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探索

舒悦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3年7期
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摘要:围绕高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本文提出了高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五个模式以及三个创新方向。

关键词:高校  科技  乡村振兴

一、高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高等院校是国家知识和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在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的智力资源和中坚力量。201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作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性文件,该行动计划致力于从高校科技创新角度,立足于高校服务“三农”的优势和特色,构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校作为区域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的集聚地,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求,如何承担起科技有效供给乡村振兴的责任备受瞩目。

二、高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模式

(一)科技助力规划,绘制精美发展蓝图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方面,高校可以选聘专家助力帮扶地的智库建设,选派专家担任政府顾问,围绕对帮扶地经济社会中长期、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帮扶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协助帮扶地编制各类发展规划,为乡村振兴绘制蓝图,选派专家学者为乡村以及城区建设编制“美丽乡村”“智慧城市”规划,为乡村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同时,高校也可以围绕当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协助帮扶地解决经济社会问题。

(二)科技赋能产业,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高校拥有最前沿的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科技服务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农业专家送农技下乡,帮助改良土壤、规划农田水利设施,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科技赋能企业发展,与帮扶地共建专家工作站,深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组织校友企业定期到帮扶地考察,帮助帮扶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动高科技企业落地帮扶地创业兴业。

(三)科技赋能育人,助力乡村人才培养

乡村要振兴,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才培养,高校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帮扶地设立“乡村技术讲堂”,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赴村开展农产品专题讲座、送教下乡,传授现代化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实践,培养一批农业技术引领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助力帮扶地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支持引导退休专家和青年技术专家定期到乡村通过挂职、项目合作、短期工作等方式到基层工作,通过“传、帮、带”解决农村技术人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科技赋能医疗,助力提升医疗水平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提升乡村医疗诊治水平,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医疗科技资源,帮助帮扶地实现医疗水平提升。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加大对帮扶地医院建设的帮扶力度,与帮扶地医院结盟成立医联体,建立专科联盟,协助帮扶地医院通过等级医院资质评审。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协助帮扶地医院提升医护专业技能水平,开展教学查房与手术示教,提升病理诊断与临床服务水平,开办基层卫生健康卫生人才培训班,接受医护骨干到学校附属医院免费进修。

(五)科技赋能文化,助力历史文化传承

利用科技在发展中保护、传承和发扬乡村的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高校可以助力帮扶地开展文化保护,开展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等非遗传承保护研究,为帮扶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红色文化、古城历史建筑、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VR等前沿技术实现文化元素的电子化和虚拟化,实现远程的乡村文化的虚拟体验,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传播等数字技术传播乡村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和自然资源,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

三、高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方向

(一)创新多元科研帮扶机制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院校出力”,高校可以深化科研帮扶机制,推进校地企协同创新,持续提升成果转化效能。一是采取自主科研立项模式,聚焦帮扶地重大关键技术需求,积极调动院系、研究中心专家学者科技创新积极性,采取“帮扶需求+专家遴选+科研立项”的模式,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突破计划项目。二是采取联合开展研究模式,与帮扶地共同举办学术会议,联合申报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纵向学术课题,选派专家与帮扶地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课题合作。

(二)健全立体人才支持模式

科技赋能,关键是人才支持。近些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创新人才支持形式,建立立体的人才支持模式。一是建好专家工作站,成立企业专家工作站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课题联合攻关等工作,建好候鸟人才工作站,积极选派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到帮扶地开展短期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作用,用好研究生挂职机制,选派优秀研究生到帮扶地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用好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把实验室建在山野田间,撰写调研报告针对性解决乡村振兴难题。

(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力量

近年来,伴随“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明确提出,数字科技逐步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深度应用,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高校可以发挥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学科优势,帮助帮扶地建立美好乡村生活的数字新图景。如可以通过开发大数据、云计算系统等,搜集、分析并实时掌握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助力乡村实现农产品在信息流、物流、商流和终端客户市场的精准对接,完成对农业产业的数字化监管与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伯武.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05),107-109

[2]付艳,曹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3,39(04)118-119+12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