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为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指明了一个方向。这也是增强我们青少年文化自信的一个表现。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性和地区性文化特色,又能丰富思政课教学的教学内容,促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发展。二者的结合,对思政课的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均有裨益。本文旨在探究非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与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路径
一、非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艺术价值。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情怀。
4、增强文化自信: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5、提高审美意识: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将非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开展非遗文化活动、开设非遗文化课程、举办非遗文化展览等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非遗文化的实践,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审美意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1、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教育
① 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向公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点、价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② 编写教材和普及读物:组织专业人士编写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和普及读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融入其中,以便在学校、社区等范围内普及和推广;
开设课程和讲座: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和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 利用媒体资源: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例如,可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纪录片等,向公众展示其魅力和价值;
④ 建设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数字化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方便公众进行查询和学习;
⑤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社会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民间音乐舞蹈表演等,让人们亲身体验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总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和努力,包括政府、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媒体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才能更好地普及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
高校可以尝试将非遗项目融入到课程中,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些无形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音乐专业中加入传统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及历史文化内涵;在美术专业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在文学专业中开设民间文学课程等。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建立非遗文化社团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参加非遗文化节、参观非遗文化遗址、参与非遗文化的社会服务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非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因素。而我们有着得天独厚非遗传承院,为我们思政教师提供更好的研修和实践,这样更可以有效的给与老师进行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也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为教师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将非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当前西方文化影响的下,当前一代青少年对一些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接触较多,甚至是被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所侵蚀,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却知之甚少,而大部分人认为学点国学就足够了,甚至还认为传统文化莫过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之类的,殊不知,这仅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要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习总书记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因此把非遗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将对青年人的思想教育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6]刘颖颖.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1.
[3]吴文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校园”[N].中国文化报,2016.10.28.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课题名称:《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互融路径探究—以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非遗工匠小镇”为例》,课题批准号:CANFZG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