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近二十年国内高校体育研究脉络、演进及热点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专项课题《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专业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2769)]
[ 旷晓琴(1991年2月生),女,体育硕士,讲师,桂林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 [ 覃桂杰(1983年12月生),男,本科 中小学二级,桂林市何家中心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
摘 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02-2022年CNKI全文数据库中涉及我国高校体育的2990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知识图谱梳理近二十年的研究特征、研究脉络、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单一的高校研究领域已经逐渐消减,慢慢演变为融合共生的研究趋势;高校体育的主要研究者对基础研究的系统性不明显,主要集中于现状、教改、学生等领域的应用性研究;随着国家政策、全球教育、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研究的领域会表现出阶段性的更新,从而产生新的聚类成果。建议:进一步加快领域融合;关注基础性研究;研究视野国际化。
关键词:学校体育;综述;知识图谱
高校教育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分支,研究数量和研究范围极其庞大,“体育强国”、“全民健身”、“教育改革”等政策颁布以来,高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本文立足于高校体育2002年-2022年的实际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方法,通过知识图谱梳理近二十年的研究特征、研究脉络、研究热点,预测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高校体育的学者提供理论基础。
1研究数据与方法
1.1研究数据
本数据选自中国期刊网(CNKI),检索主题为“高校体育”,来源类别选定北大核心和CSSCI,检索区间为2002年-2022年,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225篇,剔除资讯、书评等文献,得到2990篇文献。
1.2研究方法
运用citespace的可视化结果分析,对发文趋势、文献指标及文献主题等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实现精准追踪、分析高校体育领域的动态、热点及进程。
2研究结果
2.1发文数量
通过研究发文数量可以反馈出本研究领域的关注程度。根据2002-2022年高校体育的文献数量图(图1)可以看出本领域研究呈平稳发展、略有波动的状态。近二十年年发文平均值达200篇以上,2007年受《七号文件》影响,发文量达到顶峰值383篇,总被引次数5246次。2009年后,高校体育期刊发文量呈波动下滑趋势,2018年降至73篇。
2.2发文机构
研究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1]。通过分析高校体育的主要研究机构(图2),发现文献贡献量前10的单位里,体育类院校占了五成,说明高校体育的研究主力为体育院校,其次为师范类院校。从各研究机构的区域位置分析,高校体育研究的机构几乎集中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省会,如广州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所在的城市均是现代化大都市,侧面可以反馈出高校体育的研究与政治、经济、科教的发展有密切练习。从机构发文数量看,以北京体育大学为首的国内一流体育大学发文量最高,领跑高校体育领域的研究前沿,符合当下科研发展的规律。
2.3研究领域
为研究高校体育近二十年主要研究领域的知识构成,运用citespace软件,设置时间2002-2022年,时间切片值3,选择自动聚类功能,聚类后的时间线图谱具有高信度(Modularity Q=0.8799, Mean Silhouette=0.9532),根据关键词、作者等元素信息的聚类效果(图3),可进一步明确高校体育各个领域的核心研究者,追踪具有持续影响力的作者,以及他们对本领域的研究表现和影响力。设置聚类最大K值为10,显示前十的聚类进行分析(聚类标签数值越小类值越大),结果显示如下:#0高等教育、#1现状、#2体育教育、#3教学改革、#4学生、#5体育专业、#6体育课程、#7指标体系、#8体育产业、#9体育师资。
1)高等教育。热度最高的领域是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关键词为体育(82篇)、高等教育(17篇)、策略(16篇)、体育管理(14篇。)高校体育是体育的分支,其研究大背景框定在高等教育的范畴,对上述两者进行探讨,有利于梳理高校体育的基础理论,而研究策略及管理是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从图谱效果看,本领域研究时间持续二十年,研究延续性较强。结合高信度作者聚类图谱,本领域的热度虽然最高,但无高度相关联的作者显现,意味着学者们在本领域的系统研究较少,大多以点状呈现。
2)现状。图3的中心位置有一个较大的聚类,通过作者聚类分析,现状研究的高关联学者主要有两位,分别是来自山东工商学院的刘英辉教授和江西师范大学的王晓明老师。现状研究是分析当下环境已经出现的状况、问题,找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和策略路径的一种总结。从聚类图来看,高校体育的现状研究多以定量分析及实证研究为主,涉及俱乐部教学、教学模式选用、具体体育项目、场馆资源等内容。从文献数量上来看,现状研究的总篇数达到了393篇,形成了现状领域不同方向的研究热点。
3)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紧紧围绕着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综合质量的提高而展开(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从聚类分析可见,高关联文献作者以研究体育教育专业为主),研究者刘阳教授来自上海体育学院,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人才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应重视目标及方向的多样性,应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反馈,保证评估过程的准确性。本研究领域的文献量达390篇,学者们为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扩展提供了大的方向。
4)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位于图3右上角的较大类团汇聚了三位高关联的作者,分别是来自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曾纪荣老师、黄超老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吴琨老师,他们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与终身体育思想结合的改革方法,同时认为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符合当代教学规律与社会需求。从整体文献数量上看,本领域共有177篇文献,主体以质化研究为主,从不同视角、不同类别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重点的领域板块。
5)学生。学生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高校体育研究的重要地位。学生的评价及成绩能反馈出教学的问题所在,也能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从研究图谱来看,对学生的研究学者数量较多,具有高关联的作者有四位,分别是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张力、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靖桥、西安体育学艳副教授陈彦、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孙清武。四位学者在学生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向,如体验式的拓展游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运动损伤后的司法认定及积极理赔能减轻学生的身心受挫、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身心愉悦、改革旧课程体系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等。
6)体育专业、体育课程、体育师资。在图3中的左侧,交叉重叠的体育专业、体育课程、体育师资形成了高校体育研究的综合聚类群。体育专业包含了很多研究分支,尤其与体育课程、体育师资紧密相关,从聚类图来看,体育专业的图谱研究领域还在进一步拓展,并有小部分与高等教育进行关联。从研究者层面看,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林向阳教授、周红妹副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的范红哲教授、沈晓东副教授对三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林向阳教授对高校体育教材板颇有建树,从高校体育教材质量评价、高校体育教材调研、高校体育教材筛选机制和评价模型、体育教材练习系统设计、体育教材结构与功能评级指标、教材图表系统设计、主干课系列教材适应性、教材栏目设置与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善了体育专业、体育课程教材方面的理论研究。高校体育师资的学术成果为145篇,其中有61篇着重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管理与培养,为高校体育师资的良性运转积累了较多的理论成果。
7)指标体系、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更是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事物的系统运转需要一定的指标,在图3的右下方有两个独立的类团,指标体系的高关联研究者有来自首都体育学院的吕青副教授和井冈山学院的傅秋仁老师,对教师培训指标、高校产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体育产业的研究包含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对策与发展趋势,共计59篇相关成果,为高校体育产业化指明了思路,其中来自延安大学的张智颖副教授、郑兵老师高度关联。
2.4研究前沿
citespace软件通过科学前沿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结构洞理论能识别凸显词和凸显文献,进而较为准确地辨识和分析某研究领域的脉络和发展规律,通过计量的方式较为科学的推理出前沿热点。本研究时间段选定2018-2022年,通过设定γ值为0.5(γ值越小凸显词数量越多),获取了121个凸显词,选取前20个进行分析,通过强度变化进行排序,发现“体育法”(1.44)一词排在了第一位,通过追踪国家政策,发现体育法的研究热度来源于2017年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牵头组织《体育法》的修订,从图4的关键词首次出现在2018年也可侧面得到验证。2022年6月,修订后的体育法正式颁布,图中2020年至2022年该词大范围、高频词作为关键词出现在文献中,表明学界对体育法的研究热度高,学者们持续研究的可能性较大。2018年12月,成都市获得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举办权,让“普通高校”、“体育训练”领域的研究热度升温,高校作为培育学生的主要阵地,场地器材、教学条件、教育理念等都备受学者们重视,而科学的训练方法及手段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主要途径之一,不断探索新的训练技术,是学界研究的永恒话题。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论
国内近二十年的高校体育研究已经成果显著,研究领域百花齐放。本研究以“高校体育”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计量法,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探讨当前高校体育的研究脉络及热点。从知识图谱的分析情况看:单一的研究领域已经逐渐消减,慢慢演变为融合共生的研究趋势;高校体育的主要研究者对基础研究的系统性不明显,主要集中于现状、教改、学生等领域的应用性研究;随着国家政策、全球教育、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研究的领域会表现出阶段性的更新,从而产生新的聚类成果。
3.2研究建议
1)进一步加快领域融合。研究领域分散、孤立究其深层原因有三点:追求热点,不求持久;研究力量单薄。无合作;研究思维片面,缺乏系统意识,而造成的后果就是导致学术成果碎片化,难以构建研究理论体系。从高校体育的关键词聚类图可以反馈出,部分的领域还是存在孤立现象,高校体育作为一个整体,内部的领域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现象,加快内部领域的融合研究,可以让高校体育研究成果进一步完整。
2)关注基础性研究。从高关联度作者的知识图谱可以发现针对高校体育的基础研究较为分散,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源泉,学者们应不断挑战现有高校体育研究的知识界限,克服传统难题,营造基础研究的氛围,才不会出现应用研究的“卡脖子”问题,高校体育研究才能生态化,从而促进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
3)研究视野国际化。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从世界体育大学排名来看,我国的高校体育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因而,高校体育研究的视野应拓宽,尽可能全面了解国际高校体育的发展及实时动态,在符合本国教育国情的基础上,引入研究成果,探究更多当下国内高校体育领域的现象,解决高校体育的难题,积极推进国内高校体育与国际高校体育接轨。
参考文献
[1]邹小江,林向阳.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缘起、论域、困惑及建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02):112-118.DOI:10.14104/j.cnki.1006-2076.2020.02.015.
[2]李元,何鹏飞,王莉.国际上体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构成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04):321-326.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19.04.007.
[3]王娟,陈世超,王林丽,杨现民.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2):5-13.
[4]周红妹,林向阳.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重要性与满意度研究——基于学生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04):110-116.
[5]肖明,陈嘉勇,李国俊.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06):91-95.
[6]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32(02):47-53.
[7]靖桥.高校体育资源现状与提高教师身心健康的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1):128-131.
[8]张贵婷,靖桥.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因素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5):669-670.DOI:10.19582/j.cnki.11-3785/g8.2008.05.032.
[9]林向阳,黄汉升.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筛选机制和评价模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82-84.DOI:10.19582/j.cnki.11-3785/g8.2005.01.031.
[10]林向阳.近10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质量的评价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