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展品

——空间关系的博物馆设计策略研究

姜江
  
城乡建筑媒体号
2023年1期
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7

摘要: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展品,还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历史、艺术和科学的机会。然而,博物馆的设计并不仅仅是将展品摆放在展厅中,还需要考虑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互动。展品的空间关系是指展品之间的布局、距离和相互关系。合理的展品空间关系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的背景和意义,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因此,研究展品的空间关系对博物馆的设计和展览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展品;空间关系;博物馆;设计;策略

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和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保存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场所,还是促进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平台。随着人们对文化和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博物馆的设计和展览策略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在传统的博物馆设计中,展品通常被视为独立的实体,它们被静态地展示在展览空间中,观众只能单独地观看每个展品,导致观众会感到迷失或缺乏整体的参观体验。因而,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关注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

一、展品与空间关系的理论基础

展品与空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对展品布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展品布置是指将展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进行摆放和组织,以达到展览目的和效果[1]。

展品与空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空间感知理论。空间感知理论研究了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是通过观察、感知和记忆来完成的。通过合理的展品布置,有效引导观众在展览空间中的行走路径和观看顺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观众对展品的感知和理解。二是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探讨了如何组织和安排空间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效果。在展览设计中,展品被视为空间要素,在空间中的位置、形状和相互关系都可以通过空间组织的原则进行布置和设计。三是视觉艺术理论。视觉艺术理论研究了视觉元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和表达。在展品布置中,可积极借鉴视觉艺术理论中的一些原则和技巧,如对比、对称、平衡、重复等,用以创造视觉上的效果和美感。四是信息传达理论。信息传达理论研究了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在展览设计中,展品是传达信息和故事的重要媒介。借助合理的展品布置,能够有效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展品所传达的信息。

展品布置的相关理论为展品布置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指导,但展品布置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展览主题、观众群体和展览空间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因此,在实际的展览设计中,应综合考虑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灵活运用各种布置手段和技巧,以达到最佳的展览效果。

二、空间设计对观展体验的影响

(一)展示和展现

展品与空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展示和展现展品的特点和价值。合理的展品布置和空间设计有助于突出展品的特色,凸显其重要性和独特性,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展品。

(二)视觉引导和导引

展品与空间的关系有利于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帮助观众有序地浏览展品。通过展品与空间的布置和对齐,观众能够自然地被引导到下一个展品,构建起连贯的展览路径,提升观众的参观效果和体验。

(三)情境和氛围的创造

展品与空间的关系可创造出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展览的主题和背景中。通过空间的布置、灯光、音效等手段,展览能呈现出适合展品的情境和氛围,营造出更加真实和有趣的观展体验。

(四)互动和参与

展品与空间的关系易于创造出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效果。依托合理的空间设计和互动设施的布置,观众可积极与展品互动,参与展览过程,增加观展的乐趣和参与感。

(五)保护和保存

展品与空间的关系在博物馆设计中也涉及到展品的保护和保存。合理的空间设计为展品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确保展品的安全和保护,延长展品的寿命和保持其原始状态[2]。

三、基于展品——空间关系的博物馆设计的路径选择

(一)创造多层次的展览空间

第一,高度变化。在展览空间中引入高度变化,如设计楼梯、斜坡、平台等。观众可通过爬升或下降来到不同高度的展览区域,从而改变视角和空间感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观赏体验和视觉效果[3]。第二,多层平台。设计多层平台,将展品分布在不同的平台上。观众通过走上或走下楼梯、斜坡等来到不同的平台,从而观赏到不同角度和高度的展品。该设计有利于创造出展品之间的空间层次感,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流动。 第三,空间分区。将展览空间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展示不同主题或时间段的展品。观众通过穿越不同的区域,逐步了解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演变。利用景观、墙面、地板等元素界定每个区域,使观众在空间中有清晰的导向和流动感。第四,交错布局。采用交错布局,将展品错落有致地摆放在不同的空间中。观众需要穿过不同的展览区域,跨越不同的空间,才能完整地欣赏到所有的展品。此设计有益于增加观众的探索性和参与感,使他们更加主动地互动和发现。第五,多层透视。通过设计多层透视效果,使观众在展览空间中感受到深度和立体感。利用透明材料、反射镜、投影等技术手段,创造出展览空间的层次感和空间延伸感,促使观众通过观察透视效果感受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和距离。

(二)灵活利用数字化展示方式

首先,采用数字化技术,设计虚拟展厅。将展品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在虚拟空间中,观众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在任何地方随时访问这个虚拟展厅,观赏展品和感受展览空间。其次,利用3D扫描技术将展品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通过建模软件将其还原成虚拟模型。观众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浏览这些虚拟模型,通过旋转、缩放等操作探索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还可将这些虚拟模型与实际展品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展品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再次,还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和动画技术,设计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的演示视频和动画。观众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观看相关展示,能够多维了解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布局,增强观众的理解层次和参与感[4]。最后,开发交互式应用程序,让观众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与展品进行互动。观众借助应用程序选择不同的展品,观看展品的详细信息,并通过虚拟空间的展示,了解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观众还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进行投票、留言等互动活动,与其他观众一起讨论展品和空间关系的话题。

(三)设计沉浸式空间体验

第一,虚拟现实(VR)技术。利用VR技术创建沉浸式的体验空间,促使观众在虚拟展厅中进行自由浏览展品,感受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比如,可结合实际设计虚拟实境的展览空间,让观众在虚拟空间中感受到真实的展览环境,包括光线、声音、气味等方面的模拟。凭借虚拟现实技术对视觉和听觉的模拟,能够助使观众深切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观赏体验。第二,增强现实(AR)技术。运用AR技术在实际展厅中添加虚拟元素,创造出一个与现实展品相结合的沉浸式空间体验。观众可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观看展品上的AR标识,触发虚拟元素的显示。通过AR技术,观众可看到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还能与展品进行互动,融入到展品的世界中。第三,音频导览。在展品周围设置音频导览系统,观众戴上耳机或扬声器就可听到相关展品的解说和背景音乐。音频导览有利于深化观众对展品空间关系的感知度,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之间的联系和意义。第四,交互式装置。在展厅中设置交互式装置,观众可凭借触摸屏、手势识别等方式与装置进行互动。例如,触摸一个展品的图标,就能看到与它相关的其他展品的信息和位置。第五,多媒体投影。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在展厅的墙壁、天花板等空间上投影展品的图像和相关信息。观众可以漫步在投影的空间中,感受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投影技术,创造出一个多维度的展品空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展品的魅力和空间布局。

(四)引入互动装置和游戏元素

其一,互动投影墙。在展厅的墙壁上设置互动投影装置,观众通过手势或触摸屏与投影互动。观众可选择不同的展品,并通过手势或触摸屏与展品进行互动,触发展品的相关信息、图像或视频的显示,有效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兴趣。其二,空间迷宫。在展厅中设置一个空间迷宫,观众需要通过解谜或解答问题的方式找到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观众可选择不同的路径和方向,根据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去探索并找到出口。空间迷宫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和游戏性,让观众在寻找展品空间关系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其三,AR互动游戏。借助增强现实技术,设计与展品空间关系相关的AR互动游戏。依托手机、平板等设备,观众即可进入游戏模式,在展厅中寻找与展品相关的AR标识,并完成游戏任务。游戏任务包括解谜、收集展品信息、拼图等,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娱乐性[5]。其四,交互式模型。在展厅中设置交互式模型,观众通过触摸屏或按钮等方式操作模型,体验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展品或区域,并利用模型的互动效果了解展品之间的空间布局和关联。交互式模型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实际操作的体验,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总而言之,合理的展品布局和距离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的意义和内在逻辑。同时,通过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展品的空间关系也可以增强观众的参观效果。因此,博物馆设计师和策展人需要在展览策划的早期阶段就考虑展品的空间关系,并与展览主题和故事相协调,以实现更好的观众体验。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展览和观众群体对展品空间关系的需求,探求展品的空间关系与其他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孟祥海,刘振博.基于Tobit回归的山区高速公路事故率分析模型[J].中外公路,2020(02):294-299.

[2]彭华望舒.浅析展览于博物馆的价值——由博物馆怀疑论出发[J].中国民族博览,2020(10):221-222.

[3]潘馨馨,鲍萧戈,谭美琪.宏观流体力学仿真在人群运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以2019年MCM/ICM卢浮宫观众疏散问题为例[J].科学技术创新,2019(17):70-73.

[4]李早,曾锐,高翔.既有建筑改造的展览空间可视性与行为的关联性解析——以上海市两个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展览馆为例[J].新建筑,2018(04):45-49.

Kim M,Moon J.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ewing Behavior and Exhibiting Methods in Museums- Focusing on Viewing Behavior on Weekdays and Weekends in Medium Sized History Museums in Korea[J].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 Building Engineering,2013(02):173-180.

作者简介:姜江(1982-),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四色文化’背景下的盐阜地区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2018SJA15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