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
【摘 要】 “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一,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源泉。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两个结合”视域下着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尤为必要。论文在此基础上从高校思政课教师、高校思政课堂与高校等三个视角进一步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以下简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南。在“两个结合”视域下着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有利于为党和国家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高质量人才,又有利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连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这是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必须利用好高校思政课这一重要渠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以更新高校思政课理念、充盈高校思政课内容以及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构建高质量的思政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观有利于让高校坚持以“引导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丰厚的价值意蕴更可以充盈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源泉,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
(二)高校思政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利用好高校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保驾护航,更有利于为党和国家培育高质量青年人才。因此利用高校思政课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明德修身、兼济天下。
二、“两个结合”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面对世界文化激荡的时代背景,我们更需要守正创新,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源泉。因此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尤为必要。
(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举措
贯彻“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利用好高校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有利于全面、准确、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有利于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并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赓续中华文明不仅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时代要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在2035年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党和人民必须凝心聚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全体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面对世界文化的激荡,高校必须紧扣时代要求,通过思政课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适应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
加快高校思政课改革是高校思政课建设要落实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思政课改革、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的文件。例如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这些文件在推动高校更新思政课理念、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来帮助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适应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策略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着眼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积极从高校思政课教师、高校思政课堂与高校等三个视角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1.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意识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意识,坚持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有清晰的认知。其次要做好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准备,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技能,坚定政治站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意识,才能够发自内心重视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
2.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兼具知识素养和文化修养,将专业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高校思政课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真正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系统全面的理解。其次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严以修身,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
3.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机制
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机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新型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培训目标,制定长远性规划,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训各环节。其次,要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优化教学技能搭建培训平台,培养教师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提高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立德树人的同时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
1.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个结合”,我们可以在课程教材中多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首先,融入过程要遵循典型性原则,选取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以及能呈现中华民族特点的内容片段。其次,融入过程要遵循趣味性原则,选取生动有趣的内容片段,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融入过程要遵循时代性原则,选取的内容片段要与时代文化有契合点。如此方能让学生自觉寻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在世界文化激荡之时坚守本心、守正创新。
2.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讨会
探寻贯彻“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会群策群力。高校自身可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为主题开展教学研讨会,广泛收集各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研讨会上,教师们可以围绕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客观讲述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讨论点,商榷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通过各位教师和专家们的分享,相信各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会对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明确今后教学工作的方向以便做好教学调整。
3.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方式
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借助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首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新潮短视频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了解更多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有利于增长广大青年的见识,拓宽青年们的历史视野,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
(三)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积极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活动
为了营造一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有意识地组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活动。高校可以积极开展读书分享会、讲座以及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高校思政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在丰富学术活动的熏陶中扩大眼界和研究视野,通过和不同高校的老师、学生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研究局限性,有时甚至能突破自己的研究圈层,发现新的研究思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积极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竞赛
高校可以积极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竞赛,在校园中营造起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教学竞赛是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激发教学热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能在竞赛过程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能领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也可在竞赛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师范技能,争取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
为了营造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顺应现代科技革命的潮流,加强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首先,要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其次,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网络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积极发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使高校思政课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脉源泉。高校思政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贯彻落实“两个结合”的重要举措。但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仅要从教师、课堂教学以及高校等角度出发,还需要联合各社会力量推动二者的融合,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4]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07):3-16.
[5]余卫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和实践创新[J].探索,2022,(03):1-14.
[6]王萍.“两个结合”视域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3,21(04):85-88.
[7]王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策略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3):59-61.
[8]吕岩.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四维透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5):94-96.
[9]王颖,黎家成.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优化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