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民俗传统中的“农时节气”舞蹈现象

尹平
  
河北广播电视报·教育实践
2023年3期
湖南师范大学

【摘    要】 “节气”舞蹈,是先民在节气时节庆祝丰收、表现耕作的活动,其折射出的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文化观念——农本观念,后慢慢发展成为舞蹈。之后的学者以此来反观当时的生产方式、耕作手段、庆祝方式等,甚至是劳动时所使用的道具,也极有可能在舞蹈中得以看出。另外,“节气”舞蹈作为一种不同宫廷舞蹈的新的民间舞蹈形式,对舞蹈自身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节气;舞蹈;价值

一、“节气”舞蹈

在传统中国民俗文化中,存在一种以“农时节气”为元素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形式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劳作生产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甚至是专门为了某项农事活动而产生,例如壮族的“扁担舞”,源于舂米的劳动生活,由“舂米舞”发展为用扁担敲打板凳的形式。这类舞蹈形式是通过舞蹈来表现节气活动,“农时节气”紧紧依偎舞蹈,而舞蹈中又表现了节气活动时的场面,参与人员的状况,活动情绪等,两者密不可分。

2022年2月4日立春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举办,开幕式又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倒计时表演以立春为题,以二十四节气对应倒数秒数,随着冬奥会一同进入全国人民眼帘的还有一段欢迎表演舞蹈——节气舞蹈。春天到临,一开场,几十个舞者围圆而站,舞者身穿绿色套装,手持长长的绿色荧光棒,缓缓向两边挥动。随着一朵朵花瓣的绽开,这朵“春之花”也慢慢绽放。随即舞者左右挥舞,又好像是春天刚刚从土里钻出的嫩草,随着春风左右不停的舞动。画面转变嫩草又变成一株蒲公英,在春风里左摇右摆轻轻一吹,蒲公英飞散开来,蒲公英的种子变成一朵朵绽开的焰火,春天的种子洒满大地。张艺谋导演将节气元素融入舞蹈,又反过来通过舞蹈,将立春时的景象,大地的绿色,万物的生命通过舞蹈来表现出来。这是一场绿色的、充满生机的表演,这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节气舞蹈表演。

二、“节气”舞蹈的特点

不同的舞蹈具有不同的舞蹈特点,“农时节气”舞蹈也具有其他舞蹈形式所不同的风格特征。在四川大学杨蓓蓓、杨向东两位教授的《民俗文化中的“农时节气”舞蹈现象研究》一文中他们将节气舞蹈的风格特征分为三类:1.模仿性;2.自娱性;3.传承性。

模仿性是指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图腾信仰,例如彝族信仰龙,而黎族视猫为先祖,纳西族则崇拜青蛙,由于信仰的不同,对于崇拜的神的模仿也就不同。而舞蹈的来源就有模仿一说,因此产生的舞蹈也就大不相同。自娱性则是指节气舞蹈是人民在节庆活动时所进行的舞蹈,大多是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对丰收的庆贺时所跳的舞,主要是表现当下的心情,具有一定的自娱性质。传承性则是“农时节气”舞蹈所特有的一种特征,因为舞蹈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舞蹈中也包含了许多劳动农作时的动作,“农时节气”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舞蹈的同时表现劳作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传播。

三、“节气”舞蹈产生的意义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舞蹈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生活的需要诞生,随着人民生活变化而不断变化,必然也会对人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影响。“节气”舞蹈大多与人民的劳作生活有关,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因此“节气”舞蹈不仅对舞蹈本身产生一定的作用,对人民的生活、农业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社会而言,“节气”舞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它所反映出的是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风情,表现出不同民族人民的性情,显现出的是不同民族与众不同的审美特性。“节气”舞蹈所表现的是长时间以来各民族所独有的表现人的生命力的方式,不仅是日常生活上的体现,也是各族人民在劳作生产、在节日庆典时的内心的真实情绪的反映。“节气”舞蹈作为传统社会民俗活动一部分,丰富了舞蹈史的发展,为之后各民族的舞蹈研究提供新的依据、史料。

四、“节气”舞蹈的价值

1.娱乐价值

“节气”舞蹈作为舞蹈大类中的一种,大多依附于各民族传统的节庆风俗活动,且在其中作为相当重要的部分,用于表现热烈的庆祝场面。在乐韵声中起舞,有助消除压力,促进身心的健康,舞蹈通过各种动作和表情,表示喜悦、忧伤等各种人类的情感,引起人们对生活情景的自由联想,诱发观众的情感活动,引起共鸣,节气舞蹈大多是群众性的舞蹈,参与人数众多,场面恢弘,例如壮族的“打扁担”,一种由壮族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因器具用扁担,故名"打扁担"。

“农时节气”舞蹈是由人民的生活而产生,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但又与劳作生产不同,节气舞蹈更多的是愉悦身心,舒缓压力,由此可见,节气舞蹈中娱乐价值十分重要。

2.民族文化传承价值

中国传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之一的“节气”舞蹈,也必然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仅是“节气”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其舞蹈表演本身也具备一定的价值。

例如舞春牛,立春期间进行的民间歌舞活动,“立春”也称“打春”,在这一天乡民会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也称作“春牛”),让扮做“勾芒神(立春所祭之神)”的人举鞭打土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

舞春牛活动表演时人物一般七至九人,表演时伴随锣鼓声载歌载舞,舞步以“十字步”和“矮步”为主。舞春牛其特征为伴随着制作的春牛既舞而歌。在歌舞活动中,通过不同形态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民歌,模拟相似场景与动作,形成集体性参与。舞春牛的唱词和舞蹈动作中涉及许多农事行为,在立春节气举行舞春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醒农人农事时间,标注着即将进入劳作时间。舞春牛活动折射出的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文化观念——农本观念。春牛舞歌唱出农事劳作,凝练农本观念,以舞蹈动作模拟农事劳作,践行农本观念。

参考文献

[1]王玫.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设,2017.

[2]陆美林.美学文艺学方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3]肖苏华.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王阿罗.舞蹈语言陌生化在现当代舞剧《凝视》创作中的实践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