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剑门蜀道文化赋能中学思政课的育人价值和实施路径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为丰厚的文化滋养。”本文从剑门蜀道文化赋能思政课教学的视角,分析了剑门蜀道文化的育人价值和利用剑门蜀道文化助力中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剑门蜀道文化;思政课;育人价值;实施路径
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丰厚文化滋养,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中学思政课标也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而剑门蜀道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剑门蜀道文化资源“活起来”“亮起来”,以文化赋能中学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剑门蜀道文化赋能中学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蜀道是古代由官方建设、官方管治,连通巴蜀、中原两大文化区的驿道交通体系。据史料记载,蜀道起源自战国时期,已沉淀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1]金牛道是蜀道体系中开建时间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蜀道,又称石牛道。因“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的传说典故而得名。剑门蜀道是金牛道上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南起梓潼七曲山,途经剑门关,北至昭化古城,道路沿线遗址遗迹众多,主要集中在七曲山大庙、剑阁古城、剑门关-翠云廊、昭化古城4个片区附近,是中国蜀道文化的核心区。剑门蜀道文化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方面,包括栈道文化、石刻宗教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剑门蜀道文化融入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其育人价值:
(一)丰富教学资源
1.拓展知识内容。剑门蜀道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学等多方面知识。[2]将其引入中学思政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剑门蜀道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到古代交通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3]例如,讲述蜀道在古代贸易往来中的地位,使学生对古代经济活动有更直观地认识。其中的文学作品,如李白的《蜀道难》等,可以作为语文与思政课融合的切入点,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加深对思政课中关于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等内容的理解。
2.提供生动案例。剑门蜀道文化中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的案例。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剑门蜀道的军事活动,体现了智慧、谋略和忠诚等品质,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思考责任与担当、智慧的力量等问题。蜀道上的工匠们克服重重困难修建道路的过程,展现了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精神,可作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精神的范例。
(二)培养家国情怀
1.增强文化自信。剑门蜀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剑门蜀道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会进一步转化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感受蜀道文化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如诚信、友善、互助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激发爱国情感。剑门蜀道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战略通道,见证了无数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4]讲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明白国家的繁荣稳定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蜀道的建设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三)提升综合素养
1.培养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剑门蜀道,让他们亲身感受蜀道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氛围。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观察、调研、采访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5]通过参与蜀道文化相关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提升职业素养。剑门蜀道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等元素,与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密切相关。将这些元素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升职业素养。
2.促进品德养成。剑门蜀道文化中蕴含的坚韧不拔、勇敢无畏、团结协作等精神品质,可以对学生的品德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品质,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担当、善于合作的良好品德。同时,通过对蜀道文化的学习和感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蜀道文化与思政课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以及批判性思维。[6]例如,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既能让学生领略到古典文学的魅力,也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四)促进跨学科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背景下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提高学习效率。
1.历史与文学。文学创作与研究:剑门蜀道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诗词歌赋,如李白的《蜀道难》,这些文学作品成为研究古代文学、文化以及诗人心境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剑门蜀道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可以促进历史学科与文学学科的交流与融合,让历史通过文学的形式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也让文学作品有更深厚的历史底蕴。
3.艺术与文化。艺术创作题材:剑门蜀道文化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画家可以描绘剑门蜀道的山水风光、古建筑、历史人物等,雕塑家可以创作与剑门蜀道相关的雕塑作品,音乐家可以创作具有剑门蜀道特色的音乐作品,舞蹈家可以编排出展现剑门蜀道文化的舞蹈;文化传承与艺术表现:剑门蜀道文化中的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传承和表现。例如,将剑门蜀道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如木雕、石雕等,[7]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将剑门蜀道的民俗文化,如白龙花灯、杨村傩戏等,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剑门蜀道的文化。
二、剑门蜀道文化赋能中学思政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设计与整合
1.挖掘剑门蜀道文化资源。组织教师团队深入研究剑门蜀道文化,包括历史典故、人物事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方面。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建立剑门蜀道文化资源库。
2.整合课程内容。将剑门蜀道文化资源与中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结合剑门蜀道文化中的诚信、友善、责任等价值观进行教学;在《中国历史》课程中,可以讲述剑门蜀道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设计专题教学模块,如“剑门蜀道与传统文化”“剑门蜀道与爱国主义”等,以系统地传授剑门蜀道文化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创设剑门蜀道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剑门蜀道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剑门蜀道上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案例教学法。选取剑门蜀道文化中的典型案例,如剑门关的历史变迁、翠云廊的生态保护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取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剑门蜀道文化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剑门蜀道的历史遗迹、文化景点、生态保护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剑门蜀道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文化宣传、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的剑门蜀道文化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剑门蜀道文化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对剑门蜀道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剑门蜀道文化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将剑门蜀道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技巧。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教师合作。建立教师合作机制,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开展剑门蜀道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例如,历史教师、地理教师、语文教师可以与思政教师合作,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开展跨学科教学。邀请当地的文化专家、学者、艺术家等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中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专业的教学指导。
(四)校园文化建设
1.营造剑门蜀道文化氛围。在校园内设置剑门蜀道文化宣传栏、展示区等,展示剑门蜀道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图片和资料。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播放剑门蜀道文化专题节目,宣传剑门蜀道文化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以剑门蜀道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举办剑门蜀道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邀请当地的文化专家、学者、艺术家等举办讲座和表演,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五)评价与反馈
1.建立评价体系。制定剑门蜀道文化赋能中学思政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以教师、学生、社会、平台为主体,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通过搜集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如调查报告、访谈记录、演讲稿、问卷测试结果、体验性活动、个人反思小结等),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关注学生进步成长值和优秀幅度值,实现一生一案。
2.收集反馈意见。定期收集学生、家长、教师对剑门蜀道文化赋能中学思政课程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结语
剑门蜀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将剑门蜀道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育人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剑门蜀道文化的内涵,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师资培训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实现剑门蜀道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惠琴、蔡燕歆.剑门蜀道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研究[J].建筑文化,2022(2):38-41.
[2]朱柳.剑门蜀道文化作为广元中学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3.
[3]田文.剑门蜀道历史地理及文化资源概述[J].决策探索(下),2019(11):28:
[4]涂然.蜀道文化多重价值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7):20.
[5]王晶晶.广元剑门蜀道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2(5):25.
[6]朱天开.翠云廊大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5-8.
[7]剑阁县志编委会.剑阁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7.
项目来源: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剑门蜀道文化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Q202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