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戏剧文化传承的痛点与现代化转型的路径研究
——以陕西眉户剧为例
摘要:眉户剧是分布于陕西、晋南、河西各省地的地方小型剧种,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新时代眉户剧在传承与发展中展出人才断层、市场脱节、宣传缺失的痛点。本文对眉户剧现代化转型路径和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以结合乡村振兴,重视网络宣传,着力文旅融合为路径,打造独立文化IP、借助媒介渗透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融入文旅产业协同发力为抓手的转型策略,通过各传承主体共同参与为非遗眉户剧的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眉户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
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我国建成了具有国家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人人保护的局面初步形成。十四五改革对非遗文化传承提出了更系统、更全面、更加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创新性发展刻不容缓。本文进一步对中国地方非遗戏剧文化的发展痛点和新时代下的创新性发展进行研究。以陕西眉户发展为切入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视角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背景,提出创新路径和可持续发展建议,提升非遗戏剧在新年轻一代的影响力,赓续优秀传统文化血脉。
一.非遗戏剧文化眉户剧文化传承中存在的痛点
(一)传承人才断层严重
眉户剧发源于乡村,最早作为乡村劳动生活的记录载体而产生,可以说乡村是其产生与发展的源头活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冲击了乡村原有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年轻一代纷纷前往城市谋生,老一代传承人因失去发展空间选择退休或另谋他路,导致陕西眉户剧的传承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老一代传承者失去创作动力,新时代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使得眉户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才流失的原因复杂多样,可以归为以下类型:
1.对青年一代的关注度不够。青年是最具可塑性和活力的一代,是戏剧传承与发展的希望与寄托。在与主流文化的竞争中,眉户剧作为地方小众剧种明显不占优势,在传播上投入过少,导致在青年一代的知名度不高。近年来国潮热度大涨,诸如京剧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时代化改良后在短视频平台大火,收获大量青年“戏迷”,眉户剧同为非遗戏剧的一种,缺未能及时与主流文化进行结合,对青年一代受众的关注度不够。
2.对地方非遗文化的认同不够。由于缺乏物质形态的检验,人们对如同眉户剧一样的活态非遗文化历史真实性和传承价值的认同度不高,致使活态传承在民俗学和历史学的争论下逐渐成为文化认同危机中的悖论。此外,眉户剧的地域性强,不同于秦腔、京剧等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大的剧种,在传承发展中带有一定的地域文化局限,传播环境相对封闭,不同地区对其认同程度存在较大偏差。
(二)同市场脱节,缺少经济基础支撑
非遗产业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具有战略与需求上的急迫性。非遗进入商业化运作在理念上面临着因过度商业化而疏远与受众的距离的危机,也正是出于对其商业性和文化属性的平衡问题不断产生争论,致使非遗产业化开发试点工作开展困难。
眉户剧是为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活动需求而产生的文化形态,因而自起诞生起便具有公共文化属性,在后续的传承与保护中,更呈现出封闭性、权威性的传承特点,由于传承方式的固定性和关注度的不断降低,政府相关部门等主体对眉户剧的文化价值开发不足,进行产业化开发也受到上述理念争辩的阻滞,加之上文提到其与乡村建设的脱节,对眉户剧的产业化开发迟迟无法进入实践层面。传承人为保证自身生存必须从事其他生产工作,传承非遗无法带来额外的收入以继续支撑其进行时代化创新,传承与发展的积极性必然随之降低,到最后将会陷入“无人可传”“无传可找”的困境。
(三)对网络宣传的重视程度不足
网络媒体时代,媒介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的信息需求水平越来越高,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受众不再仅仅追求用以维持生存、进行决策的基本信息,对文化、娱乐、知识普及的需求逐渐旺盛。这为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注入了新动力。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想获得更多关注不能不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而如今的网络上却鲜有眉户剧种的身影,网络上聚焦眉户剧的信息集中在新闻报道和视频留存上主要以线下传播活动为主,对其数字化程度不够,没有结合网络触及到目标受众群体。
二.非遗戏剧文化眉户剧现代化转型路径
(一)同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眉户剧等地方小众剧种体现着乡村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可重点关注的领域,是乡村靓丽的文化名片。作为历史悠久、曾经广为传承的地方戏剧,眉户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还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因此,其传承发展需要再次建构属于老一辈人的集体记忆,重新回溯经典剧目,争取到乡村老一辈受众的支持。如今在乡村振兴丰富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养老方针的指引下,越来越多乡村逐渐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富起来,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老一辈也有了更多闲暇,产生更多文化娱乐需求。地方政府可联合剧团开展戏剧下乡活动,把眉户剧重新带到乡里田间,回到其发展根源,向最坚实的受众靠拢,重新唤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牢固受众群体。
(二)进行基于新媒体的网络传播
新时代眉户剧的传播要坚持文化传承和网络传播并重的传播路径,在传播路径上选择用户基数较大的短视频媒体平台和流媒体进行传播。优势如下:
1.打破了时空范围局限,拓宽了传播面。基于信息数字技术,新媒体具有远超群体传播的交互性与传播范围,构建了全新的传承交流方式。电子媒介打通了时空间限制,提升了信息沟通效率,在演出上可以涵盖大量受众,在传播上可以形成传者受者相互动的传播方式,最终触及最广泛的受众,这是其他传播媒介无法达到的优势。
2.增加了与受众的互动方式。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地位同传统媒体规训时代已有较大变化,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参与信息生产、自主选择内容。当下短视频平台拥有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交叉式、交互式呈现方式,传播者为了获取受众注意力,抢占媒介市场份额需要采取图文并茂、甚至视听结合的方式来优化产品交互。此外,互联网为戏剧传播营造了多元场景,通过剪辑和二次创作,为作品的解读创造了更大空间,甚至将部分制作权交由受众,衍生出其他创意作品。
(三)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力,着力文旅融合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党的十五大得到了明确区分。文化事业是政府进行主导的,以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文化事业产业“双轮驱动”,可见二者同等重要。目前对眉户剧的保护与传承还停留在政府主持、社会参与的文化事业保护阶段,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一环,尚未触及市场,眉户剧作为公益文化事业,缺少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支撑,将会失去继续发展的动力和“补血”机制。
教育是文化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补血”机制的建立需要在教育支撑下进行。眉户剧的传承离不开同教育机制的结合。地方教育部门要做好非遗戏剧教育的常态化、标准化,尝试将其纳入基础兴趣教育,在更高的教育阶段可以尝试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戏剧教育,与高校教育紧密结合,为传承“开源”。
仅仅凭借政府的抢救和政策保护只能维持其基本存续,加强自我“供血”能力仍然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即引入市场来注入活力。发力文化产业需要在充分了解非遗戏剧特色的基础上增加其文化附加值,洞察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以剧种特征为基础打造贴合市场的文化产品,同时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在非遗文化政策扶持下开展良性竞争,接受政府介入以防止出现过度商业化,摒弃创作初心的问题。
三.促进非遗戏剧陕西眉户剧现代化转型的对策
(一)打造独立文化名片,进行原创IP开发
2020年11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引入了IP概念,强调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原创IP,充分运用网络产业形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独立IP开发是投入文化资本运作的前提,机具辨识度的IP形象有助于打造独特文化产业名片。在具体实施上,我们不妨结合时代消费热点切入:
1.展现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和戏剧特色。打造IP的关键在于保留其原创性和独特的叙事环境,打造眉户剧种的文化IP需要追根溯源,选择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戏剧元素进行扩大宣传。
2.将经典剧目进行二次创作为影视作品或电视节目等,以其小众化、剧本通俗化、接地气的特点打动受众。在198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便尝试将大型眉户剧《杏花村》改编为戏剧艺术片,眉户剧的影视化尝试已有先河,优秀的剧目仍可经过时代化改编重新回到荧幕,影视化IP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在角色IP上,眉户剧目的角色情感鲜明、矛盾突出,是打造衍生形象的蓝本。在具体的形象设计上,其他地区的文化IP设计已经初具规模,出现了专业的IP设计机构,有着专业化分工,地方文旅部门和传承人要积极对接合作,把好设计关,积极引导受众尊重、参与非遗文化传承而非过度追求其衍生的产品形象。
(二)以媒介融合渗透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中媒体融合的概念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在其著作《自由的技术》(1984)中提到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介融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融合包括了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汇聚组合,狭义的融合是组合不同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等。结合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一书中所提到的媒介渗透概念,二者在狭义的应用上可以进行融合,具有极大理论应用空间。将传统的媒介如印刷和口头传播,现代的媒介如报纸杂志、影视音频等互相渗透、融合,可以形成综合了不同媒介优势的新媒介。当下热度较高的“小宇宙”播客、“两微一抖”媒体平台均呈现了融合渗透的特点。
眉户剧进行网络传播时,可以采用视频链接图文、视频切片分平台传播和有声剧本等方式进行融合渗透传播。具体的传播路径可以结合上文介绍的非遗数据化优势首先对眉户剧进行数据化留存,确保创新有足够扎实的数据基础,其次通过数字化展示和媒介融合渗透的途径进行传播,在传播中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视觉化,实现“通感表达”。
(三)进行文旅协同的产业融合发展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实行,地方旅游业在政策带动下蓬勃发展,文旅融合的态势十分明显,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重要旅游资源,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旅游业的发展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与活力。
在结合形式上,地方旅游企业和部门可以效仿互动式的舞台剧与剧本杀,打造互动体验式的非遗戏剧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戏剧的妆容、服装,切实体会经典剧目,达到寓传于乐的效果。其次,传承人可同地方文旅部门加强联系,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进行实地表演、科普等宣传活动,即扩大了宣传面,还为自身获取了更多收入,扩大非遗戏剧的生存空间。在具体实践中,文旅部门还需要考虑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配置来因地制宜,制定特色宣传方案。
参考文献:
[1]杨琼艳.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来自“安顺地戏”的经验[J].西南学术,2023,(00):95-107.
[2]庄爱琴.眉户戏的发展与艺术特色分析[J].戏剧之家,2023,(04):39-41.
[3]怀璞.把泪焦桐成雨——浅析眉户戏移植剧目《焦裕禄》[J].戏友,2022,(S1):63-64.
[4]李林.传统戏剧类非遗在当代的传承发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22.
[5]余琪.中国非遗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分析——以YouTube李子柒非遗栏目视频为例[J].视听,2022,(02):24-27.
[6]荆晶.晋南眉户戏生态状貌窥析[J].晋中学院学报,2021,38(06):54-57.
[7]阮淼.福建莆仙戏保护和传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8]孙玉玉,刘月雯,陈卓立.“互联网+”背景下大宁河刺绣的传承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18):135-136.
[9]荆晶.晋南眉户音乐发展述略[J].新世纪剧坛,2021,(02):16-21.
[10]匡卉,郑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非遗战略及其传播现象[J].中国农村观察,2021,(01):40-50.
[11]马知遥,周晓飞.论媒介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12(06):145-151.
[12]高小康.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非遗保护:分形传承与公共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01):25-32.
[13]马知遥,常国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06):135-144.
[14]马知遥,刘智英,刘垚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民俗研究,2019,(06):39-46+157-158
[15]秦树景.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的文化权利研究[J].东岳论丛,2019,40(08):41-49.
[16]米华.传播学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J].青年记者,2018,(17):124-125.
[17]戚序,杨聂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过程全记录”档案方法[J].山西档案,2018,(02):82-84.
[18]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存与发展[J].文化遗产,2016,(05):1-7+157.
[19]吕慧敏.文化安全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0):46-51.
[20]纪建功,王文仁.河西眉户戏流传现状调查及基本特点分析[J].中国音乐,2014,(01):201-204.
[21]周凯,田瑞敏.从“昆曲传承计划”看“非遗”戏曲的保护与传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8):24-28.
[22]曹晓晶.眉户音乐特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23]郭永锐.眉户戏源流与发展略论[J].中华戏曲,2007,(01):225-236.
[24]郭永锐.山陕眉户戏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08-111.
[25]朱哲.眉户西行与新疆曲子[J].当代戏剧,2000,(06):39-40+43.
作者简介:王萌睿(2004-),男,汉族,陕西宝鸡市人,安徽财经大学在读本科生,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方向:新闻学。
基金项目: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非遗戏剧文化传承的痛点与现代化转型的路径研究
—以陕西眉户剧为例》;项目编号:20231037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