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文化性

——以湖北省咸丰县蒋家花园为例

黄信
  
城乡建筑媒体号
2023年4期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摘要:笔者从鄂西咸丰县蒋家花园的地理位置入手、梳理蒋家花园历史脉络,重点分析蒋家花园建筑空间、建筑结构特色、建筑文化内涵,剖析蒋家花园建筑文化表现形式,提出传承蒋家花园建造技艺和建筑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鄂西土家族吊脚楼蒋家花园文化性

1.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吊脚楼又名“干栏”,是土家族传统的民居形式。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与民族学、民俗学、住居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土家族吊脚楼是多学科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与演变的产物。

本课题通过研究鄂西地区代表性吊脚楼——蒋家花园,主要目的在以下方面:

1)学习现有的蒋家花园资料;

2)提出继承蒋家花园建造技艺建议和对其保护的思考。

本课题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弘扬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2)引发读者对鄂西乡村振兴的关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2.蒋家花园概述

2.1蒋家花园的地理位置

蒋家花园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坪坝营镇新场村,新场村毗连筒车坝村、板栗洼村、旋坨村、铧厂村。蒋家花园在新场小学校园内,距武汉市600余公里,距恩施州约130公里,距咸丰县城50公里,位于033县道附近。是恩施现存最完好的吊脚楼建筑之一。

2.2蒋家花园的历史脉络

蒋家花园始建于19世纪初,由当时富翁蒋克勤所建,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900平方米。蒋克勤有两位兄弟,二弟蒋克俭,三弟蒋克让,蒋克勤排行老大,兄弟三人曾在武汉读书,求取功名。蒋家在当地远近闻名,号称“一万担”,富甲一方。蒋家花园原坐落于熊家巷子,是蒋克勤到武汉请人设计的,由当地百余名工匠用时三年建造而成。其耗时之长,用工之多可见一斑。蒋家花园在建筑空间布局上暗含八卦阵型,蒋克勤如此精心营造蒋宅。主要原因在于防卫。

1997年至2003年,蒋家花园办校期间,咸丰县教育局每年投入5000元,对蒋家花园进行简单维修,2003年至2006年,咸丰县文体局和旅游局出资对其进行了修缮。2002年,蒋家花园被列为州级文物。2008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坪坝营镇新场村蒋家花园纳入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3蒋家花园建筑文化

3.1建筑空间特色及文化内涵

3.1.1吊脚楼建筑空间形式

吊脚楼从建筑空间组合上讲,分为一字屋、L形、U形、口字形和冲天楼等五种形式。

一字屋,又称扁担屋。平面为矩形,内部空间采用三间连续排列布置。

L形,又称单吊式、“钥匙头”、“一头吊”,其特点是只有一边的厢房悬空吊脚,通常是位于正屋的左边,也可根据建筑所处的地形环境决定。

口字形,即为四合水式吊脚楼,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将正屋两边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

冲天楼是在口字形的基础上,在四合院内再做一楼,比如湖南湘西龙山县的树比冲天楼。

3.1.2 蒋家花园建筑空间特色与文化内涵

据资料记载,位于咸丰县的蒋家花园,据说原正面左右各有一条通道,每条通道长约80米,各有两道朝门。进口为大朝门,采用凉亭式。过围墙又有一道朝门,为小朝门。前部有两层院坝,均成矩形。第一层面积约150平方米,第二层面积约1870平方米。 蒋家花园有明显中轴线,正中为进园主入口,左右各有正屋3间,转角屋1间,两边各有一吊脚楼厢房向院坝伸出,呈“凹”字形。过门厅进入天井,天井对面是一座大厅,厅内设置神龛,供奉祖宗牌位。大厅对面及两边是回廊式两层吊脚楼。楼下正屋为读书、就餐之用,屋外过道四面相连。过道加阶宽敞平整。二楼四周有雕花栏杆,楼上34个房间为主人住房及仓库。自大天井四角经转角门,可通两边小天井。原天井中部上方有一凉亭过道与两边房屋二楼相通,将小天井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更小的天井。

现存右边小天井是当年蒋克俭及家人居住之所。建有3个花坛,中间一个呈圆形,两边各一个均为棱形。靠里一方为两层楼正屋。中间是堂屋,设有神龛,供奉香火。小天井外侧亦为二层楼房,右侧楼梯正对而上,左侧楼梯顺屋而上。楼上房屋是蒋家女儿闺房。楼下是四间地窖,用于堆放杂物。女儿楼外即是三层阶梯式花园,一层面积较小,栽种名贵花草,二层建有鱼池,三层面积最大,从鱼池至围墙处,植有各种果树。故称“蒋家花园”。

3.2建筑结构特色及文化内涵

3.2.1土家族吊脚楼结构特色

总体上讲,土家族吊脚楼结构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穿斗式木构架

2)充分利用木材强度

3)建筑结构与山地、坡地相适应

3.2.2蒋家花园结构特色与文化内涵

瓜柱是土家族吊脚楼结构特色之一。土家族吊脚楼从结构上分为三柱二瓜、三柱四瓜、五柱四瓜、五柱二瓜等形式。蒋家花园是一栋“四合五天井”式建筑,主体结构采用五柱二瓜四排三间,其正面13间,两端设有龛子。

吊脚楼的建造需要经过十四个步骤:选址、平整地基、“敬三神”、开篙画墨与荒料加工、角斗、立排扇、“敬鲁班”、立屋、砍梁木、加工梁木、开梁口、包梁、上梁及抛梁、撩檐断水等。在主要的建造流程中,土家族人往往伴随着“说福事”的习俗。通过“说福事”,表达了土家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予吊脚楼更多文化内涵。

3.3建筑雕刻艺术及文化内涵

柱子分为柱础、柱身和柱头三部分,土家族人将柱础称为磉墩。磉墩采用石材,与建筑台基材料一致。磉墩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保护柱子不受潮,另一方面自身表面雕刻具有装饰性。

磉墩从形状上看分为圆形、方形、宝瓶形、瓜瓣形、六边形、八边形等。从雕刻的装饰图案上看,有龙凤呈祥纹、植物纹、动物纹、波浪纹等。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曾说过:“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蝙蝠象征“福”,蝙蝠与桂花象征“福生贵子”。后人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在装饰雕刻时采用蝙蝠纹样,寓意美好,比如“五福临门”、 “五福捧寿”等。

4.蒋家花园建造技艺传承与保护

4.1传承蒋家花园建造技艺的建议

(1)鼓励各级吊脚楼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多收徒弟,培养更多民族文化传承人,使吊脚楼建造技艺薪火相传。

(2)举办技能大赛,传承建造技艺

(3)以蒋家花园历史文化为载体,以文旅融合政策为契机,提高地域知名度。

4.2蒋家花园建筑保护的建议

(1)积极推进当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当地特色品牌,加大蒋家花园宣传力度,对蒋家花园的维修保护经费逐年递增。

(2)积极改善蒋家花园建筑外部环境,做好相关规划并有效实施。蒋家花园坐落在新场小学内,新场小学校舍环境较简陋,比如小学操场旁的公共厕所,卫生条件差,建筑环境亟待改善。

(3)提高人们保护历史建筑遗存的意识,使人们形成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蒋家花园的前世今生.恩施新闻网.http://www.enshi.cn.2011年05月27日.

[2]彭家红.千里驿道百年庄园[J].民族大家庭.2014.2.

[3]谢一琼.土家族吊脚楼——以咸丰土家族吊脚楼为例[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12.

[4]朱世学.论土家族吊脚楼的生态价值[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5]王希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J].重庆社会科学。2008.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