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简析丝绸之路新疆段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征

李欣彦 
  
数码影像时代
年期
陕西师范大学

新疆地处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是亚欧大陆各文明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必经之地。本文以纵向研究丝绸之路前后的新疆民居建筑艺术,横向研究新疆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特点为方法,通过比较地理气候和历史原因,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院落空间布局、建筑装饰图案等,分析其在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的价值体现,最后对新疆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议,并探索新疆传统图形创新发展的方法。

导言

研究目的与意义

民居建筑是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同地区的文化、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同,因而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也不尽相同。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的民居建筑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性。因此,对任何国家来说,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与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民居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依据。

新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宗教特色与历史背景,成为丝绸之路国内路段最具特色的城市。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了解其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保护与修缮的措施,从中提取有价值有意义的图形元素、视觉元素,并将其运用到更多的设计中,旨在有效传承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征。

研究现状

当下,国内国外对丝绸之路上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主要停留在历史层面上研究“丝绸之路”本身的线路和发展;二是对“丝绸之路”新疆地区建筑的研究,包括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及宗教建筑;三是国家政府对传统民居群落的保护和向旅游方向发展,更多考虑经济层面的问题。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方法:资料搜集法、建筑分析法、比较归纳法、田野调查法。

2.研究内容:

(1)对丝绸之路连通前后新疆地区的整体民居建筑进行纵向对比分析;

(2)探索新疆地区传统视觉图案的创新方法。

研究创新点

本文着重于丝绸之路连通前后新疆传统民居在院落、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和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纵向对比,探讨了丝绸之路下中国内陆文化和国外文化对新疆地区的影响,并通过对新疆各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及其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价值体现,强调其现存的意义。本文还对保护和发展新疆传统民居建筑提出了发展原则和保护建议,期望为保护和创新新疆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作出贡献。

丝绸之路下新疆传统民居建筑概述

丝绸之路新疆地区的介绍

丝绸之路是亚欧大陆古代陆路连接东亚、南亚、西亚、欧洲和东非各古代文明的重要路线,而古代新疆则是亚欧大陆文化与政治、经济交流的唯一桥梁。新疆作为整个陆上丝绸之路承接亚欧的区域,是中国古代同西方交流的重要窗口。新疆地区土地辽阔,为中西方不同文化体系的交融提供了平台,同时也肩负着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受到四面八方物质文化的影响,新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在建筑艺术方面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西汉以前,匈奴控制着西域这个亚欧大陆最关键的文化交流、物流贸易通道。至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丝绸之路自此畅通。

影响新疆民居建筑艺术的因素

西汉以前,新疆地区和内地在经济文化上就有着密切往来。丝绸之路畅通后,新疆更是成为连接亚洲大陆交通线的重要节点,是古代中国人西出的门户,对推动亚欧文化的交流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经济。古代新疆经济的发展包括以畜牧为主的草原经济和以农耕业为主的绿洲经济两种形式。天山以北以草原畜牧经济为主,牧民的居住方式通常是半定居或非定居。为适应游牧生活方式,他们建造了毡房(蒙古包),这种建筑形式适合他们定居时间短、搬迁频率高等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而南疆地区以绿洲经济为主,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天山以北主要种植五谷、葡萄、瓜果和药材等农作物。鉴于南疆炎热、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当地的传统民居也发展出土木平顶屋等建筑形式。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商业运输业的发展,西域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开始进行贸易往来,各取所需。交通运输的进步也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新疆地区盛产金、银、玉石、毛毡、马、骆驼等商品,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唐朝时期,冶金业、手工业和农牧业产品也开始在国内外销售。

2.民族。在古代历史上,新疆聚集了许多部落和民族。自汉代开始,对新疆居民的族属就有了明确的记载,其中包括塞、月氏、乌孙、羌、匈奴等民族。汉朝后期,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涌入新疆,成为最早的移民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频繁,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到19世纪末,新疆已聚居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满族、锡伯族、塔吉克族、达斡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

新疆民居建筑形式

1.绿洲民居。绿洲民居自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且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伊犁、阿勒泰以及天山北麓、昆仑山北麓的一些绿洲地区,鉴于气候湿润,发展了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形式。新石器时代,昆仑山北麓绿洲地区就出现了绿洲民居的雏形——原始棚屋式民居。后来这种住房形式逐渐发展为平顶棚屋,在潮湿地区还发展了下部如吊脚楼、上部为悬空棚屋的民居。经考证,在汉代,楼兰、于阗、皮山等古城区已出现木框栅墙建筑,形成了木框架建筑系统。

2.生土建筑。新疆绿洲民居还有一种叫做生土建筑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奇台以及喀什、阿克苏等地区。吐鲁番地区的建筑风格由新石器时代车师人的“穴洞”发展而来,从下沉式窑洞建筑逐渐演变为如今的“上屋下窑”生土建筑(如图1)。而喀什、阿克苏等地区因为常年干旱少雨,其建筑多采用夯土砖砌筑,具有遮风防暑的特点。在特定的季节里,喀什等地区还会受到风沙的侵袭。在这种条件下建造房屋时,必须考虑到环境因素。喀什地区修建的传统居民住宅相对来说规模较小,布局紧凑,可以减少恶劣环境对住宅的影响。

此外,喀什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是平屋顶的建筑形式,采用了生土泥、芦苇、秸秆和树枝干叶进行搭建。早期民居主要由湿垒和夯筑土墙构建围护和承重墙体,而汉代以后则更多地采用生土制和夯筑土墙(如图2)作为围护和承重墙体,这种建筑形式即为平顶屋。

新疆民居建筑艺术

1.布局形式。院落式布局是新疆传统民居的一种常见形式。大多数民居采用一字型或曲折型排列,民居外部都有庭院布局,使室内与室外自然连接,视野开阔。一般来说,庭院都位于房屋的南面,以确保房屋朝向阳光充足的方向。新疆传统民居另一种常见的布局是将庭院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分别种植不同的植被。这种不同的院落划分方式受到自然条件、宗教和民族风俗的制约,也是当地居民积极控制外界环境的一种能动反应。

2.房屋布局。新疆的民居一般采用一字形的布局,将各种不同的房间并置,形成明暗相间的布局格式。

3.民居的空间布局。新疆民居的空间布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与外界的封闭性较强,一般不开窗,即使有窗户也很少打开,只通过门与外界接触。二是房屋内部一般比较宽敞,窗户是对外封闭,对内开向内院的,这种设计不仅有保温防暑的作用,还能阻挡风沙。

4.民居装饰中的图案。新疆地区的建筑较多体现了佛教和伊斯兰教的特色。例如,新疆的民居建筑上常见的盒子形状图案最初源自佛教,后来逐渐成为新疆地区民居建筑中的重要图案元素。又如,带有佛教特色的宝莲花等案,被巧妙地应用在新疆地区的民居中,并成为当地建筑的一种特色图案。除此之外,新疆地区的民居建筑还常见雕花、彩绘等装饰图案。

5.民居装饰中的色彩。新疆地区的民居建筑常使用绿色、黄色、白色和红色等颜色,并将这些颜色进行搭配,形成一种色彩艳丽、气氛热烈的独特的展示效果。绿色主要代表的是沙漠中的绿洲。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多沙漠,绿洲就是人们生存的希望,因此新疆地区的人们将绿色视为是生命的象征,新疆地区的民居建筑装饰图案中广泛使用绿色进行装饰。黄色是沙漠和土地的颜色,新疆民居大多使用黄土进行涂抹,呈现出黄土的原色。新疆民居的屋顶多使用红色,这与当地人的性格有一定关联。新疆人大多性格热烈、豪放,喜爱热烈的颜色。在新疆地区的民居建筑中,绿、黄、红、蓝、白等色彩的构成样式,在民居上展现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6.对伊斯兰建筑的继承。新疆位于中亚和西亚的交汇处,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带来了独特的伊斯兰建筑模式。因此,新疆地区的民居建筑保留了许多伊斯兰建筑的模式和装饰艺术。例如,新疆民居横向布局的模式以及门廊、造型的图案都受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

7.与汉文化建筑的结合。通过丝绸之路,更多的汉人进入新疆地区,并在此定居,他们带来的汉文化与汉族建筑风格逐渐影响了当地的民居建筑。在长久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新疆地区的伊斯兰建筑模式与汉族的建筑模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与伊斯兰装饰的结合体。例如,在新疆的北疆地区,当地传统建筑、汉族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相互融合,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居建筑群体,如新疆平顶木构架建筑体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