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而与各学科融合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渠道而言,更具有经常性、全体性与主动性的优势。语文学科教学,可以熏陶情感,丰富思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反过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热爱语言文字,又会进一步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的顺利展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突出“语文味”,又要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中认知、情感与技能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真的、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具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将如何渗透学生健康的心理呢?
一、品评教材选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每学习一篇课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畅谈读后感:文章给了自己哪些启示,或给自己敲响了什么警钟。让学生自觉地从教材中接受教育,让教材中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生活哲理能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受到启发,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一定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而不是大喜大悲、郁郁寡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优化学生的性格。语文课本中还选用了大量的古文与诗词,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几千年来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陶冶了一代代人才。但不可否认,其中一些观点已不符合现代社会进步的要求,所以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教导学生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品评课文能让学生在指点江山中扬长避短,尽收精华,丰富自己。
二、利用课堂交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交流,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交流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潜能,更能够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学生乐于交流,就会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让他们在学习与工作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与信任,相信学生可以学好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种被尊重的感觉,突出学生的主体。比如在考学生生词的时候,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准确率可能不高。教师不要一味地指责学生,而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准确率不足的原因,鼓励学生进步,表达自己对于学生的认可,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正能量。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表现在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上。课堂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具有交际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交际方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实现心理压力的减小。比如在讲解《论语》十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论语中的观点试着改变自己的交际习惯,促进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
三、结合写作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渗透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能够认识和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写作是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组织文章的结构、运用修辞等,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投射在表达自我,剖析自身上,为自己的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设置的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如作文训练中出这样的题目《我是这样一个人》,这样可以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口语训练“自我介绍”,笔者让每个学生用“我”开头连说五句话,但是不准“自报家门”,要说出其个性来。长时间以来由于忽视了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很多学生说不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或者羞于说出自己的个性。但经过艰难的启发和练习,他们能够正视和面对自己,不仅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正确认识了自我。这之后,他们在公共场合开口表达自己并不困难。
四、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渗透
语文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是语文的又一重要部分。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组建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开展相关活动的延伸等渗透心理教育。例如,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教学生认识很多节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结合这些节日进行心理渗透——感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了让爱老敬老、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延续,在敬老节的前一天开展“我为长辈送爱心”活动,通过在班级开班会、回到家里为长辈洗一次脚、洗一次头、奉一杯茶、问候一句话等活动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用行动表达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戴;组织学生深入到学校附近的敬老院,与素昧平生的老人们一起欢度敬老节,感悟到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更要爱与自己长辈们一起走过的老人们,让他们在寂寞中感到一丝温暖,在苦闷中感到一丝快乐……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我的奶奶为我的父亲操劳了一辈子,今天我第一次给奶奶洗脚,我惊讶了——奶奶的脚像树皮一样粗糙,脚后跟也皲裂,甚至张开了一个个血口,一放到水里得多疼啊?我不能想象奶奶就是用这双脚每天接送我上学、放学,我已经长大了,我不能再让奶奶为我操心了,我要让奶奶安享晚年……
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明白了道理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并逐步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充分利用生活作为大课堂。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都有着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会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语文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出现,更有利于扩大语文教育的价值。做好二者结合,落实素质教育,更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