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分析与实践

蒋文海
  
中建知仓
2021年7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省530015

摘要: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现代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同样也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条件。因此,为了逐渐实现生态乡村建设,乡村需要采用生态化的设计方法构建乡村生态环境。在设计和构建生态宜居乡村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和观念,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相应的自然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规划村庄布局,以此从根源上提升乡村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发挥生态环境自身的优势和长处。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1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规划理念

综合考虑域内人口、产业、土地、交通、生态、公共服务、村庄格局等发展需要,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并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确保形成整体顶层合力。顶层设计应体现方向性、原则性,区分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基础、产业特点、文化传统等特点,加强分类指导,为基层探索实践预留出空间,有利于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彰显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共处关系。

1.1考虑乡村环境的整体性

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注重功能配套和风格的整体性设计。即使包括置业、居家、公共设施等各部分之间的综合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大小、方向、位置等特性发生变化,也确保整体风格依然能够体现。

1.2遵循乡村时空的延续性

依据乡村自身的具体地理位置和文化特点来设计乡村建筑的整体布局和风格,提高乡村规划设计的文化内涵,对有价值的古屋、古道、古树、古井等进行重点保护,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帮助人们留住“乡愁”。

1.3结合乡村地理的差异性

农村地域广阔,村情千差万别,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民风民俗各不相同。在进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县、因乡、因村施策,科学规划,切忌“一刀切”“一窝蜂”。

1.4统筹乡风文明的法治性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汇聚政府、基层组织、社会组织、村民自身等多方的力量,充分调动职能单位、党政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细化任务,压实责任,用好法治手段,提高综合效应。

2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村民的主体意识不强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其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来自每一位村民,村民是建设中真正的主体,只有激发主体活力,才能使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切实成效,但目前从总体上看,村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不高。一方面,政府作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者,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导致引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加之村民本身的主体意识不强烈[4],在建设中将自身放在从属地位,各种因素相加便使村民忽视了自己才是建设中的真正主体与根本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进步,经济高速发展,在“求快”风气蔓延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看重速度和利润,更关心个人利益的获得,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且无法获得直接利益的过程,这弱化了村民在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导致建设“空心化”“空壳化”。

2.3“脏乱差”现象时有反弹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善村容村貌,实现乡村整体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脏乱差”是目前村容村貌改善工作中的一大顽疾,直接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其中厕所卫生、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目前,“厕所革命”的有序开展、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污水排放的严格监管使得乡村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健康环保观念得到广泛传播,从总体上看,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待解决,有部分乡村没有形成普遍的生态环保理念,乡村环境治理工作流于形式,存在为应付检查考核走过场式的治理现象,对重点路段或面子上区域较为重视,积极大力治理,而对相对偏远的道路、河道则疏于管理,不但使治理不均衡,还会使治理未真正触及根源,使得“脏乱差”现象时有反弹。

3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具体措施

3.1保护乡村生态资源

相关人员需要对乡村的水资源进行检测,找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涵养水源,保证水资源的安全性。在整治土地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规划土地的使用范围,优化土地结构,尽量减少使用土地的次数,定期针对土壤进行施肥和浇灌。

此外,利用天然气替代散煤,大力推进新能源的使用和开发。对于一些高污染的企业,需要针对它们进行重点检测和核查,找出其中存在的污染源,以此从根源上杜绝环境污染。

3.2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

乡村需要针对饮用水进行监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在水井周围30m的范围内实施绿化,种植树木,保持周围环境清洁,使得水资源不被污染。根据乡村的用水需求,建立相应的供水体系,及时维修和更新饮水管道,定期针对设备进行杀毒。

为了完善乡村的垃圾处理体系,相应工作人员需要选取合适的地点设置垃圾桶,让村民针对垃圾进行分类。对于一些较为偏远的乡村,可就近处理,将垃圾按类别集中在同一区域处理,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乱扔垃圾的村民进行处罚,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提高乡村处理垃圾和回收垃圾的能力。

3.3因地制宜对乡村进行改造

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当地的地理地貌及人文环境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改造措施。例如在广西百色市百坭村百布屯,共有39栋村民住宅楼的风貌改造,依据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在总体风貌统一的前提下,采用灰白色涂料、仿木构架、高低人字形坡屋面等元素及简洁明快的色彩重组成新的建筑形象,展现当地村落与人文的新面貌。通过对村屯现状的调研,对村屯景观资源的归纳与总结,构想在村屯统一建筑改造风貌之外,结合村屯现状打造多处景观节点,在自然和谐的改造建筑风貌之外形成村屯景观“地标”,在丰富了村屯景观层次外,还保留了当地建筑文化历史信息。景观设计通过整理现状建筑宅前屋后较为宽阔的区域,打造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微庭院、微活动园“五微园”。

改造以后的百坭村百布屯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形成天然的生态格局,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和谐,村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4结语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需要厚植生态底色,突出发展特色,彰显乡村本色,应当结合村情地貌资源和乡土文化,优化乡村规划设计,因村施策,完善功能,实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挖优势、接地气、多元化,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配套、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意空间融合升级,让生态与经济双轨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广大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李周.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9(07):115-120.

[2]王立亚,钱可敦.关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9,32(02):22-23.

[3]王夏晖,王波,何军.基于生态系统观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J].环境保护,2019,47(02):11-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