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当年女兵充新疆没有违背婚姻法

刘国利
  
城乡建筑媒体号
2023年5期
内蒙古民族大学 法学院 内蒙古通辽市 028043

摘要:新疆是祖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有数万名解放军女战士响应党的号召去新疆扎根,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巩固边疆的任务。与此同时,众多的解放军战士扎根边疆,参加生产建设兵团,为解决国家的临时困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婚姻法;扎根新疆;自愿结合

新疆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49年9月新疆宣告和平解放。因为新疆离内地比较遥远,历史上的统治者对边疆一再进行屯垦:“屯兵边境,开荒种地”,即屯田种粮,目的在于戍边。其中有军屯、民屯、犯屯、商屯;到清代,还有旗屯、回屯等。军屯多是有期限的,或者由军转民。期间也有招民、遣民屯田种粮,是长期或永久的,往往被称“移民实边”。历史上大规模的屯田,往往都是民屯,实际就是移民实边。史书上对此有大量的记载和赞誉。

“百里不运草,千里不运粮”。这是以人、畜为主要运输时代的重要标志。人吃马喂,路上就消耗殆尽了。中国从产粮区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运到新疆,一般一个马车运输2000斤,四个马,一个人,一路上两三个月,基本上吃得剩下不多了。边疆一旦有事情运粮也是来不及的。所以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认为,这是“兵而不病于农”的良策,是军队就地解决粮食供应,就是军垦。

历史上的屯垦,开始是军队,后军队分为“士卒”和“田卒”;在田卒中,许多是“发天下罪人”,经免刑后,可迁家属;或由军转民,可迁家属;或直接遣民,可带着家属;鼓励商人招“流民”兴办屯田。新疆在民国时期,军民的屯垦事业也有新发展。历史给我们启示:从清朝到民国,军屯的主要目的,首先是解决军粮,长久而有效的屯垦,都是先军后民,军垦是暂时的,过渡性的,只有民屯才是长期的。这一时期,新疆的屯垦主要以民屯为主,新疆的屯垦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

内地往新疆运粮,基本上是从陕西以东的地方为起点,甘肃本身就是缺粮的地区。如果从西安运粮到新疆,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古代,马车一般要两个月左右。骆驼一天走是30或者40公里,要三个月左右才能够到新疆。

解放军驻新疆的军队大概20万,每年的消耗是巨大的。这么多人一日三餐加上军马的消耗,那是了不得的。起初,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新疆的解放军的总负责人王震将军提出了几个方案。开始是向苏联进口粮食,毕竟苏联距离新疆比较近,在运输成本上会低一点。如果向苏联进口粮食的话,我国每年需要给其支付三千万卢布。对于刚刚稳定,正处于建设中的我国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苏联这条路行不通,王震又提出从我国其他地区,向新疆运输粮食。可这个方法很快遭到了否决,原因很简单,交通不发达,运输成本太大。

所以,尽量不能买粮食,尽量少从内地运粮,最好的办法是在新疆生产粮食。所以军屯的政策就应运而生了。

而且当时进军新疆的部队,再加上收编的部队,将近有20多万大军,这么多人,一日三餐,可是需要不少的粮食的。革命传统就是自力更生,很快,部队里的所有士兵都参与到了开垦荒地,扩大农业生产中去。在众人的齐心奋斗下,第一年开垦的荒地就达到了九十万亩。在50年代初,驻新疆的部队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除此之外,当时,在驻疆部队里流传一段顺口溜,“抗日战争打硬仗,南下北返饿肚肠,烂(南)泥湾里去开荒,胜利以后去新疆,成了光棍,丢了爹娘。”

军队有这种情绪不能简单视之,当然也不能让大家转业回老家。保卫边疆的任务谁来完成?说到这,可能会有人问,士兵为什么不娶新疆姑娘?由于风俗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新疆姑娘一般是不与汉族人通婚的。况且新疆有没有这么多,20万的姑娘。由于风俗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新疆姑娘一般是不与汉族人通婚的。

所以部队里不少士兵都三十多岁了,都还没有结婚。王震得知此事后,也是立即开会讨论,帮助士兵们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决定:第一,家里有老婆的,订了婚的都可以送来。第二,对于一些没有结婚又没有订婚的,父母可以订一个送来。第三,士兵也可以分批回老家找对象,之后再回来。这期间的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承担。第四,而且为了解决后续问题,王震又建设了学校以及宿舍,供家属和孩子们生活。这些都是可行的革命人道主义政策啊。

这些方法虽好,但已婚和订婚的官兵毕竟是少数,其中还有很多士兵依然没有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到了1950年,王震在回京参加一场重要的会议的机会,在会议上为士兵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中央招募十万名女兵支援新疆。王震一开始提出这个请求时,在场一片哗然,因为大家认为他这是无理要求,就连主席和总理都感到震惊。不过在听完王震的讲述后,参会的领导们对这一问题立刻重视了起来。正如王震所讲,没有老婆战士的心怎能安定,没有儿子又怎能扎下根。想要战士们长久驻扎,守卫边疆安全。

最后大家被说服了,会议结束后,中央便向全国发出号召,希望有合适条件的女性积极响应。在当时,参军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全国各地刊登了新疆招聘女兵的启事后,有不少女兵纷纷报名参加。王震的家乡是湖南,1950年,《新湖南报》刊登了新疆军区要征召19岁以下女兵的消息,吸引了许多湘妹子的踊跃报名。1951-1952年,大约8000多湘女进疆。于是便有了八千湘女进疆的历史壮举。

原新疆军区副政委张明儒将军在他的《扎根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万官兵在新疆》一书披露道:进军新疆的途中,在陕西、甘肃、新疆招收的1万多名知识青年中有1000多名女知识分子,1950年从四川来了一批女学生,1951年又从华东军区部 队调来了一批女医务工作者。1951年,从湖南招聘来3000多名女青年知识分子。

接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也来了一批女青年,还有不少军队、地方院校的毕业生自愿要求到新疆来。1952年初至1954年,从山东老解放区动员来大批青年妇女。据不完全统计,军区妇女各年度参军来队支边的数量是:1949年1127人,1950年1298人,1951年3862人,1952年11723人,至1954年达4万多人。

有两个事实不能忽略:一是当时当兵是很光荣的事情,女青年参军不可能是政府安排,肯定是自愿的。一是到了部队,男女结合搞对象,也不可能是部队强迫的,或者分配的。毕竟《婚姻法》刚刚颁布吗,怎么就违背青年妇女的意愿。这些女青年到了部队也不是领导安排谁和谁结婚,谁和谁是一对,也是让他们自己搞恋爱的。谁和谁结婚是自觉自愿的,不是强迫的。当然个别的情况、例外的情况是会有的,但绝大多数的女兵会是自己选择对象的。

还有人危言耸听地说:“八千湘女上天山真实生活揭露湘女嫁新疆十分悲惨沦为配种工具。”有的人把王震说是:“军队最伟大的一位红娘。”或者说王震在新中国成立后发起了最大规模的“给军人找媳妇”运动。

一个实名认证为“@黄青蕉”的微博账号在表达反对开放代孕的主张时,大段抨击“八千湘女上天山”那段历史,描述那些年轻湘女“被强行嫁给毫无感情基础、大她们几十岁的老男人,为他们传宗接代,自己的梦想和才华被当成垃圾一样丢弃。” “@黄青蕉”发那条微博,未必就有对那段大历史很深的恶意,她本意好像是要谈论女权。只是互联网上那样的恶意宣泄前几年的确很多,在网络世界上引发了相应的警惕。

参考资料:

1.凤凰卫视:《湖南女子参加援疆部队 史称八千湘女上天山》

2.张明儒:《扎根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万官兵在新疆》

3.贺威:《“八千湘女上天山”:坚守为国奉献的初心》

4.《1950年因王震一句话,他究竟说了什么?》《文人史记》

作者简介:刘国利(197909—)男,汉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从事法学教学和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