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推进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改革创新

曲乐 于洁
  
河北广播电视报·教育实践
2023年11期
大连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第二课堂被视为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而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标准。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高校的第二课堂育人理念和方法也需要持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新时代的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特别是要重视创新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4+6”育人体系,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第二课堂;全面发展;创新

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数字技术时代平台情感劳动异化问题研究”基金编号:L23BZX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注重实践育人,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创新和实践高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深度融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的紧迫需求。

一、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育人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第二课堂育人以其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广泛的内容以及多样化的形式和参与实践性,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平台。它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改革创新、深度融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并持续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的紧迫需求。在高校的育人过程中,第二课堂育人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二、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尽管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着第二课堂氛围不浓厚、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有限,常见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然而大多数学生是被动参与的,更多地充当“观众”和“被安排”的角色,而较少主动参与创业创新、科研立项等活动。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对课堂主体的意识,常常忽视第二课堂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只关注获取学分,而忽略了参与活动的过程和体验。

(二)第二课堂运行机制不完善

第二课堂的运行机制指的是在实施第二课堂各个环节的过程中,参与因素的结构、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对于影响和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和运行方式。首先,第二课堂活动的设置相对较随意,变动性较大,缺乏整体校级的统筹安排。不同部门和二级学院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其次,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仍然存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以各类讲座活动为主,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系统性,同时也呈现较强的随机性[1]。这种情况严重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效率,有些学生在满足学校毕业要求的学分后,对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大幅下降,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

(三)第二课堂育人途径不够丰富

目前,第二课堂教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教育活动形式上相对单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式教育模式不利于第二课堂的有效展开。其次,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管理过程缺乏连续性,教学设计也欠缺丰富性和全面性[2]。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教育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难以真正认识到第二课堂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因此无法实现全面发展,从而降低了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与实践

(一)找准第二课堂教育主体,创新第二课堂育人理念。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高校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应设立学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与评定指导委员会,由教务、科技、学工、团委等教育教学单位共同协调规划和设计学校的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其次,应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作为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将第二课堂确立为主要渠道,使全校师生对第二课堂的育人体系建设达成共识。最后,应优化第二课堂的课程项目体系,围绕“授课+实践+总结”的三个环节教学模式,打造出精品的第二课堂金课、示范课和精品课程。

(二)构建“4+6”育人体系,创新第二课堂教育主阵地。

为了构建一个有效的第二课堂成绩单,第二课堂应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的育人机制和工作体系,建立“4+6”模块化的成绩评定系统。其中,“4”表示必修模块,包括思政学习、科技创新、体育健身和劳动实践;“6”表示选修模块,包括创业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文艺活动、社团活动和技能项目。这些模块的设置使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在第二课堂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得以具体实施,形成了价值塑造、创新实践、技能拓展、素质养成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育人格局。

(三)打造多层次教育平台,创新第二课堂全方位育人途径。

将以第二课堂教育体验中心为核心,整合学校的第二课堂育人资源,借助学校国家级实验平台和各类科学人文素养平台,建立一个集教育、教学、实践和实训功能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教育体验中心”。根据不同层次和分类的育人需求,制定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和第二课堂课程大纲,全面开展第二课堂育人实践,实现理论教学向实际实践的有效延伸,将第二课堂育人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扩大育人资源,与企业、政府、校友会等组织合作共建,利用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搭建校外实践平台,拓展第二课堂教育的范围。结合社会的需求,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促进政府和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探索建立“校政企协同+海内外实践”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打造全方位的育人平台。

参考文献:

[1]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52-54.

[2]武贵龙.奏响“三全育人”最强音[N].光明日报,2019-02-26(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