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李丽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3年15期
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第一幼儿园 云南省 昆明市 652100

摘要: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劳动教育强调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引导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参与幼儿的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责任感和创造力。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如何制定有效的幼儿劳动教育策略,促使家庭和幼儿园更好地协同合作,为幼儿提供更全面、更富有实践性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劳动教育;策略

在当代社会,幼儿教育更多地注重培养幼儿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在这一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一项关键任务,逐渐受到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重视。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劳动教育策略,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劳动教育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参与度低

传统的观念中,家长往往将幼儿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责任范围,而忽视了在家庭中进行的劳动教育。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认知较为传统,很多家长更注重知识传递而非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导致了对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日益多样化,父母的工作压力和职业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许多家长面临时间和精力的有限,难以投入到幼儿的劳动教育中。对于一些单亲家庭或双职工家庭来说,更是存在较大的挑战。一些家庭可能由于生计压力,更加注重提高家庭收入,而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工作,而非参与到幼儿的劳动教育中[1]。在一些低收入家庭中,家长可能会认为经济支持才是对孩子最为实际的关注,因此对于劳动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

(二)活动设计不够完善

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显著差异,但部分活动设计未能根据这些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幼儿更注重感知和操作,因此活动设计应更侧重于直观、操作性的体验,以促进他们对劳动的积极认知。与此同时,幼儿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劳动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态度受到心理特点的直接影响。若活动设计未考虑到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可能导致活动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启发性[2]。

二、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策略

(一)创设劳动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基本劳动技能

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教师可以创建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学校基本的劳动技能。教师创设“娃娃家”主题环境,使得幼儿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的生活社区。这个社区里模拟家庭中常见的卫生清洁场景,如地上的碎纸屑、果皮等垃圾。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需要通过主动拿起扫把等工具,模拟父母的动作,将垃圾清理干净。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了他们对卫生清洁的认知和责任感。教师还可以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扮演“宝宝”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衣物脏了的情境。在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需主动拿起脸盆,模拟洗衣服的过程。这一亲身体验不仅帮助幼儿建立对衣物清洁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家务劳动的积极态度。通过参与这类生活情境模拟,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基本劳动技能[3]。在科学活动《种子发芽》中,教师也可以为每位幼儿提供盒子和瓶子,并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种子进行种植。通过亲自动手,每个幼儿都在小小的花盆里埋下了对自己而言意义重大的种子,这一过程不仅是一次科学实践,更是对劳动的初步体验。教师引导幼儿将每一颗种子当作一个小生命,需要他们用心照顾,给予阳光和水分,让它茁壮成长。这种亲身投入的劳动,让幼儿在每一个发芽的瞬间,都能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体味到付出与成就的关系。

(二)建立与幼儿家长共享幼儿劳动成长信息的平台

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建立与幼儿家长共享幼儿劳动成长信息的平台是一项关键策略。为了更加深入地参与幼儿劳动教育,幼师可以单独建立一个“家园劳动教育”微信群,通过该群经常分享一些孩子在幼儿园中参与劳动学习、实践的照片或短视频。这样的分享不仅可以向家长展示孩子在学校的成长情况,也能让家长更直观地感受到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积极表现。在微信群中,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将子女在家中参与家务劳动的影响或劳动成果发布到群中,实现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互通。通过这种方式,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中参与的具体劳动项目,还能够在家中延续这种教育理念,促使家校合作更加深入。教师还可以借助微信的“线上私聊”功能,与家长进行“一对一”对话。这样的沟通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解决特定问题,如孩子在劳动教育中的个性特点、成长阶段的表现等[4]。通过及时的线上互动,可以更全面地总结幼儿阶段性的劳动成长信息,进一步指导和支持家庭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实践。

(三)借助家园互动活动,强化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家园互动活动作为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引导和传递功能。通过在活动中设置专题讲座或家长会,有针对性地转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观念,使其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在讲座或家长会中,教师可以引导家长转变观念,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一种任务,更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借助亲子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将劳动内容巧妙融入家庭生活。在家园互动活动中提议在家中进行叠衣服比赛,让幼儿在亲子游戏中学到整理和合作的技能;或者鼓励家长与孩子一同剥花生,体验共同劳动的乐趣。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又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通过家庭中的一些简单任务,如把玩具送回家,引导家长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家长传递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强调鼓励幼儿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协助。这种合理引导的方式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家庭劳动教育氛围,使家长成为孩子劳动教育的积极支持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实际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品德、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通过更多的创新实践,构建更为完善的家园共育体系,为每一个幼儿提供更丰富、更有深度的劳动教育经验,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更加坚实、更为充实。

参考文献

[1]李秀娟. 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策略探究[J]. 科普童话·原创,2023(4):75-77.

[2]陈昱静. 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策略探究[J]. 甘肃教育,2022(10):19-21.

[3]尉婷. 家园共育下如何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 丝路视野,2022(27):109-111.

[4]沈阳,于宏. 家园合力实施幼儿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J]. 辽宁教育,2023(18):80-8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