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数字非遗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转化研究

蒋丹
  
河北广播电视报·教育实践
2024年2期

【摘    要】 当下数字技术在非遗文化产业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用数字虚拟展示的方式可以对一些现状堪忧的非遗对象进行有效的数字化呈现,也为非遗提供了更为有效和广泛的传播途径,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次本文将结合高校特色课程《数字非遗创新设计》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转化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出教学模式创新策略和教学成果转化的方法路径,以期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数字非遗;创新设计;教学方法;成果转化

一、课程教学内容简述

《数字非遗创新设计》这门课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艺术与科技学院艺术与科技本科专业虚拟仿真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技术进行结合,同时能够致力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设计的内容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保护传承现状,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与设计软件的应用,课程实践设计上,将安排学生对传统非遗元素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进行转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要求学生实践后能够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数字非遗作品。课程内容设置上涵盖了非遗文化的概述与分类、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数字设计工具与平台的使用技巧、数字非遗作品创意与制作等多个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保护意识,还能够掌握数字创新设计的技能,也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数字非遗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在《数字非遗创新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演示和实践外,增加了更为详细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这门《数字非遗创新设计》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当下非遗研究的热点,在其他同类型的高校中也有非遗课程的开展,但多数是作为通识性课程展开,内容侧重非遗文化美育培养,与实际的产业其实脱离较远。因此在课程教学模式设置上将结合当前数字非遗发展趋势和发展诉求,融合了设计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非遗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设计学内容教授学生设计方法和技巧,能够完成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作品;艺术学知识讲授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创新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艺术元素,提升作品的艺术性;计算机科学技术教授学生掌握平面设计软件、三维建模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字技术完成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非遗对象的数字化构建、虚拟展示、交互体验的制作,掌握数字设计的基本技能。

这种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储备全面的知识内容,建立专业的学习体系,为实践创新奠定理论研究的基础。

2、制定实际非遗创新项目导入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在拟定实践教学环节上,突出教学方法特色,以实际非遗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数字设计技能,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表达与创新设计。与非遗产业内容衔接,比如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生就安排选择地域非遗对象,选择以四川德阳非遗“潮扇”对象进行非遗文化的创新设计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潮扇”非遗文化的创新设计项目设计,鼓励学生可以组建跨学科团队,共同开展“潮扇”非遗文化创新设计实践。通过团队合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之前所学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在这个环节中就得以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设计学、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跨学科知识,完成了潮扇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表达与创新设计,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3、课程反馈研讨与实际项目传播

课程最终的学生作业与实际非遗项目的后期推广和传播挂钩,学生将作品上传非遗项目的定点传播平台,宣传非遗文化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推广,比如课程中安排的文创实用产品、文创IP对象、设计海报、数字APP等内容均可以进行展示,这样非遗衍生出的文创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展示,学生也可以带着这些文创成果走进文创市集,进行宣传推广,这可以带动非遗本身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更新,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明确的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三、《数字非遗创新设计》教学成果转化

在教学成果转化上,《数字非遗创新设计》这门课程可以通过教学成果的多元渠道进行转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增加与市场产业对接

首先与非遗产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数字非遗创新设计项目,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另一方面与积极与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对接,学生的创新设计作业 成果可以引入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产品开发、品牌推广等方式,实现设计成果的市场化运作。

2、借助展览与设计赛事进行非遗推广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数字非遗创新设计》课程作业成果展览,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提高课程作业设计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数字非遗相关的比赛,获得更多展示的机会。

3、教育平台增加非遗文化传播栏目

可以在高校的教育平台的通识性教育栏目中设置数非遗文化传播栏目,学生的设计成果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在此平台进行展示,加强教学成果系统化呈现。学校也可以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周,开创文创市集,进行非遗文化的普及,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均可以得到综合素质的锻炼。

4、普及知识产权知识与学生成果保护与利用

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让学生对于自己成果的产权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已做好且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学生设计成果,鼓励学生进行专利申请,保护学生的设计知识产权。

5、建立非遗创新设计持续教育与培训

高校也可以对外开设非遗的知识培训,针对校外需要数字非遗创新设计知识的社会学生展开相应的培训课程设置。通过设计课程的培训,非遗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术进行专题性结合,可以帮助他们提升数字化技术能力以及提升非遗系统知识理解能力。同时加强学校与非遗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学生的创新设计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推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