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环境育人的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融合研究
摘要: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表达,具有育人和文化传承的双重功能。同时,校园景观是建筑风格、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使整个学校的生命和文脉得以延续。在我国科教兴国的步伐下,校园景观设计在学校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营造一个具有地域文化性的校园景观成为当下校园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从环境育人的视角为契入点,从安全性、本土性、审美性三个方面探索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与提升。
关键词:环境育人;校园景观;文化传承;场所精神
1.研究背景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写道:“校园景观是校友们珍惜的回忆,如果校园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那么它的形象足以产生一种和谐的感觉”。校园作为育人的第二课堂,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为当代大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无论是建筑的连廊还是整齐的列柱,甚至是校园中一块饱经风霜的岩石,都是对学生隐性教育的一部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已不容忽视。随着“百年大计,育人文本”的发展目标,中国的校园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但目前很多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存在着“千校一面”的发展问题,众多校园呈现出文脉传承不足、商业化浓厚、刻意照搬模仿他国的建筑风格,这使校园建设丧失了教育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地域性。这导致的不仅仅只是校园环境的乏味,更重要的是文脉的缺失和本土文化的破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追求“量”的同时不可忽略“质”的重要性。
2.理论基础
2.1环境心理学
在心理学体系下,环境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多个学科融合交叉,例如医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领域。环境心理学的焦点在于人与周围环境之间互动关系,体现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情绪、行为和精神的影响,以及人对环境的反作用关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塑造着个人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成长,对人的思想行为有着引导作用,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与环境空间分离。本研究的聚焦点是校园环境,它是校园文化和精神的物质载体,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实现环境育人的作用。
2.2环境知觉论
环境知觉主要体现在人类对环境的认知与反应,是人们直接或间接接受和了解环境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多种感官,例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环境信息的刺激,认知和辨别出有效信息,包括环境的色彩、尺度、材质、形状等内容。除了物质信息层面外,环境知觉还具有心理、情绪信息的层面。例如环境的明亮或压抑、冰冷或温馨、喜爱或憎恶等感受信息。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色彩、工艺、材料都是校园文化的展现,学生对这些文化符号的感知是最直接的,在校园建设中融入文化内涵,并将其外化于景观环境,对学生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3.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
校园景观因其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和城市景观、风景旅游的规划设计有很大不同。校园中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需要通过严谨的设计与布局,无论是建筑结构、广场尺寸、植物形态、雕塑小品、材质种类,都需要传递出传统文化中礼教的秩序和中华文化的审美情趣。从景观设计营造出的节奏、韵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人文景观传递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感知到爱国、奋斗、勇敢、毅力等美好品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针对校园景观文化的表达,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3.1安全性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安全性是设计的首要核心。安全性更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位。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会因为安全感的心理作用,选择具有庇护性强的景观节点,习惯于接近景观围合度较高的区域,空旷且尺度较大的广场人群密度却非常低。这种现象的产生也和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有关,这种领域感和边界感体现在景观设计中公共性和私密性空间的布局与区分,例如可通过低矮灌木和通透隔墙营造视线交流,但不会超越自身的安全距离,有效的保护了人们对环境的安全性。此外,校园景观道路在考虑通达性的同时,还不可忽视的是人性化的设计。例如坡度的处理,主干道的坡度不可超过3%,并进行缓坡和防滑的处理,道路转弯处减少高大乔木等方式,有利于确保行走的安全性,同时也是学校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展现。
3.2本土性
众多研究已经证实植物景观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景观和医疗学科的结合,诞生了康复花园、森林疗养、植物治疗等方式,帮助参与者的身心获得治愈。人们热爱自然,更离不开自然。植物是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元素,并且具有地域特点。尤其是本土性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个地区的代表,能够唤起人们对地域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小叶榕、香樟、杜英、芙蓉、合欢树等都是属于西南地区特有的植物种类,选择这些种类的植物可以使人们产生地域历史性的记忆,产生情感上的连接。这体现出校园植物对创造人文环境,烘托场所精神的作用,有利于通过地域性的植物可以营造出校园特色。植物也是校园中的一份子,它作为鲜活的生命存在于校园中:春有海棠、芙蓉;夏有杜鹃、芭蕉;秋有琵琶、银杏;冬有腊梅、雪松。不同的植物在四季都能为校园增光添彩,植物作为活的元素,可以被赋予各种文化性的名称,如桃李园、梦圆金秋、芙蓉出水等。校园文化通过植物景观传达的人文寓意,塑造出自由开放、接纳创新的学术氛围。
3.3 审美性
校园景观记录学校历史变迁,将文化渗透进景观设计之中,能够使校园景观从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景观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师生,完成人景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景观主题的表达是达到文化意境的重要方式,通过引入公共艺术,达到教育和审美的双重作用。公共艺术不仅具有艺术性和公共性,校园的伟人雕塑、日晷书卷、校训扁额、石狮牌楼等,都具有文化的传递性,流畅的线条、独特的造型,雕塑小品正是用抽象、简洁的手法表现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公共装置艺术点缀在校园之中,不但可以串联起校园景观各处,还能够提升校园的艺术气息。创造出种舒缓、自由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领悟富有哲思且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
4.结语
校园文化的彰显离不开校园的景观的营造,校园文化环境体现在方方面面,校园环境应该以尊重、关爱、塑造学生为准绳,保留地域特色,传承本土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历史文化,共同建设具有人性化的校园景观,提高校园景观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让学生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大发展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荷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3.134-136.
[2]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本文系: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校级一般课题 “环境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课题编号:(WX-22YB-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