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

董森
  
河北广播电视报·教育实践
2023年12期
西安经开长庆幼儿园 710018

[内容摘要]幼儿时期是培养人习惯的关键时期,父母和幼儿教师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也应当是幼儿习惯养成的直接责任人,但是幼儿在幼儿园中培养的优良习惯在家中被弱化的现象严重,这直接导致幼儿园的习惯教育缺乏延展性。基于调查结果,家园共育背景下对幼儿习惯养成教育面临的现状与困境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当下家庭对幼儿园的工作表示不信任态度,双方在习惯教育这一领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老师利用家园共育的方式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能力较差。针对此类现象,本文对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与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更好的家园共育并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 家园共育 习惯养成策略

一、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所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对幼儿园习惯培养工作缺乏信任

幼儿园设计的活动丰富多彩,对活动也非常重视,但是家长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及时的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这使得活动的连续性和教育性出现了断层。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延展性,因此需要家园双方双向配合,但有些预设的行为习惯方案非常理想,实际操作起来却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还有一些家长对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表现出十分厌烦的心理,认为这些活动并没有太大意义。

(二)家园双方在习惯教育上角色失衡

家园共育背景下,老师和家长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通过访谈了解到的现实情况得知,当下家园共育中双方的角色定位存在不对应的情况,具体表现形式为家长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教育,在习惯教育上仅仅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诸多措施也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实际效用。大部分教育者认为自己是专业的行为习惯培养者,跟家长相比对幼儿的教育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行为习惯的教育应当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没有留给家长充足的教育空间,同时也把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对象;其次,我国长期都具有尊师重道的思想,认为教师的育儿理念比自己更好,自己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因此不主动的参与到行为习惯的教育上来,只能被动的接受或配合教师的各种任务,从侧面直接放弃了对幼儿教育的主动权,这使得家园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几乎不参与,把这一责任推卸给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最后,还有一些家长学历较高,亦或在社会中处于较高地位.这种家长具备较强的优越感,把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带入到家园共育当中,认为幼儿和教师都应该以自己的思想为主,自己的教育模式不容侵犯,这种模式也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三) 习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尚未达成共识

家园共育的背景下,有一些幼儿教师可能会把自己当做活动的主体,在家长进行观摩时,很少让他们亲身的参与到其中。对实际的行为习惯培养泛泛而谈,没有真正的让家长参与到行为习惯的教育上来。我们以各种活动为主线,但家长与幼儿园却把重心放在了沟通问题和处理问题上。另外,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受到重视,其中发生的小事也不容忽略,觉得日后自然会变好,这种思想方式直接阻碍了幼儿行为习惯的纠正,幼儿也无法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使得行为习惯的培养由于这小小的偏差渐行渐远。另外,父母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时,时而执行惩罚时而不执行惩罚,这会让幼儿的认知无所适从,家长还需要摒弃强制要求幼儿执行的做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教育理念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山智者见水的问题,幼儿在短时间内改变行为习惯是不可能的,这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共同沟通,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尽量摒弃命令式的教育理念。

二、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具体策略

(一) 让游戏成为习惯培养的有效载体。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当做好沟通工作,在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时联合起来出谋划策,把效果反馈给对方,这样才能达到同步教育的目的。这要求,幼儿园应当首先做好导向作用,主动制造出双方沟通的条件,消除家长顾虑的同时能够拓宽沟通渠道。幼儿园和家庭其实是相同的目标,当下将游戏与行为习惯教育相融合已经成为常态,游戏对习惯教育的作用也毋庸置疑。比如通过假扮游戏,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了解正确的行为,在心中产生许多以往无法体会到的感受,并以此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模仿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以至于行为习惯的习得。

(二) 以教师为桥梁更新家长习惯教育理念

采用亲子活动的方式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多样的亲子活动中,让家长感受到并看到孩子的能力。教师向家长定期介绍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做法,给家长提供一些小妙招,帮助家长积累经验,和自己同频,共成长。幼儿园还应定期开展家长课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给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引导方式,达到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三)家园共育教育环境下重视“重复效应”

重复而导致的心理暗示习惯会更好的养成,让幼儿能够在不自觉中走向正确的轨道。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幼儿受益终生,在家园共育的背景下,由于习惯教育具有先入为主的特征,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教师和家长在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时,也应该注重内容与目标的统一。幼儿不仅需要在幼儿园中遵守相关规则制度,在家中也要遵守。如果幼儿不会,应当家长慢慢引导示范,直至幼儿学会并掌握。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强化,让幼儿的行为习惯在条件反射下能够形成常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的沟通与配合,需要双方保持坚定的态度和打持久战心理,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包容和理解的心。

(四) 提升教师家园共育的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解决幼儿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并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秀案例,在案例中汲取经验,丰富自己。教师也要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用思想武装头脑,结合切实工作,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敢于主动积极的面对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

家园共育是一门学问,他需要园所、教师、家长达到同频,在良好的园所文化氛围中,一同陪伴孩子成长。

参考文献

[1]樊人利.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J].学前教育研究 2014.(9): 65-70.

[2]张晓玲.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5-27.3

[3]周思好.长假期背景下的家园共育一一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

[J].教育界,2021(01):89-9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