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策略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被广泛的应用。因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语文学科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链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研读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课堂,通过习读经典古籍、营造教学氛围、研读拓展教材、链接生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价值;策略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沉淀的文化精华。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明确文化育人的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既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主要的文化形式包括诗词、戏曲、习俗等,其内容中包含中华民族对于道德价值的阐释,是经过历史检验的道德与文化共识,与现代教育关于道德和文化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2.1重视度不够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无法确定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在汉语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目前,由于语言教学与一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存在难度,一些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支持,无法正确看待教师在这一领域的工作,这使得传统文化与语言教学相结合难以实现。教学要按照规则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按要求进行语言教学,也不做监督工作。目前,在语言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中,仍有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态度不正确,不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去发现传统文化与教学之间的联系。此外,有些教师本身需要提高教学技能,不能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影响教学工作。例如,课堂气氛较差,学生无法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许多小学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来支持中文教学。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许多障碍,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更难以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2.2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然而,由于教学要求和目的的改变,一些教师目前没有调整教学方法,继续在工作中采用灌输方法,导致学生被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外。目前,一些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外语教师继续将学习重点放在课程内容上,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也无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一些小学没有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教授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阻碍了传统文化进入汉语课堂。由于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教师没有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3.1结合现实生活,引入传统民俗活动
传统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既属于一种社会现象,为人们长期生活中创造的产物,也属于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中沉淀下的产物。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提倡“做中学”的理念。因此,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引入传统民俗活动内容,如节日文化、民间风俗、民族服饰等,有助于学生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3.2挖掘教材价值,体会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里很多内容都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构建深度课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延伸发散,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内涵,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在挖掘教材价值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主题,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优秀文化思想,感受到这些文化思想的重要价值,以此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这些文化思想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将传统文化思想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利用传统文化思想理解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内在品质。最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文化内涵,用情绪感知文化情怀,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锻炼的学生创造性思维。
3.3渗透传统节日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索欲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许多典故、习俗和优秀的民族特性。如今,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知之甚少,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普遍只知道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时间,但是对于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端午节为什么要系五彩绳、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等习俗却不甚了解。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索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教师对文化本身和教育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掘教学过程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契机,进而让学生真正了解、认识、体悟传统文化,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敏,冷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及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10).
[2]霍敏,袁正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的实施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