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数智化背景下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摘要:新业态、新经济、新技术推动了财会行业转型升级,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为提升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本文从改革的必要性出发,在深入分析岗位需求及人才培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高职财会类专业应从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环境的完善等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数智化;财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财会行业的转型升级。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同时也使财会职业岗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之而来的是数智化时代,所谓“数智化”,简单理解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两个过程或层面的有机融合,是一项集合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巨大工程。为适应数智化时代的这些变化,高职院校需要厘清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以下简称《目录》)发布后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积极探索数智化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并为“推进服务业数字化”以及“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人才支持。
一、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家关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客观要求
国家在“十四五”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纲要中还重点提出了“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以及“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这些都对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能够切实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为国家及天津市“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
(二)教育部新版《目录》调整的客观要求
2021年,教育部发布新版《目录》,对高职财会类专业名称做出调整,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审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的专业名称出现的背后,是国家为适应经济发展及行业变化,从宏观层面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的调整。然而,未来财会类专业人才应如何进行培养,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为此,需要高职院校深刻领会和把握新的专业名称的深刻意蕴,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开展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积极推进财会类专业改造和升级。
二、数智化背景下财会岗位人才需求变化分析
职业教育的属性客观上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以职业岗位作为切入点,因此,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也应首先深入分析数智化时代人才需求的变化,并深入研究专业名称调整背后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升级
“大数据+”财会专业名称体现的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新变化。近年来,企业对传统财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懂技术、精财务、会业务、能管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越来越受企业欢迎。
2017年会计专业主要面向会计、审计、税务管理等岗位,培养掌握会计核算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2019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移。2021年,新版《目录》的发布更是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方向性调整,培养学生大数据思维以及财务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等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财会人才需求的岗位、规格等均已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重构课程体系,这是数智化时代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构
数智化时代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进一步围绕职业面向,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细化人才培养规格。
1.数智化时代财会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数智化时代,会计信息向个性化、实时化发展,信息生产、收集、流转速度进一步加快,监管及约束难度越来越大,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引领了全新的工作方式,从业人员需具备诚实守信、坚持准则、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等基本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自觉遵守职业行为规范等素质。
2.数智化时代财会专业人才知识需求分析
随着关键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对财会从业人员的知识架构要求已发生改变,即除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经济、税务、管理、财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熟悉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掌握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内部控制、大数据财务分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数智化时代财会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数智化背景下简单的财务核算及财务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财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数据采集、清洗、整理、处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数据分析能力已成为关键能力。同时,由于一些非财务信息也同样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规划、经营决策以及管理效率等,因此,随着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的不断升级,财会人员搜集、获取和整理此类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
三、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
“教师”在“三教”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当前,高职院校一些财会类专业任课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对财会岗位的职业能力缺乏深入了解,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很多教师所学的财会专业的理论知识滞后于数智化时代财会行业要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对接财会岗位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由于多年来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一直是招生较为火爆的专业,往往需要专业教师承担较为繁重的授课任务,教师参与业务培训、下厂实践等能力提升活动明显不足。这些都导致了专业教学与岗位实践的实质性分离。
(二)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不匹配
在专业技术、商业模式变革以及财会行业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培养新型数智化财会人才的要求重新梳理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与新经济、新技术及新《目录》适应的课程体系,财务数智化信息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应用、企业数智化管理变革下的应变思维等新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学生的管理会计能力、报表分析能力、税务筹划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等仍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职业院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甚至仍未脱离本科模式,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专业与职业岗位脱节的问题。
(三)实训条件与教育教学要求不匹配
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32项职业院校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较之此前的标准,新标准对实训室和实训设备数量的要求有了明显增加,同时也提出了实训室“智能化”的新要求,如出纳实训室、财务会计实训室均要求“智能化”,另外还新增了财务共享服务实训室、财务大数据实训室、云财务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室等建设要求。从当前来看,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的仍为传统设备,实训条件的改造和升级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完成。此外,虽然《建设标准》给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依据,但是建设什么样的实训室、如何规划建设等还在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实训设备与教育教学要求的不匹配,势必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数智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创建智能化实训环境
实训条件智能化为教学手段智能化提供支持,助力实现教学管理智能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评价智能化。职业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对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建设标准》,从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出发,逐步对现有实训条件进行改造升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大产教融合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接实际工作岗位,以《建设标准》为依据,加大生产性与仿真性并重的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资金构建“大数据类”教学平台、对现有软件进行功能改造等,为学生创设真实应用场景类实训环境。可利用实训基地,承接企业账务处理、数据分析等业务,有效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师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设施、设备和人员等条件,满足相关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需要,既可解决校内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也能使企业优先选聘优秀人才,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二)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
数智化背景下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实现依赖于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此,高职院校应从师资队伍现状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当前师资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师资培训。一方面是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开展RPA财务机器人、Python基础、财务大数据分析等大数据类课程的专题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另一方面,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为教师搭建下厂锻炼平台,使教师在承担企业财会岗位实际工作中,增强对行业、岗位、专业的认知,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实现从单一教学向岗位实践的场景化、系统化、精品化转变。二是增加兼职教师聘用。在开展课程教学、综合实训过程中,可打破课程本位模式,将理论与实训的授课任务分开,分别由校内教师和聘请的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承担,既可解决校内教师授课任务繁重、专业实践技能欠缺的问题,也能有效满足数智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此外,成立“大师工作室”、开展专家讲座等,可对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加大高质量教师引进。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有属性,在新教师的引进方面,职业院校需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尽量减少从高校直接引进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可选聘一些有实际从业经历、具备较高职业资格的一线从业人员,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双师”结构。
(三)细化人才培养规格
当前,高职院校实施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上应以“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新能力→新专业→新课程”为路径,深悟财会行业及职业岗位发展变化,在进一步明确职业面向的基础上,研究并分析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变化等,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与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总体上要以财税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能力为核心,体现“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以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从人才需求出发分析,其主要职业面向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大数据服务机构、中小微企业、行政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会计核算、共享财务、管理会计、税务办理、内部审计和报表审计等相关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向“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转型升级,人才培养规格重点体现“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工具运用、会计核算、信息化操作、涉税业务处理、会计和审计软件操作”等要求。总之,懂分析(灵活运用分析方法、具备数据分析思维)、懂工具(运用图表表达观点、具备图表解读能力)、懂业务(理解业务流程逻辑、洞察数字背后意义)、懂行业(了解行业关键节点、建立行业基础认知),将是未来财会行业亟须也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努力培养的人才。
五、结语
数智化背景下,高职财会类专业迎来专业转型升级,为适应财会类职业岗位对数智化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亟须探索并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进一步明确职业面向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同时在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基础上,通过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创设数智化实训环境,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改革等途径,不断提升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陶再平.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06):111-113.
[2] 庞欣,金立敏,宣雄智.“1+X”证书制度下高职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2022(36):12-13+16.
[3] 刘琴.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2):150-153.
[4] 何玉冰,杨玲.“1+X”证书制度下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会计师,2021(21):96-98.
[5] 罗张伟,刘硕.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质量与市场,2021(2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