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背景下经典诵读在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实施现状的分析,探讨了经典诵读在提升民族地区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以适应新的教育政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关键词:双减政策,经典诵读,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双减”政策的背景,阐述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概述经典诵读在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和存在的问题。
一、经典诵读的理论基础及教学现状
1.经典诵读的教学意义
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经典文献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诵读通过朗读和背诵的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记忆力以及表达能力。《弟子规》、《三字经》作为经典诵读的典型教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弟子规》通过简明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观念。《三字经》则通过简洁的三字句子,传递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加强了其文化认同感。陕西某小学在经典诵读教学中,以《弟子规》为主要教材,通过每日诵读、背诵活动,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得到了明显改善。教师利用“学乐云”平台进行在线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诵读体会和心得,进一步加深了对经典内容的理解。
2.民族地区的教学特点与挑战
民族地区的教学环境复杂多样,涉及多种民族语言和文化,经典诵读的实施面临独特的挑战。语言环境的多样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可能受到影响。民族地区的学生可能在语言基础和文化认知上存在差异,这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教材和教学支持的不足使得经典诵读的推广受到限制。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经典诵读教材和配套资源,这限制了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和覆盖面。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需创新教学方法,克服资源不足的困难,确保经典诵读活动的有效实施。甘肃某民族小学由于资源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经典诵读教材。教师通过自主编制经典诵读内容,将《古文观止》中适合学生的篇目编入教材,并结合地方特色的故事和文化背景进行教学。这种创新的做法有效弥补了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经典诵读的教学质量。
3.当前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部编版教材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提供了系统的内容和指导,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中的经典内容虽然丰富,但教学方法的实施往往较为单一,可能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当前,经典诵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朗读、背诵和诵读竞赛。这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教学效果不均等问题。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双减政策下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选择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家庭教育负担,推动教育公平。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在这一政策下,需优化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与教材。部编版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经典诵读内容,但其实施过程中还需考虑民族地区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了《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诵读篇目。这些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学生在学习这些经典时,面临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挑战。针对这一点,可以选择适合民族地区学生的经典诵读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2.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创新
“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学生的课外负担,使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经典诵读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优教云”平台,为经典诵读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教师可以使用平台上的音频、视频和动画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经典内容。通过这些现代化工具,经典诵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内蒙古的一所小学在经典诵读教学中引入了“好老师”APP,通过该应用提供的语音识别功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纠正发音错误。学生通过录音和回放功能,能够准确把握经典诵读的节奏和韵律。这一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减少了教师的个别辅导负担。
3.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对于经典诵读教学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评价体系应体现减负增效的原则,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评价标准应包括经典诵读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理解力。教师可以制定详细的评价细则,包括发音准确性、语调抑扬的把握、朗读的情感表达等方面。通过这些标准,教师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湖南某学校在经典诵读教学中,制定了具体的评价细则,包括诵读的准确性、情感表达和语调控制。学生的朗读成绩按照这些标准进行评分,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例如,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引入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不同评价主体的综合评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经典诵读水平和问题。
结论
经典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民族地区的教学具有显著的价值。经典文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提升了其语言能力。通过分析当前经典诵读的教学现状和挑战,可以明确以下几点结论:经典诵读的教学意义在于它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提升其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经典文献中的语言优美、结构严谨,通过诵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然而,民族地区的教学环境和资源限制使得经典诵读的实施面临一定困难。语言环境的多样性和教学资源的不足对经典诵读的推广和效果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婷婷.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 2022, 第32卷第4期, 45-50页.
[2]王志刚.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教育学刊》, 2023, 第29卷第2期, 72-78页.
[3]陈莉莉. 《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的挑战与对策》. 《民族教育研究》, 2021, 第24卷第1期, 88-94页.
[4]赵云峰. 《经典诵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现状与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 2023, 第17卷第3期, 55-62页.
本文系2023年度甘孜州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 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双减背景下运用经典诵读提升民族地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课题批准文号:甘教体函[2023]320号的教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