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张旭旭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4年32期
甘肃省西和县北辰小学 742100

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价值,成为全面育人的重要一环。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通过创设真实劳动情境、利用语文工具培养劳动素养,以及构建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还能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劳动教育;策略

引言

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是一门承担着独特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的独立学科。有的小学生很少有劳动实践的机会,劳动观念比较淡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贯彻劳动教育理念,以劳动教育的活动拓展和优化语文教学内容,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一、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劳动教育被重新定义,其内涵和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力劳动,而是涵盖了从日常生活自理到社会生产实践的广泛领域,强调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它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艰辛,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同时,劳动教育也被视为培养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更加凸显,它与学科知识学习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

1.课堂教学中引入劳动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具体策略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劳动元素,比如在教授《锄禾》等反映劳动场景的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农具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情景。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劳动者的不易,从而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维护、班级的卫生打扫等活动,让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通过这些生动的劳动教育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劳动素养得以同步提升。

2.组织课外劳动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劳动的机会,从而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校园菜园的种植活动,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每一步都让学生亲手操作,通过实际的农耕体验,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的农业知识,更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如清洁公园、分类垃圾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对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通过这些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劳动技能,感悟劳动的意义,从而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劳动的主题。

(二)借助语文工具培养劳动素养

1.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劳动感受

借助语文工具培养劳动素养是一种有效策略,尤其是通过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劳动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关于劳动的课文后,用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劳动体验。例如,在学完《劳动最光荣》这样的课文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描述自己参与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的过程和感受。通过写作,学生能够更深刻地反思劳动的辛苦与价值,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作诗歌或短文,赞美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如以《我的爸爸是清洁工》为题,让学生描绘清洁工人早起晚归的工作场景,通过文字传达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这样的写作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情感和价值观。

2.借助阅读写作提升劳动意识

借助阅读和写作活动是提升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精选与劳动相关的阅读材料,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崇高品质。在阅读后,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讨论,分享他们的感悟和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向往。写作方面,教师可以布置以“我眼中的最美劳动者”为主题的作文,鼓励学生观察周围劳动者,如环卫工人、农民、教师等,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他们的工作场景,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这样的阅读写作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

(三)构建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来全面考察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例如,可以设置劳动技能测试,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如种植植物、手工制作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劳动态度观察,记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劳动体验,相互学习他人的优点。具体例子包括:在一次班级种植活动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种植的技能,还观察他们是否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帮助同学;在学期结束时,让学生撰写劳动实践报告,反映自己的成长和感悟,并通过班会进行分享,让同伴和老师给予反馈。

2.评价指标的综合性

评价指标的综合性体现在不仅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掌握,还包括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创新能力和劳动情感等多个维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能够积极参与、主动解决问题,以及是否展现出团队合作精神。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与劳动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劳动体验的作文,通过学生的写作内容和反思来评价他们的劳动情感和价值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了解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自我提升的意识。具体例子包括:在一次班级大扫除活动中,评价指标不仅包括打扫的干净程度,还包括学生是否能够提出创新的清洁方法、是否能够自觉承担任务、以及在活动中是否能够相互帮助和鼓励。

结语

随着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入实施,学生们将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出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必要的劳动技能。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促进,为他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和负责任的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教育的种子在语文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刘丽丽.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4,(01):48-49.

[2]沈娟.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初探[J].现代教学,2024,(Z1):91-9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