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山海经》与《希腊神话》中的“兽人”形象对比
《山海经》和《希腊神话》中记载了许多奇异的事物和现象,它们超越了现有的想象力,其中所描写的一些事物也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确切的存在,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兽人”。“兽人”一般指的是同时具备兽类和人类体貌特征的人、动物或其他物种,主要表现为人与鸟、蛇、虎等动物的组合。“兽人”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展示了他们的世界观与信仰。本文以尼·库恩的《希腊神话》和袁珂《山海经校注》为蓝本,分析两本神话中出现的兽人形象,探讨形象异同,以期发现早期中西方思想差异性。
《山海经》和《希腊神话》 简介及比较价值
《山海经》和《希腊神话》 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古老的充满神话传说的奇书。读者普遍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志怪古籍,其中包含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
《希腊神话》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最终记录在荷马的《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以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后来,这些故事被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山海经》和《希腊神话》的比较价值
1.《山海经》和《希腊神话》的异同
神话是在无意识中创造的,它反映的并不是真实的现实生活,而是早期人类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编撰的故事。神话最初通常以口头形式传播,内容是先民们关于世界的幻想,同时也是人类文学的起源。神话是在远古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它满足了人们对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需求,是人类主观反映的产物。《山海经》和《希腊神话》本质上都是神话,即根据古人对自然环境(如风雨雷电)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创作的故事,是非现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中国神话中的神多半是神人异形的,其特征是超凡脱俗,而希腊神话中的神是神人同形同性。中国神话中的神以人类形象出现的较少,他们大多是半人半兽、几种动物的组合体或一种动物的兽形。《希腊神话》中,诸神的祖先人兽同体,古希腊神话的十二主神都是与人同形同性,带有很强的世俗性,与人类一样,也表现出凡俗的情感。具体而言,古希腊神话的众神拥有着凡人难以企及的能力,且这种能力是天生就有的,无需通过磨难就能得到。他们有明显的人性,有着人类的爱恨情仇,会嫉妒,会愤怒。他们敢爱敢恨,始终带着“人味”,不讲究摒弃人欲。
2.《山海经》《希腊神话》比较意义
《山海经》和《希腊神话》都是中西方早期文学成就的典范作品,《山海经》和希腊神话中都出现了“兽人”形象,他们一般是以人和动物组合的形式出现,同时具备兽和人的特征。不同文化中出现同一种文学形象,说明当时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所有相同世界观念,通过对比,读者能看到中西方人类早期观念上的相同之处。“兽人”形象不仅有跨越中西方的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独特性,透过“兽人”形象不同之处,又可以了解文化观念的差异。
“兽人”形象对比
“兽人”形象归纳
在《山海经》中,人与鸟、蛇结合的形象最多,人与虎、龙结合的形象次之。《山海经》中半人半兽神36位,人面人首64位,占74%;鸟头、龙头、兽头5位,占7%,其余形象则共占19%。山海经中的“兽人”形象常以志怪形象出现,它对人类没有那么大的威胁性。如“其为人长头,身生羽”的羽民国,“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因其国中之人长着鹳一样的头而得名所以取名为讙头国,“为人相随”“有人有翼”的三苗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不寿者八百岁”的轩辕国。
在希腊神话中,“兽人”的形象通常是人与蛇、鸟、牛、狮子等动物结合而成的形象,“兽人”的出现往往带有负面的意义。他们大多行恶多端,与人类对立。在形象的设计上,希腊神话中的“兽人”形象更加夸张。例如,美杜莎是一个长着蛇发的女妖,任何看见她的人都会被她化为石头;斯芬克斯是一个人面狮身的怪物,如果无法回答他的问题,就会被他杀死。
“兽人”异能归纳
《山海经》中描述了一些具有“兽人”形象的生物,他们拥有控制自然力量的能力,如呼风唤雨。这些能力使他们具备了人类渴望拥有的力量。其中一部分“兽人”还具备神的能力,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动物的崇拜。《海经》中对“人面鸟身”形象的记载最为丰富,而且其中大多数被视为神灵。例如《诗·商颂·玄鸟》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认为玄鸟是商朝人的始祖,这一记载带有明显的鸟类崇拜神话色彩。
相比之下,希腊神话中的“兽人”形象更加夸张,并且拥有更具毁灭性的能力。他们能够超越时间的束缚,甚至有些能够预知未来,飞行速度能够赶上时间的流逝。这些能力超越了自然规律,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呈现对抗性的特征。例如,圆目巨人库克罗普斯是一个额头上长着一只巨大圆眼的巨人,他强壮有力,技艺非凡,因战无不胜而目空一切;提丰是地母该亚和冥神之子,他的肩上长着一百个蛇头,蛇的大口中吐出黝黑的舌头,他拥有无穷的力量和不知疲倦的双腿。
中西“兽人”形象对比
1.相同点
在来源上,希腊神话中的“兽人”形象与山海经的“兽人”形象,其来源都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如虎、牛、蛇等,其中蛇出现的频率最为高。在形象上,这些形象都是由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和人结合而成,是人与自然动物的合体的产物,如九头怪物、独目妖怪、人面鸟身等。在异能上,他们所拥有的异能都代表着自然的现象,但又超越了自然的力量,比如呼风唤雨。
2.不同点
其一,人与神的关系。在希腊神话中,神被视为高高在上的存在,拥有绝对的力量。兽人在希腊神话中扮演着掌控人类生命的角色,但同时也能被杀死。人与兽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和对立的,要么人被兽人杀死,要么人杀死兽人,这体现了一种对抗的力量。而在《山海经》中,兽人更接近人类的形象,比如伏羲、女娲等,它们以人类先祖的形象出现,更加接近人类,它们的行为、思想和部落组成也更加接近人类的部落。
其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希腊神话中,兽人与人类争夺自然资源,更多地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渴望超越和征服自然。而在《山海经》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趋向于和谐相处。人们敬畏自然,渴望自然的力量,但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对抗性没有那么强烈,更多地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三,人的能动性。在希腊神话中体现出来的人具有勇于反抗的精神品格,他们敬畏自然,但又有强烈的征服自然的愿望。敬畏使他们的“兽人”形象常常以高大毁灭性的形象出现,强烈的征服愿望又让他们面对兽人时勇于反抗。蛇发女妖美杜莎的传说并没有吓退人们,反而使他们更加渴望去杀死美杜莎,最终美杜莎也死在人类手中。无独有偶,人类战胜斯芬克斯的事件中也突显出了人的反抗精神和智慧。而山海经中的人与“兽人”则趋向和谐稳定的关系,对抗性并不强烈。
中西“兽人”形象异同成因分析
中西“兽人”形象相同观念分析
兽人形象其实可以反映古人共同的世界观,传达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兽人形象入手,读者可以探讨其背后蕴含的现实根源和原始崇拜。
模仿动物的狩猎方式是兽人形象产生的现实根源。古人武器落后,打猎变成了一项挑战,打猎时不仅要防止猎物警觉逃跑,还要防止猎物袭击人类。在长期的打猎活动中,人类总结经验,开始伪装自己。模仿动物的狩猎方式就是伪装自己,将自己的形象与动物接近,以降低动物的警惕心。“拟声捕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们模拟动物声音捕杀动物,至今,凉山彝族仍在使用“鸡媒”诱捕野鸡。另一方面,在长久的打猎经验积累中,人类也在学习动物的行为,比如现存的模仿动物的舞蹈中,舞者都会将自己装扮成所模仿的动物形象,如朝鲜舞中的鹤舞、傣族舞中的孔雀舞以及蒙古舞中的雁舞等。
兽人形象也反映了原始图腾崇拜,图腾崇拜的对象一般是某种动物或植物,并且认为图腾和自己一定有亲缘或者其他的特殊联系,一般崇拜对象以动物为主。人类将自己的形象与兽的形象相融合,创造出异于自身的事物去崇拜,兽人形象就在图腾中出现,人们向图腾祈求保佑,举办祭祀仪式。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对同人同型提出以下解释:“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基本对象,自然在人眼中是被当成一个有人格的、活生生的、有感觉的东西。人本来并不把自己与自然分开,因此也不把自然与自己分开。所以他把一个自然对象在他自己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觉,直接看成了对象本身的一些性态。”
“兽人”形象相异原因分析
1.自然环境
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非常恶劣,狭小且多山,没有大片的耕地,面积不利于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开展。虽然海岛能为希腊人提供衣食资源,但海洋同时又是变幻莫测、神秘凶险的,对人类具有很大的威胁性。这就造就了希腊人民的反抗精神,强调个人的力量、勇气和智慧。相比之下,中国资源丰富,土地辽阔,具有大片的耕种面积,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只要天时地利,就能获得丰收,无需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造就了中国神话中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状态。
2.民族性格
希腊人在恶劣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反抗精神,强调个人的力量、勇气和智慧,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兽人”形象是对恶劣自然的反应,而希腊人与兽人的斗争体现了他们勇于反抗的民族精神,他们通过希腊神话中与“兽人”的斗争来表现这种精神。“兽人”半人半兽的形象拉近了与神的距离,表明希腊人不会向自然屈服,而是与自然对抗。相比之下,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更凸显人文主义精神,他们大多是部落的首领或者整个部落,具有人的品格,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追求和谐共处。
3.社会政治背景
希腊自然资源匮乏,小国寡民,有许多城邦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冲突较多,这也铸就了他们崇尚对抗、勇于斗争、敢于表现自己的性格。而中国的部落一般是以血缘为中心建立的部落,各部落之间常常通婚,血缘关系较为牢固,且土地资源丰富,各个部落出现融合的趋势,注重和谐,不特意追求对抗。
“兽人”形象对比总结
通过比较阅读相似或相近的事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发现两个事物的不同之处。中西方神话中的“兽人”形象存在差异,这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受环境影响的差异导致。“兽人”形象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差异:希腊神话中更强调征服自然的愿望,而山海经则更倾向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