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甘肃“花儿”现状调查与传承保护
——以“洮岷花儿”音乐特点及唱词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洮岷花儿”,以《浅谈甘肃“花儿”现状调查与传承保护》为题,通过三个部分对“洮岷花儿”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一部分是对于“花儿”和“甘肃花儿”的概述,概述了不同地区的“花儿”与“甘肃花儿”以及“洮岷花儿”与其他不同地区“花儿”的比较。第二部分是对“洮岷花儿”的音乐特点及唱词特征进行了深度的分析。第三部分针对非遗“洮岷花儿”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探析。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那么终有一天传统文化将会面临消失的结局。只有寻求新的突破口或许才是能够更好保护“花儿”途径。面对传承保护应该做到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既要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又要创新出能够使大众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此部分融合了各个学者对保护传承所提出的建议和作者学习过程的研究体会,以此撰写了本篇论文。希望通过本次的深入探析,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家乡的“洮岷花儿”,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为之后专业上的学习提供清晰明了的参考。
关键词:“洮岷花儿”;音乐特点;唱词特征;传承发展
一、关于“花儿”与甘肃“花儿”的概述
(一)“花儿”的简介
“花儿”属于民间传唱的山歌,主要流传区域为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其中也有“少年”这样的叫法,“花儿”在汉、回、藏、东乡、撒拉、等八个民族之间相互流转至今。历史十分悠久,与人民生活、文化关系密切。有关花儿的起源、花儿是如何形成的,在学术界尚未定论。
“花儿”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其中最具代表性是甘肃“花儿”。甘肃“花儿”在当时,流行范围东北至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东至甘肃天水,西部和西北部抵青海西宁、甘肃河西,南到甘肃临洮和临夏。由此可见,“花儿”在甘肃广泛流传。
(二)甘肃“花儿”的简介
1、“洮岷花儿”
“洮岷花儿”以洮州(今临潭)、岷州(今岷县)而得名,分布在甘肃岷县、康乐、临洮、漳县、宕昌和临潭等地为中心,流传地域相对较小,这一地带传唱的“花儿”被统称为“洮岷花儿”。根据不同的音调、歌词和演唱风格的不同又将此分为:两种:“南路派花儿”的音调高亢、有力,更多在山中为自己喜欢的“心上人”而唱,高亢明亮的声音更加容易在山中被自己的“心上人”所听到。去采风时,“南路派花儿”的传唱人就提及到她更加擅长的是情歌花儿和党和有关抗日的花儿,这更加贴合了“南路派花儿”的风格特点。在“洮岷花儿”中“南路派花儿”是更为贴近原始的一种“花儿”唱腔,“啊呕令”被称为“南路派花儿”的曲调;“北路派花儿”在莲花山和洮河以北为中心,流传于临潭、卓尼、临洮、康乐等地区,把“两怜儿令”称为北路派的花儿曲调。[1]
2、“河州花儿”
"河州花儿 "位于黄河上游,因黄河而得名。[2]“河州花儿”长期流行于黄河上游的渭水、洮水漓水等区域。在古代,这里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这里居住着饲养牛羊为生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生活的节奏非常缓慢。由于海拔高,地理位置偏僻这些环境的限制,当地人并没有受到很多封建思想的影响和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他们的思想大多比较自由。
(三)甘肃“洮岷花儿”与其他“花儿”的比较
1、曲调
从曲调上看,“洮岷花儿”曲调不多,歌手十唱九异,很有特色。大部分歌手都是汉族人,但他们的旋律与藏族民歌非常相似,风格活泼、原始。据说古代这里的原住民是藏族和古羌人,后来由于战争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古羌人南迁,藏族与汉族混居。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花儿 "逐渐演变成今天 "汉语藏风 "的民歌。"洮岷花儿 "在音乐个性上,旋律纯朴单调,但它反映的生活方面比 "河州花儿 "更广泛,逐渐发展演变出了交谊歌、贺喜歌、对答歌、生活歌等多种生活主题的花儿。[3]由此可见,“洮岷花儿”更加注重演唱时的叙事性和娱乐性,并且追求轻松愉快的演唱效果,相比之下“河州花儿”抒情性较弱。
例如:《白牡丹令》
远看(个嘛就)黄河,一(呀)条线(也),
阿哥的白牡丹(也),近(呀)看(个)黄河是,
(笑作者的花儿)海(呀)边。
远看(个嘛就)尕妹,黄(呀)金链(也),
阿哥的白牡丹(也),近(呀)看(个)尕妹子,
(笑作者的花儿)牡(呀)丹。
2、唱词
洮岷花儿”经常只有一种句式, 在这一种句式的基础上反复演唱,因此显得比较单一,“洮岷花儿”在西北地区的原生态民歌当中被誉为“活着的诗经”例如:《郑风.箨兮》写女子在欢会时要求和爱人共同唱歌:“箨兮箨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箨兮箨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4]但“洮岷花儿”一般都是即兴演唱,这是“洮岷花儿”的特色之处,这也就是作者为何研究“洮岷花儿”而不是其他“花儿”的原因了。
3、总结
“洮岷花儿”与其他花儿的区别主要在于:唱一首“洮岷花儿”,非常考验演唱者的即兴能力,歌词需要词作者现场即兴发挥,出口成章,演唱者的技术多从对唱时的词意体现出来。这一点与其他地域的花儿产生本质上的差别,现如今其他地区的花儿多使用固定唱词进行排练演唱,缺少了竞技性和多样性。在演唱的异同上,“北路派花儿”的演唱者更具有观赏性,调高,旋律连贯悠扬。“南路派花儿”的演唱者歌唱对于嗓音条件有较高要求,歌声嘹亮曲调相对简单,注重技巧性和炫技性。它们之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伴奏,歌者在演唱“洮岷花儿”的时候只能自弹自唱。融入伴奏难度很大,因为曲调节奏方面一般为歌手自己拿捏,旋律不存在定式和单一唱法,也没有记谱法加以规范。
二、甘肃“洮岷花儿”的艺术风格
(一)甘肃“洮岷花儿”的音乐特点
“洮岷花儿"歌唱的形式很多,其中包括独唱、齐唱、二重唱、多声部合唱和集体对唱等。 其中最为热闹的是花儿会上的集体对唱,对唱双方都会有一位思维极其灵活并且能够即兴编唱的人(串把式)和一位声音洪亮、音色优美的歌者(唱把式),也有歌者可以一人唱两种。[5]之后其他人也纷纷加入了“花儿”的歌声中,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场面。
“洮岷花儿”分为“北路派花儿”和“南路派花儿”两者大不相同却又息息相关,它们的音乐特点纯朴、简练、传统又不失活力。“北路派花儿”多为“两怜儿令”。“两怜儿”被意为“两个爱着的人”,“两怜儿”是因为这种花儿曲子在开头时起腔和曲子中间拖腔时多用“啊”字衬词而得名。“两怜儿令”歌曲开头衬词较少,旋律也不如“啊欧令”复杂, 常在主音(商音) “两怜儿”曲调结构单一、整齐,旋律以级进、小跳式的平稳进行为主,更加注重歌曲的叙事性。
“南路派花儿”多用“啊呕令”。“啊呕令”多用三句或四句的结构,同时 也有五句、六句等句式;音乐结构较为单一,无论花儿有几句构成,它的旋律都是一个乐句的重复;每个乐句前都有“啊呕”的呼唤性的开头,而上个乐句唱完后会有一个短时间的暂停,然后接下来再唱下句。一般来说,曲子的开头起腔都伴有各种衬词开头,如“哎啊呕怜儿”、“啊呕啊呕”、“啊”等衬词。
(二) 甘肃“洮岷花儿”的唱词特征
“花儿”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语言,在花儿的语言中,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的方言,因为方言的加入才使得“花儿”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长期以来“花儿”是劳动人民生活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是扎根在他们心中不可磨灭的交流方式
方言,在各个地方民歌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在“洮岷花儿”的歌词中也不例外,例如:“阿门呢”意思为“怎么办呢”、“干散!”意思为“精神气儿十足”、“啊达呢”意思就是“在哪里呢”、“兀个”表示的是“那个”、“一达里走”表示“一起去”、“等等,这些方言,无论是从句中音调,还是语言,都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可以从中探寻到许多洮岷人民的风俗和历史遗迹,这些语言都是能在歌词中一一体现出来的。[6]
以下是作者采风时整理的一些“洮岷花儿”的歌词:
南北的火车通岷县,还有高速在修建;
把大人们引上四川转一转,峨眉山上看一看;
这就是我们当娃的一心愿。
党的政策系不甜,老人们领上养老钱;
眼镜画了不用做针线,买个衣裳穿缝线;
身上暖和心也暖。
三、对于非遗“洮岷花儿”传承保护的方法
(一)“洮岷花儿”的现状
现如今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终有一天传统文化将会面临消失的局面。
作者去当地采风时,联系到了岷县当地“洮岷花儿”协会的杨会长,关于“洮岷花儿”作者向杨会长了解到了很多。通过和杨会长的交流了解到,“花儿”的唱词很“土”,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潮流”的内容,这导致了现如今花儿演唱的主力军集中在70后的年龄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黄不接的现象只会越来越严峻。“洮岷花儿”该怎么办?该怎么改?这是一个大问题。
岷县“洮岷花儿”在过去作为山歌曲种在农户之间和当地传唱十分广泛,所拥有了什么都能唱的强大适应能力。
根据花儿协会的杨会长所述,这个协会最主要成立的目的在于:地方方言太难听懂,导致主流媒体的受众面受限无法吸引流量,只靠政府的帮扶终究杯水车薪。并且花儿可以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人们学习的渠道太少,大部分小孩从小到大接触的娱乐方式有限,因此口传心授的方式可以对“洮岷花儿”进行天然的保护。如今有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孩子们都拥有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素质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各种角度都百利而无一害的素质教育对“洮岷花儿”这种落后的传承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各类传统媒体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内容对于全年龄阶层的碎片时间进行了无死角的挤占,导致了本身小众的“洮岷花儿”被迫边缘化。所以花儿要有创新,要扩大受众。但是创新的方向和受众群体需要画一个很大的一个问号,这些问题都需要文艺工作者和“洮岷花儿”的当地传承人、当地政府去冲破桎梏解决问题。
“洮岷花儿”的词不但要能听懂而且要保证大致的调不能变,是会长提出的发展重点。同时花儿歌手的科学发声也需音乐院校进行专业性指导。同时杨会长也非常希望可以把普通话和“洮岷花儿”相结合,让更多喜爱音乐的人有机会欣赏。
(二)“洮岷花儿”的传承与保护
1、开拓新媒体方向
现如今网络发展速度加快,“花儿”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这种非遗文化通过网络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改变“花儿”目前传统的传播方式。传统“花儿”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各式各样的花儿会,以及早期人们在田间劳作时所创作的,如今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大众化,只要打开手机(抖音、快手、腾讯微视)就可以看到听到“花儿”。那么“洮岷花儿”的传承人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将自己生活中的“花儿”记录下来,将快乐分享了出去,也将“花儿”从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转变到了新媒体传播的方式(短视频、直播等),在每年花儿会期间,可以通过短视频等平台直播的方式将花儿会呈现给大众。作者还开通了洮岷花儿的微信公众号,将“洮岷花儿”的点滴记录下来。
2、与旅游业相结合
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与“花儿”相关的旅游业。推行“花儿会”与旅游业相结合,让游客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更多的人知道花儿、了解“洮岷花儿”的文化,政府推行,从县到市再到省逐步发展,成为旅游业的标志性向导,并设立舞台,让“洮岷花儿”的传承人有更多表演的机会。并做一些关于“洮岷花儿”的周边文创产品,例如:冰箱贴(有洮岷花儿字样),手机壳(与歌词中的方言相结合的图案)、书签、扇子、帆布包等。
3、走进课堂,走进高校
走进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保护花儿最合理的方式之一,在传授“花儿”的方面,作者认为应该由对“花儿”理解透彻的人来讲,这样才能让听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花儿”的魅力,就像我们在了解“花儿”时只看参考文献是不够的,之所以去当地采风,是因为采风后亲身经历的感觉和文献中所体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花儿”可与高校课堂相辅相成,调查发现很多民间歌手都希望可以得到专业的教育,这样能让“花儿”的演唱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同时,可以组建专业的团队,与当地政府合作,将专业的知识传授于歌手,定期举办科学发声等相关培训。
“花儿”也可以进入中小学课堂中,先从地方开始推行试点,逐步推向省、市等地区,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4、增加趣味性
“洮岷花儿”的“唱”在舞台表演方面并不出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影视、音乐等都实现了融合。因此,在现代音乐艺术的环境下,要增加“洮岷花儿”艺术表演的丰富性,可以通过舞蹈与民乐、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洮岷花儿”文化的趣味性,提高娱乐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且有所了解,这样也是让“花儿”能够更好传承下去的方式之一。[7]
总结下来,想要将“洮岷花儿”保护和传承下来,必须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变革发展。
四、结论
“洮岷花儿”位于岷县,隶属甘肃定西市。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全县下辖9乡、9镇,户籍人口13.03万户,49.59万人。从数据中能看出,岷县是一个不大的小县城,歌曲的传播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也需要介入更多媒体进行深入的报道。
现在网络上很多文献资料都指出,我们应该关心的点是中年歌手和青年歌手的流失以及观众急剧缩减。若没有人愿意去将这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曲种进行保护和宣传,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洮岷花儿”可能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发展窘境,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洮岷花儿”曾经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民歌种类,但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渐渐被人们遗忘,如果有机会我们这些学习音乐专业的学子们更应该去研究这些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民歌文化,而不是停留在课本所教授的范围之内。
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些可能被人遗忘在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描绘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民族过去的生活方式,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西北人民对于那片土地的热爱,“洮岷花儿”用它自己的方式在西北的大地上勾画出了一幅又一幅质朴而深刻的画卷。
在“洮岷花儿”的传承保护方面作者提到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通过新媒体、旅游业、走进高校、增加趣味性等方面对于“洮岷花儿”进行保护。
本文是根据作者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周围亲戚朋友和实地考察后产生的结论和想法,由于作者自己还是才疏学浅,文章中的部分观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存在一定不足之处。还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当中,进一步完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齐敏敏.甘肃“花儿”的传承保护 与创新发展[J].理论前沿,2014,03:234-235
[3]康红英.“啊呕令”的唱词及音乐特点分析 [J].甘肃高师学报,2011,Vol.16 No.1
[4] 史沛玉.“河州花儿"与“洮岷花儿"的歌词比较研究[J].时代青年,2014,15:42
[5] 周亮.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J].兰州大学,2010
[6]王晓云.洮岷“花儿”的渊源述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Vol.12 No.6:122
[7]薛瑞芝.岷县“花儿”音乐特征研究[J].大舞台,2018,05:10-12
[8]林怡.地方方言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巧妙结合——以甘肃省洮岷花儿为例[J].北方音乐,2013,02:141
[9]罗兰莎.甘肃“洮岷花儿”的传承与保护[D].山西师范大学,2017
[10]雪犁,柯杨.《西北花儿精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8
[11]甄慧心.甘肃洮岷花儿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9,1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