,2020(08):78-80.

[2]刘辉,张军龙.利用新媒体拓展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路径[J].中州学刊,2021(08):83-88.

[3]仝妍,曹露露.“非遗舞蹈”的历史性观念、现代性本质与审美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6):80-85.

[4]薛可,龙靖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文化遗产,2020(01):140-146.

[5]袁建涛.“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J].湖湘论坛,2021,34(05):119-128.

[6]白志如,苏士梅.新媒介语境下民族非遗的品牌叙事与传播取向[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4):128-135.

[7]崔亚娟.融合与变身:中国非遗纪实影像的跨媒介叙事[J].当代电影,2023(06):77-84.

[8]刘雅,王平.媒体融合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路径[J].中国出版,2020(06):37-39.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基金项目】德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X202310448115)

【作者简介】朱菲雨,女,德州学院音乐学院本科生。

唐恒新,男,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媒介融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