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联动乡村振兴发展理念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

任嘉利 郭瑶 雷阳
  
白云媒体号
2023年16期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基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我国乡村振兴道路上一种创新举措,在推进农业增值、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在景观上如何融合休闲与农业、乡村与旅游、生态与生产等方面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以及现阶段暴露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

1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组合形式开始发展,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方向之一。基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村用地为载体,将农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业、健康养生业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出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产区域。[1]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抓手之一。

2田园综合体的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是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持乡村景观生态与绿色协调发展,才能为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1基本原则

2.1.1生态优先

生态优先是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的首要原则。为避免破坏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首先应详细调研当地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动植物资源等等方面,然后对当地的生态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知,分析当地目前是否存在生态破坏的迹象,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生态修复。与此同时,留意生态廊道与连接,确保景观元素之间的生态联系。[2]在乡村农业生产方面,生态优先原则提倡采用循环农业、无废农场、渔光互补等一系列新型农村生态模式,利用绿色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打造绿色链条使资源节本、增值、增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1.2因地制宜

田园综合体如何打造其独特感,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田园综合体为一新型模式,而不是固定模式,不能生搬硬套。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域特色,第二个是文化传统。在地域特色上,我们在了解当地特色景观的前提下,尤其要与其他相似景色进行对比,在相似之中寻求不同,将其不同点放大。植物的选择和布局也应遵循地域特色,优先选择本地乡土植物组成的生态林和植物地被,参考当地田园植物的搭配,但需要注意跟城市园林绿化形成区别。还可以对有代表性的独特山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打造一批观赏型或兼有实用性的农田、优质果园等等。尊重和保护当地传统文化,深层挖掘并创新设计,给游客呈现出乡村不仅传承着传统文化,而且正积极与现代文化接轨的欣欣气象。

2.1.3以人为本

田园综合体的景观规划设计最终的目的还是服务人们,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始终以人为本。田园综合体的主要使用对象为两类人,一类为当地的居民,一类为游客。对于当地的居民,我们需要去亲自调研,提取总结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园林景观趣味性以及体验感,对于游客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单一的农业景观或者自然风景已不能满足游客对于旅游体验多样性的追求。[2]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游客中的大多数有可能从小就生活在城市,对田园生活的印象只停留在书本或者他人的只字片语之中,所以他们在田园综合体中需要的不光是观光游览,而且更需要切身实地的去感受和体验,比如可以亲手参与农事活动、居住在有乡村特色的民俗、参加民俗活动等。

2.2现阶段暴露的问题

2.2.1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层层推进,“村村通”“户户通”的道路工作基本实现,但对于居住较为分散和偏远的村寨尚未实现。而且村内基本上为单一的水泥硬化道路,缺少铺装的多样性和绿化景观。[3]在过去的乡村建设中普遍较为重视餐饮设施以及住宿设施等内容,对其他设施要求不高。

2.2.2半城市化明显,缺乏特色

乡村景观一方面保留着农田、林地等传统产业的景色,另一方面又盲目追求城市的现代化,水体驳岸硬化、外来植物入侵、新建构筑物设计与建设等等[3],丧失了大量的乡村景观元素。又因为乡村无法完全割舍传统产业,投入城市化的建设,最终使乡村格格不入。

同时,同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饮食习惯、文化习俗等具有相似性,导致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同质化的现象。相似的景观缺少对比,使其开发流于表面。而且游玩项目质量不高、千篇一律,使游客缺乏游玩兴致。

2.2.3游览路线不完整,景观设计存在割裂

缺乏对乡村总体空间格局的把握,游览路线不清晰不完整,只局限于重点景观。同时造成景观设计也主要集中在一块区域内,没有在整个乡村全面放开,从而使整个乡村产生割裂感,形成不了乡村处处为景的效果,导致游客只能停留在部分区域,缺少探索感,容易形成回头路以及断头路。

2.3未来发展方向

2.3.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需求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质,按照设计规范设立公厕、座椅、指示牌等设施。对于这些设施,融入当地民俗文化,进行材质、纹理、颜色等方面整体化的创新设计。对乡村内部道路进行梳理,延续绿化建设,合理规划增设游赏道,串联起各个景点。还需考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通行路和服务设施,比如无障碍通道、电梯、坡道等[4],同时保障设施的安全性。

2.3.2叙事性景观设计

叙事性景观设计就是构建故事的场景,调动游客的心理,使景观与游客产生场景的互动。从人的五感出发,视觉设计可以通过色彩、形态、肌理等方面实,比如稻田,可以栽种不同颜色的水稻。而材料的肌理又触发了人们的触觉,乡村中的青石板、岩壁、苔藓等都是特有的纹理。听觉上可以是自然的鸟鸣流水、风吹树叶,也可以是街道上播放的当地戏曲声,还可以是游客与碎石等物体的碰撞声。嗅觉与味觉总是掺杂在一起,栽种有自然香气的植物品种,同时联动美食和农副产品,让游客采摘、制作与品尝。

2.3.3引入科学技术

在大数据背景下,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景观规划设计在空间布局、植物种植等方面可以更加精细和科学。另一方面,可以引进VR技术、声音技术等模拟乡村四季景观。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大发展趋势。例如,国外设计师运用超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和AR开发出“探索者地图”,AR-App同步旅行者手机,出现相应的景观介绍和体验游戏。[5]

3结语

我国田园综合体还处在探索阶段,各种政策并不够完善,整体规划的专业性较差[6],因此田园综合体的景观规划设计需要被重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基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从田园综合体的内容出发,田园综合体的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坚持以生态为先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根据不同乡村的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从而将乡村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华钢,朱琦聪.乡村振兴背景下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龙湾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07):1-6.

[2]郭志刚.大数据背景下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J].现代园艺,2023,46(20):108-110.DOI:10.14051/j.cnki.xdyy.2023.20.029.

[3]吴杨梅,吴曼颖,程淑珍等.张家界市土家族乡村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2020,43(07):174-176.DOI:10.14051/j.cnki.xdyy.2020.07.091.

[4]王妙耘.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要点解析[J].现代园艺,2023,46(22):91-93.DOI:10.14051/j.cnki.xdyy.2023.22.063.

[5]郑朝.艺科融合赋能乡村“农文旅”可持续发展研究[J].美术大观,2022,(10):145-147.

[6]韦宇航.“生态+农业+文旅”式田园综合体模式解构[J].农业经济,2020,(05):26-27.

项目基金:本文为2023年吉林省创新训练项目,“基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联动乡村振兴发展理念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20231360404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