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研究

黄倩蓉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4年25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实验学校 532500

摘要:“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这句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部编版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通过创新课程设计、丰富实践活动和综合评价机制,实现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劳动教育;小学语文高段;部编版教材;文化传承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尤其是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前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知识和人文情感,将其融入小学高段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一、课程设计:构建二十四节气劳动教育体系

1.1 教材资源整合的深化

在整合部编版小学语文高段教材资源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教材中直接提及的二十四节气内容,还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教育价值。例如,可以通过设计“节气文化探索”单元,将相关古诗词、散文、民俗故事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每个节气的学习不仅限于文本阅读,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纪录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同时,鼓励学生收集家乡或所在地区的节气习俗,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等形式,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发校本教材,将本地特有的节气习俗、农事活动等内容融入教学中,使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课程目标设定的细化

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定以下几个维度的目标来细化课程要求: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即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每个节气的名称、日期、气候特点以及相关的农事活动;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即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学会观察、记录、分析节气变化的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尊重自然、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这些目标的设定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确保学生全面达成。

二、实践活动:丰富多样的劳动体验

2.1 节气主题实践活动的创新

在节气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我们可以更加注重活动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例如,在立春时节开展“春种一粒粟”活动时,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使用智能种植箱或APP记录植物生长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节气小记者”活动,让学生采访当地农民或农业专家,了解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撰写新闻报道或制作视频短片进行展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能加深对节气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根据节气的不同特点设计创意实践活动。如夏至时节可以举办“光影节气摄影展”,让学生捕捉夏至时节的日出日落、光影变化等美景;秋分时节则可以组织“丰收节”庆祝活动,让学生参与农产品的采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体验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艰辛。

2.2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拓展

在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除了语文、科学、艺术等学科外,还可以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数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相结合。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引导学生计算节气的日期、周期等数学问题;在地理课上可以分析节气变化对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历史课上则可以讲述二十四节气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这样的跨学科融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还能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还可以利用学校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开展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成立“节气文化研究社”,组织学生开展节气文化的调查研究、创作表演等活动;或者成立“绿色生态小组”,在校园内外开展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等实践活动。

三、评价机制: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3.1 过程性评价的细化与反馈

在过程性评价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评价的细化和及时反馈。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明确学生在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其次,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观察记录、口头提问、小组讨论等,全面收集学生的表现信息。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指导。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电子评价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发展变化,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在反馈方面,我们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个别谈话、集体反馈等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

3.2 结果性评价的多元与激励

在结果性评价中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激励性。首先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学业成绩。例如可以组织“节气文化作品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手工等作品;或者举办“节气文化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节气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其次在结果性评价中要注重激励性。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表现一般或存在不足的学生则要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

结束语

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小学高段劳动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荔平.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研究 ——以桂林市崇善龙光小学为例[J].广西教育, 2022(19):4-6.

[2]范俊平.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育课程实施[J].山西教育:幼教, 2019(3):2.

[3]李杜芳,吴建民,孙彬.二十四节气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 2022(30):6-7.

课题编号2022ZJY1906

课题名称 小学研学实践教育中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建构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