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重点是关注学生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衔接问题就是在融合课程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关联、推动和融合的重要作用,是践行语文课程深度学习的有效推手。
【关键词】 新课程;中小学语文;衔接;策略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相关概念界定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又细分为五大板块。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和教师以语文课程为依托,语文教材为参照,学校教育为阵地开展的双向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中以教育为基础进行交流和互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衔接”的正式解释是“相连接”。语文教学衔接就是通过可靠且有效的方式,对语文教学中的内容、环节等进行合理地调整安排,构造一个承上启下、有过渡作用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体系,帮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是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七年级的语文教学衔接,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有效衔接,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有意的链接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融合性和共通性的教学整体。
现就新课标背景下第十三师师域内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连续发展。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差异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多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兴趣培养,比如重视生字词的认读、识记,忽视生字词的实践运用而中学语文教学则转向语言的情景化运用知识深化以及能力提升。学生在追求不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目标的不连贯,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二)教育价值观差异
基于当下的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小学阶段不存在升学的要求和升学压力,所以小学还是多强调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科教师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科规律和学科思维的培养,对于侧重应试教育,追求分数和排名的中学学生来说,将是釜底抽薪般的打击。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7条“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这是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的思维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小学阶段若忽视这一点,到了中学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可能导致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产生困惑,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内容衔接不畅
1.难度跳跃大: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内容仍然偏重基础,如拼音、字词、基本句型、最基本的阅读理解等,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学作品分析、修辞技巧、复杂文本阅读等。过渡到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面对较大的学习难度提升,有时会感觉难以跟上教学节奏。
2.知识体系断裂:
小学语文教学偏向于零散的知识点讲解,而中学阶段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性思维去整合所学知识。学生在缺乏足够过渡的情况下,可能会在知识衔接上出现断层,无法将先前所学有效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
3.文本类型变化:
小学阶段接触的文本类型多为童话、寓言、古诗等,而到了中学阶段,文本转变为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散文、学术性文章等。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不同的解读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衔接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为了解决教学目标定位、教育价值观差异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倡导素质教育,使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向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靠拢。强化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连贯一致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营造有利于学生持续成长的学习环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避免过早或过晚引入特定的教学元素。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其实践性和时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连续、协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为了解决教学内容衔接不足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对接,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在小学阶段适度引入中学科目相关内容,提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2.利用暑期或过渡期进行必要的衔接教育,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技能和心理上的准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协作,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通过这些措施,有助于学生顺利过渡到中学阶段,并持续提高其语文素养,更有助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连续、系统的认知结构,进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成效。
总而言之,中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衔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认真地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过渡与衔接,才能较好完成七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为八、九年级的语文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相信经过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努力实践,深入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会得到圆满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