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继承方面。本文旨在探讨如 何在新课标背景下,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改变,然后提出了具体 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引言
当前 ,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 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语文课程的重 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和挑战 ,探讨如何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学。
一、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自从中国教育部颁布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来 ,教学内容和 方法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 识 ,同时能够运用语文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此外 ,新课标还特 别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和提升文化素养 ,尤其是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具体实施方面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 教授语言文字知识 ,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来感悟 文化内涵。例如 ,通过学习《论语》 ,学生不仅学习古文知识 ,还 能深入理解儒家的道德观念。新课标也鼓励教师采用更多互动性和 探索性的教学方法 ,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文化体验。
2、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 ,传统文化的教学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教 材编写者和教育专家共同努力,将更多经典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 材中。例如 ,小学语文书中增加了更多的古诗文学习内容 ,如杜甫 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 的文学知识 ,也提升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感悟。教材中还包括了很 多关于传统节日和习俗的知识点。例如 ,通过讲述中秋节的由来 , 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与节日相关的词汇,还能了解到背后的文化意义, 如团圆和感恩。这样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诀 ,更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文 化的认同感。
3、教学实践中的挑战
尽管新课标的推广初衷是好的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 和学校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和内容 ,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这对于一些资历较深但不愿改变传 统教学模式的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此外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 内有效地融入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也是一大难题。一个具体的教 学案例是来自北京市的一所小学 ,语文老师张老师尝试通过融合传 统教学与现代技术手段来克服这些挑战。在教授《诗经》的课程时, 张老师不仅讲解诗文的内容和形式 ,还利用教育软件“智学网”来 辅助教学。通过软件 ,学生可以在家通过动画和互动游戏的形式复 习和加深理解 ,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和有效。张老师还组织 学生进行模拟古代文人的“雅集” ,在课堂上重现古代文人交流诗 文的场景。学生们需要自己创作诗歌 ,并在“雅集” 中互相评述 , 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也让他们在 实践中深刻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张老师不仅解决了传统文化 教育难以在短时间内深入学生心中的问题 ,还成功地将古老的文化 以一种新颖的方式传授给了年轻一代。这样的教学案例是新课标下 小学语文教育融合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也展示了教师在面对教学 挑战时的创新精神和努力。
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教材和内容的整合
在新课标背景下 ,为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 学 ,教材的编写和内容选择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编写者采用传统文 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策略,确保教材内容不仅具有教育意义, 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 ,加 入了关于中国古代的海上探索的单元《海上日出》 ,该单元不仅讲述了古代航海家如何利用天文知识导航 ,还涵盖了他们的海上探险 故事 ,通过这些内容 ,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的同时 ,激发对国家历史 和科技成就的兴趣。此外 ,教材还融入了对传统节日的详细描述 , 如中秋节、春节等 ,通过这些节日习俗的介绍 ,学生能更深刻地理 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互动性 ,教 材开发团队还与国内著名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相应的数字学习 资源。例如 ,通过“作业帮”APP 提供的增强现实(AR)功能 ,学 生可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查看如故宫三维重建等传统建筑模型 ,这 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材的吸引力。
2、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 ,很多教师开始尝试使 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 们的文化认同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故事讲述法” ,这是一种通 过讲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在上海的一所小 学中 ,李老师在教授《聊斋志异》的单元时 ,不仅简单地让学生阅 读文本 ,而是首先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讲 解清代社会背景和蒲松龄的生平。接着 ,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 扮演活动 ,学生们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重新演绎故事情节 ,通 过这种方式 ,学生们能够更生动地理解文本内容 ,并对传统文化产 生深刻的体验。一些学校还尝试引入项目式学习( PBL)的教学模 式 ,让学生围绕一个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 ,在一次以 “中国传统建筑”为主题的项目中 ,学生需要研究不同类型的传统 建筑 ,如四合院、土楼等 ,并设计一场展示会向全校介绍他们的研 究成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建筑风格的理解 ,还 培养了他们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3、强化实践与体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尤其是在传统文 化教育中,体验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因此, 许多学校开始组织更多的文化体验活动 ,如书法课、传统音乐课和 节日庆祝活动等。在江苏省的一所小学中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 “中国文化周” ,期间组织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 ,书 法比赛让学生亲自体验书写汉字的艺术,通过亲手把玩毛笔和墨水, 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书法技巧 ,还能感受到书写过程中的文化底蕴。 同样 ,学校还会邀请专业的京剧演员来校进行表演 ,让学生近距离 接触并了解这一国粹艺术形式。一些学校还开展了结合地方文化特 色的教学项目。如在福建地区的学校中 ,学生会学习制作和演示传 统的福建木偶戏 ,这不仅是对传统戏剧形式的学习 ,也是对地方文 化的传承。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 ,学生们的传统文化 知识和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不仅使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的渗透成为可能 ,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提升了他们 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这些创新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践体验 , 正逐步成为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三、实例分析
1、课堂教学案例:《黄继光》的深入探讨
在北京市一所小学的语文课上 ,李老师决定深入探讨《黄继光》 这一英雄故事 ,旨在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英雄 崇拜。李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关于黄继光的背景资料和相关 的历史事件 ,利用“优课助手”软件中的互动时间线功能 ,学生可 以清楚地看到黄继光生平的重要时间节点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 互动性。李老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根据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扮演黄继光及其战友等人物 ,重现黄继光壮烈牺牲的英勇场景。通过角色扮演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还更 生动地感受到黄继光的英雄主义精神。学生们还需要使用“作业帮” APP 完成关于《黄继光》的在线测试和论坛讨论 ,这一环节帮助学 生巩固了学习成果 ,并能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通过这 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学生们的历史知识、文学素养和道德观念得 到了全面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江南水乡文化课程
在苏州市的一所小学 ,校方结合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 ,开发了 一套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课程”。这一课程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 互动学习 ,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江南水乡的传统文化。该校本课 程包括多次实地教学活动 ,学生们有机会直接参观苏州古典园林和 周边的古镇 ,如周庄和同里。在老师和导游的带领下 ,学生们学习 了解到水乡建筑的特点、桥梁的种类及其历史意义 ,以及当地的民 间艺术如苏绣和木刻版画。课程还融入了使用“小学宝”APP 的数 字资源 ,学生们可以通过 APP 中的虚拟现实(VR)功能,进行虚拟的 园林游览 ,体验不同于现实的视觉和听觉感受。通过这种校本课程 的开展 ,学生不仅学习了大量关于本地文化的知识 ,也增强了对家 乡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3、教师培训与发展:古典文学研修班
为了提高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学能力 ,浙江省教育局 组织了一系列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古典文学研修班。这些研修班旨 在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 ,帮助教师深入理解 古典文学的精髓,并掌握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融入现代教学的策略。 研修班中 ,教师们有机会学习到如何有效利用古诗文教学资源 ,如 “诗词来了”这一 APP ,它提供了丰富的古诗文资源和互动式学习 模式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利用这些数字工具增强学生的学习动 机和效果。此外 ,研修班还安排教师进行模拟教学 ,实际操作如何 将传统节日、传统美德等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中 ,确保教师能够在返 回学校后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新课标 下小学语文教育如何有效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仅丰富了教 学内容 ,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这些成功的案例为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显示了传统文化教育 在现代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结论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 ,我们可以 看到 ,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还能 够在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实际 教学案例的分析 ,以下几点可以作为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 教材和内容的整合:精心设计的教材 ,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 理念结合 ,为学生提供既丰富又有吸引力的学习材料。通过教材中 的古诗文、历史故事和文化节日介绍 ,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吸收 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述法、角色扮演、 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和参与度。这些方法使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学习 ,从而更深刻地理 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实践与体验:通过组织文化体验活 动 ,如书法、传统音乐和节日庆典 ,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实践传统 文化 ,这种直接的体验对于深化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尤为重要。教师 的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授 传统文化 ,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研修班和教学交流 ,教师 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歆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 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年。
[2]张婧 ,《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年。
[3]王宏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4]赵博宇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应 用》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