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创”背景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摘要:在推动创新创业(双创)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的融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思政)教育的新方向。非遗文化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价值观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创新灵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如认识不足、体系不完善、资源利用低效等。本文旨在探讨在“双创”背景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达到传承与创新并重,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双创、困境、优化路径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内容和形式双重创新的需求。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双创”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认识层面的困境
在当前的高校环境中,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认识层面的困境。具体而言,这种困境表现为部分高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不足,往往将其看作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文化活动,而忽视了非遗文化在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以及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浅薄的认识导致非遗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难以形成对学生全面深刻的文化影响和教育效果。
(二)体系结构的困境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非遗文化的融入面临着显著的体系结构困境。当前,多数高校缺少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框架来整合非遗文化教育。这导致了非遗教育活动往往呈现出零星散布、缺乏连贯性的状态,无法形成持续的教育效果。例如,一些学校可能偶尔组织关于非遗的讲座或展览,但这些活动往往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后续跟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因此也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非遗的深层价值和意义。此外,非遗内容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缺位,使得非遗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探讨,难以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剧了体系结构的困境。
(三)资源利用的困境
在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困境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对于非遗资源的认识和挖掘不足,缺乏对非遗文化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导致教育资源的浅尝辄止。其次,非遗资源的整合能力弱,多个非遗项目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整合,无法形成系统化的教育资源体系。此外,高校在非遗资源的具体利用上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未能将非遗资源转化为适合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造成了宝贵的非遗文化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的闲置与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非遗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融入和广泛传播。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提升认识,增强非遗文化教育的重视度
提升对非遗文化教育重视度的首要步骤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会,这不仅能够增强师生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识,还可以提升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意识。这些活动应邀请非遗文化专家、传承人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分享非遗文化背后的历史、艺术和哲学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将非遗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案例。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和讨论,师生可以深入理解非遗文化与国家文化认同、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深度。这种认识的提升,是实现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构建系统化的非遗文化教育体系
在构建系统化的非遗文化教育体系方面,高校应当首先将非遗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现有的思政课程体系中。这可以通过开设具有针对性的非遗文化专题课程实现,课程内容涵盖非遗的历史背景、传承意义、现实价值等方面。采用案例分析和现场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理论学习,还能通过实地考察、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强化跨学科融合,拓宽非遗文化教育视角
强化跨学科融合,拓宽非遗文化教育的视角,是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中非遗文化融入的重要路径。通过鼓励文学、历史、艺术等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维度理解和欣赏非遗文化,从而实现知识视野的全面扩展。例如,文学课程可以探讨非遗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历史课程可以分析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迁,而艺术课程则可以教授非遗艺术形式的创作技巧。此外,开展跨学科的非遗文化创新设计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促进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科技创新的结合,探索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新表达方式,有效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三、结论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对现实困境,高校需从提升认识、构建体系、强化跨学科融合等方面着手,探索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双创”背景下,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这不仅需要高校内部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欧阳锡威.非遗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价值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6):104.
[2]王莉娟,张志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3,(18):122-124.
[3]徐沛霖.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策略研究[J].秦智,2023,(04):70-72.
课题信息:
主办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课题名称:“双创”背景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课题编号:S202313623007
刘芳源 ,2003.03,女,汉族,籍贯宁夏银川,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邮编130607,研究方向:会计学教育
张雨菲,2003.06,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邮编130607,研究方向:会计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