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园共育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周丽慧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3年12期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儿园

摘要: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始终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培养青少年儿童正确价值观和综合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更应当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把握幼儿时期这一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好培育和引导工作。本文从家园共育角度出发,根据家长和教师通过交流和交换双方信息进行协同共育的原则,充分发挥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的价值作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家园共育;培养策略

3~6岁的幼儿正处于身心认知发展的高峰期,较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学习并掌握知识技能,与此同时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形成一定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这一阶段下,必须要从日常生活点滴入手,开展行为习惯教育活动,锻炼幼儿动手操作和手脑协调能力,培养其自理能力与独立性,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与勤劳、自律、整洁、节约的优良品质,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家园共育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关键,通过家园共育,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联系,给予幼儿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激发其内驱力,使其能够在更为温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一、发挥教师指导引导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即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幼儿的楷模,而并不仅仅是老师,这一点根据幼儿天生所具有的极强的模仿力可知,很多时候家长认为教育就是管理,实际上是要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作用,去通过示范和引导来实现教育,因此,家长的言行对于幼儿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作为家园共育中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根据不同家长的需求为其提供一些关于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指导,具体指导内容可能包括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等。通过一些指导性的教材和资料,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据可依,更加科学地引导幼儿去养成正确健康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开展实际活动前可以通过录像的方式,将活动过程记录下来,为家长介绍自己在活动中担任的不同角色,如合作伙伴、模范、监督、交流等,以使家长了解不同情况、不同需求下的角色变换技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当中。通过诸如“亲子运动、集思广益、寓教于乐”等活动形式,在使幼儿获得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令家长也能够打开思维,转变以往的不正确观念,在齐心协力中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与家园共育合作关系。

二、探索家园持续共育方法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教育实践当中,教师与家长的责任使命不分彼此,都是为了孩子,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确保其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技能和素质,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孩子的价值观得到正确培养。如何通过家园的配合与协调,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为了达成该目标,幼儿园方面应当先明确具体的教育内容,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在此基础上协调家庭,让双方的共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比如建立家庭生活行为习惯培养档案,由家长记录自己和孩子在最近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表现与成长情况,教师与家长进行共同评估,持续记录以及时发现问题。比如从内心开始使幼儿形成自主的意识习惯,从早上装书包和提东西开始,包括水杯、衣物等要带的东西,及时向家长汇报需要完成的小任务或游戏活动。相应地,教师也要及时与家长分享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成果,将家园共育落到实处。

三、开展家园集体教育活动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认知出发,开展行为习惯教育活动促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家园一致的原则下,使幼儿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知道自己该在何时做什么,怎样做,产生正确行为,逐渐养成科学健康正确的习惯。幼儿的能力水平与行为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活动实践中锻炼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他们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强,产生主动的意愿,行为次数得到增加,习惯的养成也就水到渠成。教师和家长都需要根据幼儿实际,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机会,采用不同策略去鼓励幼儿,推动习惯的养成。比如通过亲子任务的方式,家长在家中设立“小管家”,与幼儿一起制定力所能及的自主生活内容,幼儿在园内也同样需要落实这些行为。如稍早一些到达园区,担任每天的值日工作,自觉摆放毛巾、水杯,主动为植物角的绿植浇水,收拾枯叶;在餐前给父母或同伴分发摆放餐盘、筷子、勺子等餐具,用餐后收拾碗筷等等。

综上所述,人生早起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正确良好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了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共同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需要在坚实理论基础和积极实践探索相融合的同时探寻家园共育的科学途径和方式方法,通过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交流,共同发挥双方教育优势,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罗世兰,张大均,刘云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01):26-33.

[2]李霞.运用元认知心理技术塑造幼儿行为习惯的实践探索——幼儿行为塑造的技术干预实例分析[J].教育观察,2020,9(08):60-61+132.

[3]王晴怡.浅谈生活教育思想对家园共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J].才智,2020,(04):1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