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十大关系》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启示

郑俊萍
  
河北广播电视报·教育实践
2023年16期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论十大关系》作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典之作,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苏为鉴,系统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宝贵经验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可谓鉴史而察今,继往以开来。

关键词:论十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启示

《论十大关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引,系统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纲领性作用。以史为鉴,开辟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只有认真汲取历史智慧,方能化解前进道路上面临着的许多艰难险阻。因此,要深刻把握《论十大关系》的精神实质,坚持以“两个结合”为路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秉持科学思维系统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贯彻人民至上导向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从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坚持“两个结合”,独立自主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已接近胜利的尾声,如何把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迫在眉睫。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我国选择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积极汲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此时,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济和科技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及苏联建设过程中的错误也逐步暴露出来。因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开篇中就明确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鉴。”[1]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中国国情,以苏为鉴,既注重借鉴苏联建设的宝贵经验,同时又强调我们要走一条自己的路。在论述我国工业发展时,毛泽东首先肯定了重工业的地位,这一点同斯大林率先提出要把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的壮举不谋而合。但同时毛泽东也教导我们,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了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鉴于苏联为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毛泽东则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兼顾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同时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工资,改善福利,用物质激励手段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还注重使马克思主义赋有中国作风、中国做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毛泽东饱腹诗书,擅长运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厚今薄古,古为今用。如在对待党内犯错误的同志时,毛泽东重申了延安整风时期提出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该成语出自《诗经·周颂·小毖》,原文表述为“予其惩,而毖后患”,意为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不再重犯错误。毛泽东用在此处意在教导我们既要敢于指出错误,同时要帮助其改正。[2]在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引用《庄子·天地》中的“知其一,不知其二”来批评有些人只能看到其他民族的优点或缺点,而不能一分为二、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3]毛泽东立足我国实际,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进一步坚持“两个结合”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以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一方面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同于对外通过暴力掠夺、对内通过牺牲底层人民利益的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走和平发展式道路。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归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4]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立足我国五大特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唐代魏征曾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协调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在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倡导的“民贵君轻”、北宋大家张载坚守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朴素民本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指明了方向;《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指引;《周易.文言传》中提出的“天人合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要着眼于中国具体实际,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独立自主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二、秉持系统观念,全面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

《论十大关系》作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篇之作,历时43天,是毛泽东在听取多个部门的调研报告后,归纳提炼出的。前五大关系主要论述经济问题,后五大关系主要阐明政治问题,强调调动经济、政治方面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论述我国的十大关系时,毛泽东秉持系统观念,着眼长远,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做出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在论述我国的经济关系时,毛泽东既做到了着眼全局,但又突出重点,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毛泽东既看到了我国面临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当务之急,又看到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充分肯定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又强调不能忽视粮食的生产,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同时为了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还提出了我国经济要沿海、内地布局逐步实现平衡;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要兼顾;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要相辅相成。在论述我国的政治关系时,充分运用了两点论来看待和分析事物。强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要坚持中央集权与发挥地方独立性的统一;坚持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团结互助;对于其他各党派,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反革命分子,党内外是非问题,既要打击批评,同时要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其改过自新;在处理中国与其他各国、各民族的关系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既要学习其长处,又要摒弃其短处,要有批判地学。毛泽东同志统筹国内国外、党内党外,深刻领悟和全面把握十大关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统筹兼顾,从整体上协调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5]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进一步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秉持系统观念,全面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在处理上述一系列重大关系时,既要以顶层设计统揽全局,同时又要在改革深水区敢于作为、勇于创新;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又要不断注入时代价值和新的活力。兼顾战略的整体谋划与策略的灵活创新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快和好、质和量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与活力奔涌相协调统一,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既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在自主中谋求发展,又要以开放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坚持胸怀全局,在统筹上下功夫时,也要在重点上求突破,以点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当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表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秉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全局,同时又要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以经济质量的突破带动全局,全面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

三、坚持人民至上,倡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

毛泽东曾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6]毛泽东历来相信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和作用。不同于苏联通过损害农业发展基础,实行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忽视人民生活条件来优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强调要通过物质激励来充分调动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改善中国经济落后的现状,以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提及国家、生产者单位、生产者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毛泽东强调:“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7]同时还表明:“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8]这表明在社会主义初步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工农力量,充分信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

新时代要进一步把握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人民至上,在新时代具体表现为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即总书记提到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造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要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另外一方面要健全制度体系,培养民众民主观念,激发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参与。此外,总书记还指出,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注重推动物质基础的高度发达,而且重视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之文化根基,促进人民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这就表明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劳动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使我国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是对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性质决定的,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四、总结

《论十大关系》作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光辉典范,其中蕴含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统筹兼顾、全面谋划的系统观念、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对当今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深刻把握《论十大关系》的精神实质,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继承发扬其中的观点和方法,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动力,从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商英注释.《论十大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4-6.

[2]毛泽东著;商英注释.《论十大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66.

[3]毛泽东著;商英注释.《论十大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68.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5]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李强主持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03):4-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1162.

[7]毛泽东著;商英注释.《论十大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0.

[8]毛泽东著;商英注释.《论十大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2.

[9]黄寿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新型举国体制:演进、内涵与优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01):34-4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