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及培养路径探索研究

王雨田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4年28期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围绕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及培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然后探索和提出了创新的培养路径和方法。研究依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际应用效果反馈,深入探讨提升学生党员质量和效果的策略。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有效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路径,新时代

引言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党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要求,急需探索更为科学和有效的培养模式。本文将分析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现状与挑战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组成和特点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学生党员大多数来自不同的社会、家庭背景和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承担着积极的角色,是学校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党性教育程度以及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党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多元化也带来了新的教育和管理挑战。

2.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脱节的问题较为普遍,导致党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难以达到优化状态。其次,随着社会转型和科技发展,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学生党员的影响日益增加,传统的党员教育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此外,党组织在吸引和凝聚学生党员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如何保持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3.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批判与反思

针对当前的挑战,对现有的学生党员培养模式进行批判与反思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由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但这一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难以真正触及学生党员的思想深处。此外,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党员教育的效果和深度。因此,探索更加科学、有效且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培养模式成为提升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路径创新研究

1.基于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探索

能力本位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设计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要目标。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和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明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党员。学校与行业内发展规模较大、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进行合作,设立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学生不仅学习行业专业技术,还要到企业经营运营管理之中。引入智能农业技术,如无人机喷洒、智能灌溉系统等,训练学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开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认证课程,获取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在线和面对面教学,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相关的创新项目,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

2.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提高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通过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形式,使理论学习更加生动实用。设立专门课程,教授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智能农机械和生态农业。理论学习后,学生可以在实验田里应用这些技术,进行土壤分析、作物监测和自动化管理。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邀请行业专家来分享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动态,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和紧迫感。

3.创新组织机制与激励措施

有效的组织机制和激励措施是保持学生党员活力和提高组织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创新:优化党员管理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开发专门的党务管理系统,实现党员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在线教育。建立在线和离线的学习社区,鼓励用户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来共同进步。这些社区可以依托学习强国平台,提供专业指导和资源共享。设立特定主题的学习小组,比如专业技能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群的特定需求。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课程内容,使之更贴合行业需求和最新发展。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影响力,增强平台内容的专业性和吸引力。

结论

本文围绕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及培养问题,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提出了创新的培养路径。研究表明,通过实施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创新组织机制与激励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基于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学生党员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通过能力诊断和个性化培养计划的实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党性教育水平。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增强了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还通过实践活动的深入参与,提升了学生党员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和激励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党组织的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了党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学生党员的培养改革,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完善学生党员的培养路径。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创造更多实践和学习的机会,以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学生党员。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党员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强. (2020).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机制研究. 教育与职业, (12), 46-50.

[2]张晓明. (2019).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策略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 (24), 33-35.

[3]刘波洁. (2021).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路径探析.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7), 112-115.

[4]陈莉玲. (2022). 新时代高职学生党员教育创新研究. 党建研究, (5), 72-76.

基金项目: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党建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3DJKT-Q00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