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温春东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4年32期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中如何通过教育活动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鉴于当前民族融合的紧迫需求与高职院校多元文化的实际情况,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随后具体阐述了在高职院校推广此意识的策略与实施路径。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验证了提出的教育策略的可行性与效果。研究发现,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多元文化融合、实践活动推广与网络教育等多管齐下的措施,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职院校,多元文化,教育策略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这一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还能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正文部分将详述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研究结构。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背景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义与特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自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认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该意识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与共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当前全球化与区域性文化冲突日益显著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领域,这种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还能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具有多样的地域和民族背景,构成了一个小型的多元文化社区。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北京电影学院组织的“多彩民族周”,学生能够互相了解各自的传统与习俗,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此类活动不仅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有助于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2. 高职教育的多元文化环境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广泛,涵盖中国各个省份和不同的民族。这种多样性带来了独特的教育挑战和机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校通过开展“文化多样性月”和“民族团结教育月”等主题活动,积极构建全面融合的教育环境。学院还专门开设了关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如《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民族关系与社会和谐》,这些课程旨在教育学生认识和尊重多元文化。高职院校采用的教育技术也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例如,使用本地化的教育软件,如“智慧课堂”和“云教学平台”,这些工具支持内容的多语种呈现,使得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取适合自己文化背景的学习材料。

3. 先行研究综述与本研究的创新点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历来多聚焦于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诸如中山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他们对民族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研究为高职院校相关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到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去探讨和验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本研究不仅回应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应用空白,也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以期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略

1.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高职院校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例如,上海电机学院开设的《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课程,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分析方法,激发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课程中包括对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亲临”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文化活动,如参与虚拟的藏族“雪顿节”和苗族的“跳月节”。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包括开发专门的教学软件,如“民族融合教学平台”,该平台提供多语种教学资源,支持教师自定义课程内容,以适应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文化背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团队利用该平台成功地实现了课程的多元化,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 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校园文化活动是另一种有效的途径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每年举办的“民族文化节”,汇集了全校各民族学生的文化展示,包括服饰展览、民族歌舞表演以及传统美食制作等。这些活动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针对日常活动,学校还设有“民族文化角”,常年展示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如绣球、蒙古族的马头琴等。通过这些常设展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持续接触并学习到其他民族的文化,这种不断的文化暴露有助于深化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3. 利用新媒体与网络平台推广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媒体与网络平台在当今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利用这些平台推广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其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关于校园内外的民族文化活动报道和特色民族文化知识。这些内容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学校还开发了名为“民族桥”的移动应用程序,这一应用专门设计来促进学生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交流。应用中包括互动问答、文化小游戏以及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等功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通过这些创新的网络平台,学生们在玩乐中学习,更有效地加深了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结论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和探讨高职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策略和实践,揭示了高职教育在推广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中的核心作用。从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到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再到利用新媒体与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实践体系。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引入互动式学习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学生能够更生动、直观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形成对民族多样性的深刻认识和自然接受,从而内化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

参考文献

[1]李强华. (2020). 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与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34), 122-125.

[2]王梅立. (2019). 高职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路径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40(15), 52-56.

[3]赵雪红. (2021). 高职院校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 (12), 90-93.

[4]刘敏平. (2022). 高职教育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策略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09), 67-7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