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究
【摘 要】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强调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方式也需要进行转变,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本文探讨了基于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实践导向、问题驱动和情境教学三种主要策略,并对其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近年来,新高考改革政策对高中教育的影响愈加显著。地理学科作为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具有突出的学科特点和社会实践意义。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知识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因此,探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为当前地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分析其对教学方式的要求,并提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要求
1.新高考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包括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强调对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和区域发展规律的把握。综合思维要求学生具备将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地理实践力关注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人地协调观聚焦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地理核心素养不仅关乎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强调能力、观念与行为的有机融合。某中学在教学中引入GeoGebra软件,通过模拟河流流速变化让学生感受地形变化对流域发展的影响。这种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层面理解区域特性,深化了核心素养的内化。
2.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挑战
传统教学方式以知识点记忆和考试技巧训练为主。以某校为例,其地理教学主要通过课本内容逐条讲解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缓慢。新高考改革后,考试内容更加注重问题解决与综合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需要设计复杂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维视角展开探讨。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ArcGIS软件进行区域地貌分析,将地图叠加数据呈现给学生,但因学生对软件操作生疏,课堂效果未达预期。这种情况反映出实践与技术能力成为教学转型中的瓶颈。
3. 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方式的指导意义
地理核心素养指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需要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选择开放性资源。某校在开展城市化专题教学时,通过对某工业基地的能源布局、产业分布和人口迁移情况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教师引导学生利用MindMaster工具制作区域发展逻辑图,将问题、分析过程和解决策略清晰呈现。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强化了地理实践力和系统分析能力。明确教学方法应服务于核心素养的达成目标,推动学生实现能力全面提升。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创新与实践
1. 实践导向的地理教学
实践导向的地理教学注重通过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某校在教学中设计了土壤类型与农业种植关系的调查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内实验田采集不同区域的土壤样本,通过实验室分析了解土壤成分,记录数据后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perMap制作土壤分布图。学生通过数据可视化直观理解了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同时培养了实验技能和区域分析能力。在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发展。
2.问题驱动的教学设计
问题驱动的教学设计以核心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某校在开展气候变化专题时提出问题:“能源结构变化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分组分析不同能源类型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利用思维导图软件XMind整理研究结论。学生在课堂上以演讲形式展示成果,比较各能源结构优化策略的优劣。问题驱动模式下,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学会了运用数据和事实支持观点。
3.情境化的课堂教学
情境化课堂教学通过真实案例和模拟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某校地理课堂中引入地震灾害情境,通过虚拟现实软件提供灾害现场的沉浸式体验,学生以“灾害应急小组”成员身份制定救援方案。教师提供区域地形图、人口密度分布数据和避险通道设计图,学生根据情境提出应急措施并进行多维评估。通过情境教学,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得以培养,课堂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教学方式创新需要紧扣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实践、问题和情境多维展开,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论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通过真实情境的操作与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和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土壤采样、地形分析等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地理现象的规律和特性,这种方式不仅能强化地理知识的应用性,还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和工具进行多维度的探索和分析,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气候变化、能源结构等复杂问题的研究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协作分析和成果展示的过程,形成了逻辑清晰、数据支持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以记忆为主的不足,符合核心素养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情境化教学则通过构建高度贴近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在模拟地震灾害应急处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地理技能,还需要考虑人地协调的综合观念,形成了多角度的思考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地理课堂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传授,而是成为培养学生决策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刘小平. 《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 地理教育研究, 2021, 40(4): 15-20.
[3]李建军. 《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1.
[4]陈伟强. 《基于问题驱动的地理教学案例分析》[J]. 地理教学, 2022, 32(6):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