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印尼谚语中常见动物形象及其词性色彩分析

杜帆
  
数码影像时代
2021年6期
云南民族大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印度尼西亚(下文统称”印尼“)人民强调礼貌用语,不喜欢把自己真实的意图和不满情绪很直白地表达出来。在印尼文化中,用间接、委婉地来传达交流中的真实意图的一种方式是使用谚语。动物形象是谚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与动物接触的过程中,古人们慢慢地了解动物的习性、特征,并把它们的这些习性、特征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融入到谚语中,使用动物来表达某些含义。印度尼西亚谚语中存在着大量包含动物元素的谚语,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该国家在文化中各个方面的特点。

印尼谚语概述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世代代流传,各个国家和地区因各自不同的文化、语言和风俗,对谚语的定义也都有所差异。对于印尼语谚语的定义,根据Munnal Hani’ah 在 Panduan Terlengkap Puebi《印尼语拼写法大全》中写道:谚语是结构固定并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句子或者词组;Nur Indah Sholikhat 说:“谚语是表达某种意图、行为或关于某人状况的词组或句子。一般来说,谚语中的句子有固定的结构并且具有一定的意义。”

印尼谚语根据句子结构被分为以下四类:Bidal(像诗一样拥有韵脚和韵律的谚语),比如Lain ladang lain ilalang, lain lubuk lain ikan(不同的地里有不同茅草,不同的沟里有不同的鱼) ;Pepatah(内容简洁明了的谚语,就像是打断他人的话),比如Biar badan penat, asal hati senang(不管身体多疲惫,只要开心就好);Perumpamaan(具有象征意义并且通常以seperti,bagai 或者bak开头的谚语),比如Bagaikan bumi dan langit(犹如地和天);Pameo(通常用来告诫人的谚语),比如Bersatu kita teguh, bercerai kita runtuh(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傅巾铃在其论文中写道:谚语根据所涉及的内容被分为很多类:天气谚语、身体部位谚语、颜色谚语、农事谚语、家庭生活谚语、动物谚语还有数字谚语等等。

对于印尼语谚语的特点,Nur Indah Sholikha提到:“谚语中的单词顺序是确定的,不能改变;谚语通常用于美化语言或者是讽刺;谚语中的单词通常是规则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并具有一定含义的;谚语是基于人们对自然、社会中发生的事件的看法或仔细对比;谚语用一系列优美的语言形成和创造出来,在社会中代代相传。”

印尼谚语中常见的动物形象

在印尼语谚语中存在着大量与动物形象有关的词汇,比如:semut(蚂蚁)、 anjing(狗)、ayam(鸡)、kerbau(牛)、gajah(大象)等等。这些都是在印尼语谚语中经常会被使用到的动物形象,印尼人赋予这些动物形象一定的意义,大部分采用拟人化的方式运用在谚语中,因此本篇论文主要从Buku Super Peribahasa《谚语大全》里的 5000 句谚语中的526 条常见的(出现数量达到五条以上)动物谚语来分析,将其按动物形象出现数量的多少排列下来绘制成表格并分析其动物的褒贬形象。

印尼语谚语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及其褒贬出现的频率表如表1所示。

褒义的动物形象

由表 1 可以看出,在印尼语谚语中单纯具有褒义的动物形象很少,只有belut(鳝鱼)这一形象。

Belut(鳝鱼)在印尼语谚语中经常会被形容人聪明机智,有时也会被用来比喻人的身材苗条,比如:Bagai belut terkena ranjau(就像鳝鱼遭水雷炸)比喻聪明机智的人也会被骗;Bagai belut diregang(犹如鳝鱼被拉直)比喻某人身材高挑又苗条。

贬义的动物形象

从表1 可以看出,在印尼语谚语中更偏向于贬义的动物形象有很多,如ular(蛇)、kambing(羊)、kera(猴子)、babi(猪)。

Ular(蛇)在印尼语谚语中经常被用来形容心坏、危险。比如:Sudah tampak kaki ular(露出蛇脚)比喻未被人们所知的恶行败露了;Bagai membangunkan ular tidur(如同弄醒正在睡觉的蛇)形容做危害自己的工作。

Kambing(羊)在印尼语谚语中最多的是被用来比喻胆小鬼,有时候也会用来比作是幼稚、没礼貌的人。比如:Bagai kambing dalam biduk(宛如山羊乘木船)比喻吓得要死,怕得要命;Bagai kambing harga dua kupang(价值几毛到块把钱的羊)比喻人幼稚、言行欠礼貌。

Kera(猴子)在印尼语谚语中经常会被比作愚蠢的人,有时也会用来形容丑。比如:Bagai kera diberi kaca(授猴以镜)形容愚蠢的人被给予某件物品,但却不知怎么使用;Kera menjadi monyet(猴子变猢狲)指一样丑。

Babi(猪)在印尼语谚语中会被比作卑贱的人或者被用来形容很脏,比如:Bagai babi merasai gulai(如同猪品尝佳肴)比喻卑贱的人想和高贵的人结婚并且和大人物一样;Seperti kubangan babi(就像猪的泥塘)形容很脏。

中性的动物形象

从表1可以看出,在印尼语谚语中偏向于中性的动物形象有很多,有ikan(鱼)、burung(鸟)、belalang(蝗虫)、uang(虾)、semut(蚂蚁)。

Ikan(鱼)在印尼语谚语中一般会被用来比喻百姓、利益、规章制度(风俗习惯)还有生计。比如:Kuat ikan karena radai(鱼儿有力因其鳍)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 Ikan seekor rusakkan ikan setajau; ikan sekambu rusak oleh seekor(一条鱼坏了一大锅鱼;一箩筐鱼因一条鱼而变质)比喻因小失大;Asing lubuk asing ikannya, asing padang asing belalangnya(不同的沟里有不同的鱼,不同的野地里有不同的蝗虫)比喻每个国家有各自的规章秩序;Lain ladang lain ilalang, lain lubuk lain ikan(不同的地理有不同的草,不同的沟里有不同的鱼)比喻每个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Ada air ada ikan(有水就有鱼)比喻无论民众在哪儿都有出路。

Burung(鸟)在印尼语谚语中绝大多数会被用来比作一般的人,有时也会被比作女性还有受监禁者,比如:Umpama burung, tumpang beramai kawan yang banyak(如鸟儿一般,见群而栖)比喻人不会安心在他乡定居;Satu sangkar dua burung(一笼二鸟)比喻两个女人追求同一男人;Ibarat burung, mata lepas badan terkurung(犹如笼中鸟,可望四方但身不由己)比喻受监禁者,生活虽正常,却无自由。

Belalang(蝗虫)在印尼语谚语中最多的是被用来比作某件事情。比如:Jika belalang ada seekor, jika emas ada miang(假如蝗虫有尾巴,假如金子有纤毛)比喻所有事情肯定有它的规律。

Udang(虾)在印尼语谚语中通常会被比喻成一般的人,偶尔也会被比作意图,比如:Asing udang asing nikmat, asing orang asing pikiran(不同的虾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Ada udang di balik batu(石头背面有虾)比喻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背后另有企图。

Semut(蚂蚁)在印尼语谚语中经常会被比作成女性,比如:Semut terpijak tidak mati, alu tertarung patah tiga(蚂蚁没有踩死,却把木棍踩成三节)形容女子不快不慢十分庄重地行走。

褒贬双重的动物形象

从表1可以看出,在印尼语谚语中褒贬比例相当的动物形象很少,只有harimau(老虎)。

Harimau(老虎)在印尼语谚语中的贬义形象通常会被指作凶狠的人,还会经常用来形容很危险,比如:Bagai harimau beranak muda(就像下崽的母老虎)比喻异常凶暴,尤指女人;Sudah masuk ke dalam mulut harimau(落入虎口)比喻陷入危险的境地;它的褒义形象通常会被用来比作受尊重的人还有勇敢者,比如:Anak kucing telah menjadi harimau(猫崽已经成为老虎了)比喻卑贱的人已经成为受人尊重的人了;Malu akan anak harimau jadi anak kambing(怕虎崽变成羊羔)比喻聪明人的孩子变傻,勇敢的人的孩子变胆小鬼是不合理的。

中性及贬义的动物形象

从表1可以看出,在印尼语谚语中既带中性又带贬义的动物形象有很多,如ayam(鸡)、 anjing(狗)、kucing(猫)、gajah(大象)、kerbau(水牛)、buaya(鳄鱼)、tikus(老鼠)。

Ayam(鸡)在印尼语谚语中的贬义形象通常是指胆小鬼,话多,比如:Mengepit induk ayam(夹母鸡)比喻让胆小鬼变勇敢;Mulut bagai ekor ayam diembus(嘴像鸡尾巴被吹一样)形容一直讲话,不能安静下来的人;不褒不贬形象通常指一般的人,比如:Asal ayam hendak ke lesung, asal itik hendak ke pelimbahan(鸡归窝棚,鸭回池塘) 比喻一个人本性难移。

Anjing(狗)在印尼语谚语中一般会被用来指坏人、卑贱的人、不知回报的人还有贪婪的人,比如:Anjing itu meskipun dirantai dengan rantai emas sekalipun niscaya berulang-ulang juga ia ke tempat najis(狗戴上金项链也改变不了吃屎的本性)形容尽管得到了好的职位,本性坏的人也是不会变好的;Anjing ditepuk menjungkit ekor(刚夸两句,尾巴就翘起来了)比喻卑贱的人获得好处之后就变得很骄傲;Melepaskan anjing tersepit(sesudah lepas dia menggigit)(好心救狗,救出后反咬一口)比喻帮助那些不知回报的人;Umpama anjing makan muntahnya(如同狗吃它吐出来的东西)比喻贪婪的人只要得到好处就不分是非好坏;其不褒不贬的形象很少,通常指人,比如:Bagai anjing beranak enam(就像有六个仔的狗)比喻骨瘦如柴(尤指多子的妇女)。

Kucing(猫)在印尼语谚语中的贬义形象一般是指坏人,比如:Biarpun kucing naik haji, pulangnya mengeong juga(猫去朝观,回来仍喵喵叫)比喻本性坏的人,到哪儿都还是坏的;不褒不贬形象指一般的人,还比喻自由自在,比如:Bagai kucing tidur di bantai(像猫躺在肉堆上)比喻一个人不愁吃不愁穿;Bagai kucing lepas senja(像黄昏过后的猫)比喻自由自在地逍遥,很难找得到。

Gajah(大象)在印尼语谚语中绝大多数会被用来比作那种做坏事的有权势者,比如:Gajah lalu kumpai layu(象过草枯)比喻有权势者所到之处百姓不免遭殃;不褒不贬的形象一般被比作大人物,帝王等,比如:Gajah berak besar,kancil pun hendak berak besar juga(大象拉大堆屎,小鹿也想拉大堆屎)比喻盲目模仿大人物。

Kerbau(水牛)在印尼语谚语中的贬义形象通常会被用来比作没有主见的人,愚蠢的人还有坏人,比如:Bagai kerbau tercocok hidung(如同水牛被刺鼻子)比喻总是听从别人的命令;Bagai jelangak kerbau kampung(就像野牛仰着头)比喻傲慢愚蠢的人不知道自己正被愚弄;Bagai kerbau runcing tanduk(好比尖角水牛)比喻臭名昭著;不褒不贬的形象最多用来比作一般的人,比如:Kerbau yang keberatan tanduk(顶着沉重牛角的水牛)比喻一个人家里子女过多而家庭贫困。

Buaya(鳄鱼)在印尼语谚语中通常会被比喻成色狼,偶尔也会被比作是坏人,比如:Buaya darat(地上的鳄鱼)比喻喜欢调戏妇女的人;Adakah buaya menolak bangkai(哪有鳄鱼不吃死尸)比喻哪有恶人不做坏事;不褒不贬的形象比较少,一般比作本领和胆量,比如:Air tenang jangan disangka tiada buaya(别以为平静的水中无鳄鱼)比喻别以为文静的人没胆量。

Tikus(老鼠)在印尼语谚语中的贬义形象通常会被比喻成不懂装懂的人和胆小鬼,比如:Bagai tikus membaiki labu(就像老鼠修瓜)比喻不懂装懂,反而坏事;Rupa harimau hati tikus(虎面鼠心)比喻看起来是个勇敢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个胆小鬼;不褒不贬形象会被比作成女性,比如:Bagai tikus beranak putri(就像老鼠得千金)比喻一位母亲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但她却不被关注。

中性及褒义的动物形象

从表1可以看出,在印尼语谚语中褒贬双重的动物形象特别少,只有elang(鹰)。

Elang(鹰)在印尼语谚语中的褒义形象经常会被用来比喻成聪明人的形象,有时也会用来比喻英勇的行为,比如:Belalang hendak menjadi elang(蝗虫想成为鹰)比喻笨人假装成聪明人的样子;Seperti elang menyongsong angin(如雄鹰迎风展翅)形容面对敌人的时候,英勇豪迈的气概;不褒不贬的形象时常会用来比喻成有钱人,比如:Elang disambar punai tanah(鹰被鸠抓走)比喻有钱人败给了穷人。

动物形象产生褒贬词性的原因

印尼人经常赋予动物褒贬色彩,并以谚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意识、社会劳作方式、动物习性还有宗教信仰等不同,印尼人对动物形象的看法、对其赋予的褒贬色彩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民族文化意识

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印尼地处赤道,属于热带气候,雨林丰富,当时的印尼人民靠打猎为生,丛林中野兽经常出没,对部落居民威胁最大的莫过于猛虎、鳄鱼还有蛇,因此在印尼人的意识中,老虎、鳄鱼和蛇一直是一个很危险、很坏的一个形象。它们凶暴贪婪,欺压弱小,所以通常都是指危险、心坏的人,比如:Bagai harimau beranak muda(就像下崽的母老虎)比喻异常凶暴,尤指女人。但是在另一方面,老虎因图腾崇拜的特殊性,同时又具有褒义色彩。古代原始部落时期人们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祖先、保护者、亲人。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凯琳奇人就有对老虎的图腾信仰,他们相信苏门答腊虎是他们祖先的化身,认为苏门答腊虎是人类的保护神,保护着森林,驱赶凶猛的野兽,以免它们进入部落。如果有人发现死去的老虎,他们还会跳舞来安抚老虎的灵魂,这个传统习俗是为了让老虎和人类永远和平,不发生冲突,所以对于老虎的形象有褒义的色彩,比如:Kecil-kecil anak harimau(从小就是老虎的崽)比喻一个人从小就受人尊重。

到了宗教传入时期,印尼最先接触到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佛教,这两个宗教在其文化中有很大的影响。大象在印度教中是很神圣的一个形象,往往会被看作是国王权力的象征,象征着有权势的人,但这些有权势的人大多都会滥用职权导致百姓遭殃,通常都会被比作有权势的坏人,所以就有Gajah lalu kumpai layu(象过草枯)这一谚语;在印尼人的观念中,猴子的外表和人类的祖先差不多,他们可能是这样产生联想的:人类的祖先是没有进化完的现代人类,而还没完成的进化当然是不好看的了,所以才有Kera menjadi monyet(猴子变猢狲)形容一样丑。

现在,处于热带且雨林丰富的印尼,各种各样的鸟也很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印尼,提到鸟的形象都是自由自在的,但是家养的鸟都是放笼子里养的,笼子里的鸟失去了自由,就像被囚禁了一样,所以在印尼人意识中,笼子鸟里的鸟就像是被幽禁的人,就有了Ibarat burung, mata lepas badan terkurung(犹如笼中鸟,可望四方但身不由己)的谚语。印尼的国徽就是一只金色昂首展翅的印度神鹰,它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象征着人民的光荣和胜利,所以通常都是以褒义的形象出现,比如:Seperti elang menyongsong angin(如雄鹰迎风展翅)形容面对敌人的时候,英勇豪迈的气概。

社会劳作方式

印尼和中国一样,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但由于印尼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并且拥有很多岛屿,被称为“万岛之国”,因此它的渔业很发达。自古以来,印尼人靠捕鱼、耕种、养各种牲畜为生。在渔业方面,沿海的居民以捕鱼为业,每天都要靠捕鱼来维持生计,在捕到鱼之后他们就有利可图,所以鱼经常被他们比作是利益,就有Ikan seekor rusakkan ikan setajau; ikan sekambu rusak oleh seekor(一条鱼坏了一大锅鱼;一箩筐鱼因一条鱼而变质);同时,广阔的大海里生活着很多鱼,大海就像一个国家,鱼就像这个国家里生活的百姓,所以鱼也会经常被比作是百姓,所以印尼人说Air jernih ikannya jinak.(清水里的鱼也温顺)比喻国家安定,百姓繁荣。

在农业方面,人们会经常使用到水牛来帮忙犁田、犁地,被人们使唤来使唤去,让它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它通常被比作没有主见,总是顺从的人,比如:Bagai kerbau tercocok hidung(如同水牛被刺鼻子)比喻总是听从别人的命令;但又因为它是劳动的象征,像人一样每天都在干活,因此又被比喻成人,就有Kerbau yang keberatan tanduk(顶着沉重牛角的水牛)的说法。

在养牲畜方面,印尼最常见到的牲畜就是鸡,鸡长着一张尖尖的嘴,每天都会打鸣,所以就被印尼人看作话很多,印尼人就会说Mulut bagai ekor ayam diembus(嘴像鸡尾巴被吹一样)形容一直讲话,不能安静下来的人;但由于它的一些习性和人相似,所以也会经常被比作人,比如:Bagai ayam bertelur di padi(好比鸡在谷堆里下蛋)比喻一个人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

宗教信仰

宗教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人们的生活以及思想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印尼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政府认可的宗教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天主教还有孔教。印尼是当今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最多的国家,他们严谨地遵守圣训和古兰经里的教义。在印尼几乎很少有人家里会养狗,也几乎买不到猪肉,他们也从不吃猪肉,这就是因为古兰经第16章115节中提到“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屠宰者。”第二章173节也有类似的阐述;古兰经第7章157节提到“他命令他们行善,禁止他们作恶,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们吃污秽的食物”;对于狗的形象,印尼禁止养狗是因为狗在家里,每当客人来访,他就乱吠或者惊吓到乞丐,追逐或咬伤来往行人,穆罕默德也禁止人们在家里养狗,他认为养狗只能是用来农作、牧羊和看门,否则养狗人的“功德每天要减损两个基拉特”,古兰经里记载的狗的形象都是对它的贬低,认为狗是不干净的,因此大部分穆斯林并不以狗为宠物,并且对它的表述都是贬义的,绝大多数都被用来形容坏人或卑贱的人,比如:Anjing ditepuk menjungkit ekor(刚夸两句,尾巴就翘起来了)比喻卑贱的人获得好处之后就变得很骄傲。猴子这个形象在古兰经中也有记载,古兰经第七章166节中写道:“当他们妄自尊大,不肯遵守戒律的时候,我对他们说:‘你们变成卑贱的猿猴吧!’”真主使一些为非作歹的人变成猴子,所以猴子也是经常具有贬义,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卑贱或者愚蠢,比如:Bagai kera diberi kaca(授猴以镜)形容愚蠢的人被给予某件物品,但却不知怎么使用。

结论

文章通过对印尼语谚语中常见动物形象褒贬色彩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印尼语谚语是结构固定的词组或句子并且具有一定的意义,它被分为bidal、pepatah、perumpamaan和pameo四类。第二,单纯具有褒义的动物形象很少,只有belut(鳝鱼);贬义色彩为主的动物形象有很多,有ular(蛇)、kambing(羊)、kera(猴子)还有babi(猪);不褒不贬的动物形象有ikan(鱼)、burung(鸟)、belalang(蝗虫)、udang(虾)、semut(蚂蚁);褒贬色彩比例相当的动物形象只有harimau(老虎);既有中性也有贬义的动物形象有ayam(鸡)、anjing(狗)、kucing(猫)、gajah(大象)、kerbau(水牛)、buaya(鳄鱼)、tikus(老鼠);既有中性也有褒义的动物形象只有elang(鹰)。第三,这些褒贬形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民族文化意识、社会劳作方式和宗教信仰,因为民族文化意识因素产生褒贬色彩的动物有鹰、老虎、鳄鱼、蛇、大象、猴子、鸟,因为社会劳作方式因素产生褒贬色彩的动物有鱼、牛、鸡,因为宗教信仰因素产生的褒贬色彩的动物有老虎、猪、狗、猴子。

文章意在梳理印尼语谚语中常被使用的动物形象,并从褒贬的角度分析在印尼人眼中这些动物形象是怎么样的以及这些动物谚语所反映的文化,以便相关研究者在学习印尼语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并使用动物谚语,同时,希望本文能为想要对比中印谚语中动物形象的褒贬色彩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