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常态下民办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策略探析
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其就业问题一直被社会普遍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在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全国民办高校764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25.36%,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扩招的深入以及随之而来的激烈的就业竞争,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就业现状概述
1.就业形势严峻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使得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二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2.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偏低问题愈发凸显。
①薪酬待遇不高。不少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往往面临薪资水平不高的困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既包括了毕业生自身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不完全匹配,也反映了部分用人单位对于民办高校毕业生价值认识的偏差。
②工作环境不佳。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会进入一些小型企业或初创公司,这些公司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往往无法与大型企业相媲美。
③职业发展前景的不明朗。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加之部分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生可能面临频繁跳槽却仍难以找到稳定职业发展路径的困境。
(二)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因素
①专业技能水平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的基础。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民办高校毕业生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②综合素质能力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发展潜力。
③职业规划意识对于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也至关重要。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路径。
④求职策略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合理的求职策略可以帮助毕业生更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能,提高求职成功率。
2.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在民办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①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以确保所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同时,通过实践操作、项目实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就业指导服务也是影响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因素。有效的就业指导不仅能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还能提供实用的求职技巧和策略。
③教育因素还包括民办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同时,企业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职场。
3.社会因素
①国家层面的就业政策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导向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创业扶持、就业补贴、税收减免等,来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和就业。
②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可能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则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③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和用人观念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随着人才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用人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重视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而非过分看重学历背景。这为民办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策略分析
(一)政策层面的策略
1.政府应当优化现有的就业政策,以更加精准地扶持民办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民办高校毕业生,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建立健全的就业市场监管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就业市场秩序,防止就业歧视和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发生。
3.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可以实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就业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4.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为民办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
(二)高校层面的策略
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①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业讲座和创业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③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通过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民办高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2.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前置就业指导。①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需求和职业规范。②与企业合作设立创业基金,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三)学生层面的策略
1.提升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①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和目标。②注重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③提升求职技巧与心态。学习求职技巧,保持积极心态。④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⑤积累实践经验与实习经历。
2.增强自我认知与职业规划。①明确职业目标。②制定职业规划。③关注就业信息。④拓宽就业视野。
参考文献
[1]朱艳.推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1,(22):28-30.
[2]叶彬,王燕.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20):76-78.
[3]陈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公关世界,2024,(1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