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赴韩务工朝鲜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张钰
  
城乡建筑媒体号
2023年5期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

摘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朝鲜族跨国人口流动的规模持续增长。这对跨境民族的多重认同感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挑战。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浅析一下中国赴韩朝鲜族在认同方面的复杂性。

关键词:跨境民族;朝鲜族;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流动人口

一、朝鲜族人口的对外流动

本文讨论的朝鲜族人口向外输出指的是中国朝鲜族赴韩打工的人群,这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当时祖籍是南韩的中国朝鲜族去往韩国探亲,随着与韩国亲戚的深入接触他们逐渐发现韩国的经济收入高,发展的水平也高于同时期的中国,于是就开始萌生了赚钱的念头,部分朝鲜族也因此开始主动选择继续留在韩国寻找工作。韩国政府发现了非法移民有意滞留在韩国进行非法打工的意图,随即就开始调整签证政策。随着中韩建交,韩国有关规定指出朝鲜族必须先获得签证才可以进入韩国。随着中韩建交消除了两国之间部分的制度障碍,并且韩国也单独出台了对中国朝鲜族就业访问的政策。这使得朝鲜族的迁移成本不断降低,赴韩务工的障碍因素也在不断地减少。政策不断放宽,朝鲜族抓住时代的机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在两国之间往来。

二、朝鲜族对外(韩)流动的推力与拉力

由于劳动力价格和中韩货币汇率的差异,这使赴韩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对中国收入较低,就业不足的朝鲜族劳动力产生了引力(拉力)中国东北迁出地的推力因素包括就业少、工资低、子女教育的费用,但是在迁出地也是由拉力因素存在的,比如子女的照顾、老人的赡养、夫妻关系和家庭的生活等。韩国作为迁入地来说,其拉力因素包括收入高、出国见世面、受他人影响,迁入地的推力因素包括生活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受歧视和排挤。但是总的来说迁出地的推力要大于拉力的,并且韩国的拉力要大于其推力。其实,在韩大部分务工的人都表示,是为了赚钱才去韩国务工,在中韩收入差距大和生活设施更完善的现实情况下,朝鲜族为了给子女更好的生活条件,很多朝鲜族背井离乡踏上了赴韩务工之路。

三、赴韩朝鲜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1.国家认同

近年来国内关于朝鲜族认同的研究几乎都指出,朝鲜族的国家认同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与朝鲜族的历史有关。朝鲜族的祖先从19世纪末起,从朝鲜半岛迁移至中国。然而经历过了一个世纪,朝鲜族的“回家”之旅,显得不是那么的顺利,他们并未受到韩国社会的平等待遇。韩国人甚至对同样为朝鲜后裔的美国和日本的同胞有着天然好感,而对朝鲜族则不然。韩国政府在1999年颁布的《在外同胞法》公然将歧视和差别化待遇表现的一览无遗。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爆发,韩国政府制定出台了《在外同胞法》。做了这么多政策改变,就是为了让给韩国的海外侨胞一个“双重国籍”的安慰剂,吸引他们在韩国投资。但是,韩国以朝鲜族和高丽人均是韩国成立前移居到国外的理由,将二者抛之在外。时至2004年,在广大在韩朝鲜族与韩国人权组织的示威与抗争下,该法案终得以修订,然而公开的歧视已经无法让朝鲜族的内心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韩国的生活使朝鲜族感到深深地无奈与不公,他们也感觉到与韩国人的不同。这个过程就是“民族认同”转向“民族认异”的过程。朝鲜族不断被边缘化,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不被接纳的“他者”身份,而这“他者”的身份不但强化了其对于祖籍国的疏离感,反而加深了其作为中国人和中国朝鲜族的认同和归属。

2.民族认同

朝鲜族是民族认同感较强的民族之一,这与建立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形成聚居生活等因素有关。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朝鲜族首先就把外出务工的眼光瞄准了与自己有相同文化、同根同源的韩国。与此同时他们对印象中的“祖籍国”有着向往和好奇,在“寻根”情节的促使下,他们想方设法去韩国务工。没有想到的是朝鲜族的“亲情”期望最终幻化成了泡沫。因为在韩朝鲜族大多数只能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一些服务业。这些工作在韩国都是极少有人愿意从事的行业。一般朝鲜族在韩国从事的都是3D(即dirty、difficult、dangerous)工作,这种类型的工作普遍特点就是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工作内容危险等,而且收入与本国人相比也是相差甚远。很多在韩劳工的身份都会受到制约,有很多人打黑工,或者有人持非就业签证但是却在韩务工还有偷渡者等。一般在韩朝鲜族打工人都会受到老板的肆意欺压和剥削,这种压迫和剥削不仅来自于工作中,老板也会在语言上对朝鲜族进行欺压。由于不受法律保护的务工身份导致工作及其不稳定,拖欠工资也事情也经常发生。日常生活和工作条件来讲就已经让人苦不堪言,精神和心理上也存在着不满,也处于压抑状态。朝鲜族劳工深刻体会到了,对于韩国人来说他们也和其他外国务工者身份一样,并没有因为工作中语言上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务工存在的优势就获得好的待遇。歧视、等级划分已经让朝鲜族对“母国”丧失幻想。冲击了与韩国人同一种族的认同。当然,即使这样也无法否认他们文化同源与种族同源的现实,所以朝鲜族的跨国群体认同也不会因为此完全消失。

3.文化认同

朝鲜族的文化渊源虽然在朝鲜半岛,但他们原来所持的文化不一定是半岛的主流文化,可能停留在某一地区或阶层的文化[4],再加上在建国后孤立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因此朝鲜族的民族文化缺少创新的动力。但是受到中国整体的大环境影响,朝鲜族的文化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虽然朝鲜族赴韩务工在语言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朝鲜族迁移到中国后,随着两地不同的国情发展,二者在语音语调上存在明显差别。由于中国朝鲜族生活在中国与汉族长期共存,这使朝鲜族完整保留朝鲜语的同时也形成了与汉语表达相同的习惯,很多词汇都使用汉语直接表述。

不过朝鲜族的文化认同也是不容乐观的,在韩文化大面积辐射,不仅影响到了亚洲国家,甚至影响到了西方国家。近年出现的“韩剧热”“韩流”足以说明。所以朝鲜族极易被韩国文化影响,去韩国工作生活对朝鲜族来说,不仅是文化寻根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了发达国家的时尚和流行文化。可以说,中韩建交后的朝鲜族文化变迁就是已形成的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被挤出,韩国的文化因素不断填补的过程,韩国文化对朝鲜族的辐射越来越大。徐芳把这一现象描述为“朝鲜族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7]跨国民族认同研究中,往往重视国家认同,而相对忽视文化认同。但通过朝鲜族的研究发现,跨国交流带来的更直接的影响是境外文化对国内少数民族的影响,继而影响跨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8]

四、结语

在韩国的朝鲜族不断寻求改变,自身生活社会环境变化的同时,实际也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群体的文化归属感和结构,其中的归属感、价值观、认同感也在不断地被文化打破和创新重塑。在我国,像朝鲜族这样的跨境民族有很多,关注这些民族的国家认同还有民族和文化方面的认同感是及其有必要的,这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且对巩固边疆安宁,促进中国民族团结和认同感进步也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国家和有关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以支持促进有力保障和协调发展推进改善边疆各族民生经济事业工作为政策实施和工作部署提供前提条件,还应该进行正向疏导,构建跨境民族和平共居的环境,同时大力引导支持和和推进保障发展改善边疆民族及其贫困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就业、住房和现代农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重大社会民生经济和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民生和社会福利服务事业,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边疆民族流动人口和人民群众积极回乡创业、务工等,以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好处切实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曹善玉.试论近代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的原因——兼与华人移民东南亚之比较[J].南洋问题研究,2010(03):62-72.

[2]辛义吉.在韩朝鲜族犯罪及对策研究[R].韩国刑事政策研究院,1994.

[3]韩尚俊.加里峰洞-首尔城中的‘延边村’[N][韩国]东亚日报2009-4-21.

[4]权泰焕,韩相福.中国延边的朝鲜族[M].韩国:首尔大学出版社,1993.

[5]周尚意,李银河,Youngmin Lee.在韩中国朝鲜族社会网络地理特征对其中国认同的影响[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03):12-20.

[6]南日,陈纪.在韩中国朝鲜族跨国民族认同的困境及其转向[J].当代韩国,2020(03):106-114.

[7]金益基.中国朝鲜族青少年现况研究[M].韩国青少年政策研究院,2007.

[10]朴光星.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民族、族群认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03):41-47.DOI:10.13727/j.cnki.53-1191/c.2010.03.026.

[11]徐芳.朝鲜族青少年认同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论文,2009.

[12]朴光星.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民族、族群认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03):41-47.DOI:10.13727/j.cnki.53-1191/c.2010.03.026.

[13]郑宇,曾静.跨国民族流动与国家认同构建——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箐脚村苗族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24-29.

[14]朴婷姬.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J].东疆学刊,2008(03):37-43.

作者简介:

姓名:张钰

性别:女

出生年:1996

籍贯:吉林省长春市

民族:汉族

学历:研究生

职称:无

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