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理论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商品化的住宅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住区的主要形式,居住区中的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交往的主要活动场所,而现今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着公共活动严重缺失的情况,邻里交往活动更为匮乏。为改变这一现状,营造更好的邻里交往空间,本研究以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指导下,探讨构建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理论,对解决交往活动的缺失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交往 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
一、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研究
1、交往理论
交往是多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交流与沟通是人的一种具体存在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受到地理和地域限制的。交往本身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通过相互交流接触,进而分享信息和传递情感的一种行为。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仅仅通过视听接触就能获得相关的社会环境信息,以及受到启发,并创造出新的可能。而承载我们交往行为的空间通常来讲并不是特定的空间类型,是指交往行为发生的场所,也是交往行为发生的物质构成前提条件。交往行为的主体是人,且具有主动性,但首先还是需要物质场所来提供场地,在人所处的空间内产生了交往活动,这个空间就是可以将其归结到交往空间的概念中的。交往空间的品质会直接影响居民之间的日常交往频率和交往的质量。良好的空间环境不仅能将人们聚集起来,还会促使交往行为的频繁发生,反之也是如此。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的核心是将人作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关注的重心,根据个体的行为和感知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将户外活动与公共空间环境作为设计主体,设计各种满足人们日常活动的室外空间。通过探讨人们平时的社会生活,对周围环境提出具体标准,关注日常生活的需求,才会设计出更好的城市,打造更适合生活的社区。
2、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与活动
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包括步行、驻足停留、小坐、观看、交谈等。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这些行为是活动产生的基本要素。在公共空间中形成的各种活动,他们都有着各自差异化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相同的活动,不同个体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扬.盖尔的观点中,活动是引人入胜的因素,也是将人聚集在一起的重要因素。人的行为又会反作用于空间,给公共空间活动增加更多的活力。在公共场所中,当有人展开某项活动被其他人看到的时候,其他人就会表现出观望或者是想要参与的倾向,还可能会上前进行询问了解。人们看到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或者发生了特殊事件,也会走上前去,在这个时候,活动范围扩大,活动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延长,人们在空间中的停留时间也相应延长,城市中很多活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扩展开来。这是一种连锁反应,一旦开始,整体的活动都会比最初开始的单一活动加起来更加丰富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正效应的发生,即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反之,没有活动是因为没有活动存在。而在一定空间中形成高质量的活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既要有足够活动的公共空间,又要促使人在空间中停留。能够承载足够活动的公共空间是形成高质量活动的前提,有了足够的空间,空间中的活动就能够被更多然看到,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并发展出其他类型的活动,当活动更加丰富,吸引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空间中停留的时间就越久,人与人之间产生交往行为的机会也就越多。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过的活动类型,扬.盖尔对大量公共空间进行走访,按照居民对活动的需求情况,将活动归纳成三种类型,分别是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指的是人们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比如上班、上学、购物等活动。这类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即使是受到恶劣天气或环境的影响也必须要进行的活动。自发性活动指的是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比如散步、晒太阳、看有趣的事情等等,这类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物质条件。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以及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的被动式接触活动,它也被称为连锁型活动,是由前两类活动发展而来,当人们处于同一空间,相互打个照面,交臂而过甚至眼神一瞥都属于社会性活动,这种活动在同一空间中逗留即会自然引发。所以良好的空间环境是促使居民开展自发性活动的基础条件。同时,也会间接触发社会性的活动的发生。
3、空间结构对人群活动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在空间中集中人群和活动,这与建筑的面积和密度之间的关联不大。建筑布局以及入口安排与人行道和户外活动区域的关系是活动集中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城市及地区规划的大尺度、小区规划的中等尺度直到最小尺度上的探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小的尺度,即周围直接的环境,正是人们相会的地方以及评价各个规划层次的决策的参考点。高质量的空间就需要研究空间的各个方面,打造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公共空间。其次,熙熙攘攘的街道,对经过这里的人会产生吸引力。相较于在偏僻寂静的小路散步,人们更想要留在这里参与观看或是在周围停留。在这目不暇接的场地中,到处都是人的活动就会引发更多的活动,促使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所以,出行的目标对公共环境和步行空间来说非常重要,是人们主动寻找特定事物的场所,工作地点、商店、运动场地等都有可能。最后,在公共空间及其周围各种活动和功能的综合,使人们能水乳交融、互相启迪和激励。它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间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联系。
二、基于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理论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一切设计的前提条件。首先,人是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主体,也是让空间充满活力与生机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设计社区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的需求的关注,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的分析,使社区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能够满足居民的交往需求。通过对居民日常生活的仔细观察,将社区居民日常喜欢进行的活动以及适宜居民交往活动的特性来指导公共空间的设计,在功能上要利与居民活动的开展,在体验上要增强居民的凝聚力与安全感灯等。反过来通过空间的设计引导居民自发进行活动,创造更多居民产生交往行为的机会,打造更加人性化的社区交往空间。
2、多样性原则
人们喜欢富有趣味和变化的空间形式,就需要设计师在对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考量中增加能使空间富有趣味性的要素,以及多样性的功能,从而通过丰富活动来调动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使社区居民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尊重多样化为原则,将主动权交给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积极引导进而提升居民的参与性。居民参与性的提升不仅在对于社区公共活动的参与,还在于由居民自由决定如何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在具备安全性的前提下,才会有活动在这里产生。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满足了人对安全的需求,才能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不仅仅是人身财产、健康安全,还要考虑如何让居民在环境中感受到安全感。开敞空间中既可以提供防护又可以拥有良好视野的空间会让人有安全感。同样,保证夜晚足够的照明也会让人有安全感。
三、基于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理论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1、建立适宜的交往尺度空间
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根据人体尺度和人的感知尺度进行考虑,使人在空间中感受到安全感、舒适感,使居民愿意留在室内外,与邻里一起共享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将居住区中的由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尺度进行调整,对建筑围合的大尺度公共空间进行适当的分隔,控制不同功能空间的规模尺度的适宜性,从居民的私密空间到社区的公共空间和力过度,提高使用者在空间中的舒适性和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是在设计中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室内空间,不仅要考虑适宜居民聚集的开敞空间,还要留出能够与其他活动空间进行有效分割的空间,过于宽敞的空间反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所以对于宽敞空间需要设计能够供人倚靠的支撑性物体,并将这些支撑物沿着墙壁立面设置,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观察自身周围的情况。尺度的把控是提高居民在空间中体验性的重要因素。
2、打造综合功能的共享空间
功能单一的空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打造多重功能复合的共享空间,增加人们在使用中的便捷性以及使用频率。社区人群结构丰富,在其中发生的互动也会比单一群体更加丰富。想要构建富有交往的空间,首先要建设好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形成群体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提供丰富的活动场地,为各种活动提供适当场地,创造共建共享的住区公共空间。其次对于空间功能设计不能太单一,在空间尺度限制的条件下,减少多于装饰,让更多不同类型的活动在不同时间段能在同一空间区域内展开,从而提高空间使用频率,让居民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活动的进行并参与进来。对于社区公共空间趣味性的营造,可以主要体现在立面设计上,让可使用的空间最大化的利用。
3、提高居民参与度的活动空间
在设计层面,居住区中的步行道路、出入口、广场、公共活动区域等这些公共场所往往是交通流量的集中区域。因此,在设计上考虑如何通过形态和环境塑造增加居民进行交往的可能性,促进居民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在街道的设计上,可以增加居民路过公共空间的机会,这样就能够让居民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公共空间正在发生的活动,当有活动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是会乐于参与进活动中,即使是作为观看者,也能产生更多交往的机会。甚至对于前期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让居民自发进行设计,让居民参与进设计方案的探讨可能更能设计出适宜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居民在后期活动的参与性,还能够增强居民的社区责任感,对于后期社区活动的开展以及维护都会有更好的效果。其次,活动的开展可以以居民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根据不同的季节、时段在社区公共空间举办各种规模类型的区域活动,居民可以和有共同爱好的居民一起在公共空间中进行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直观的看到活动的进行,从而吸引有更多相同兴趣的居民主动参与进活动。最后,通过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观察来座位活动开展的灵感,居民日常进行的活动已然形成了习惯,尽量保留居民日常活动的形式,并以这些活动为设计灵感,设计出能够连接不同年龄群体的活动或者连接不同社团的活动,获得更多启发,产生更多活动,也能够让每个人在社区内发挥自己的价值。所以,对于居民参与度的提升,前期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吸引居民的参与,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让居民的关系更近一步,以达到引后期导居民自发组织活动并自行展开的目标。
4、形成连续性的交往空间
步行系统将所有的空间串联起来,在道路结构设计上,增加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机会。具有连续性的空间,能保持交往行为的连续性和相互促进。交往的作用,对保持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性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创建良好的平面结构和视觉界面,促进步行空间上的交往。
四、总结
本研究希望通过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对现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存在的交往活动匮乏、居民凝聚力低、社区责任感不强烈等问题进行改善,探讨构建和谐友好、共建共享的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对于社区公共空间方面的理论研究与设计,我国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毫无疑问的是,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已经有成功案例在不断涌现。本文的研究内容结合了一些成功案例的设计方法,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将优秀的经验与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结合,仅供研究者与设计者参考借鉴,未来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侯晓蕾,郭巍. 社区微更新: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途径探讨[J]. 风景园林,2018,25(4):41-47.
[2] 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M]. 金衡山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29-35.
[3]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31.
[4] 马宏,应孔晋. 社区空间微更新:上海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社区营造路径的探索[J]. 时代建筑,2016(4): 10-17.
[5] 王婷. 公众参与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的市民性提升策略研究[J]. 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1-7.
作者简历:
韩冰(1995.04-),性别:女,籍贯:甘肃天水,职务:硕士,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