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第三学段课后作业现状及优化设计研究

杨鸿清
  
河北广播电视报·时代论坛
2024年33期
桂平市南木镇中心小学 53722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的提出,对小学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学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阶段,其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第三学段;课后作业;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应运而生,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

1“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第三学段课后作业现状

1.1作业量过大,负担过重

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我国部分小学在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业量过大。这种过量的作业负担,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课业压力,更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首先,作业内容繁杂。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往往会布置大量的练习题,涵盖各个知识点。这些题目往往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完成。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能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其次,作业时间过长。由于作业量过大,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作业。这不仅占用了学生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睡眠质量,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1.2作业布置与课堂教学脱节

作业布置与课堂教学脱节的现象在当前教育教学中较为普遍。部分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未能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未能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作业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往往感到困惑和迷茫,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1.3作业反馈不及时,学生改进空间有限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不及时,未能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导致学生在改进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学习成绩。这种状况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业反馈不及时使得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期待得到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然而,由于教师反馈不及时,学生往往无法准确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其次,作业反馈不及时限制了学生的改进空间。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就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长期以往,学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2“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第三学段课后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2.1明确作业目标,注重作业的针对性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不仅要保证教学质量,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明确作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第三学段数学的教学目标,确保课后作业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形成有效的教学闭环。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针,教师应以此为依据,对课后作业进行精心设计。在明确作业目标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保作业内容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2优化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

为了优化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的多样性。在作业内容上,可以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对于视觉学习者,可以设计包含丰富图片的作业;对于听觉学习者,可以加入音频讲解;对于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操作类的作业。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其次,强化作业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类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数学作业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制作模型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者,注重作业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作业内容上,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3创新作业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成长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作业评价方式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审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首先,在作业评价上,我们可以引入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自评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互评则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教师评价则能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其次,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在作业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表现。这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关注这些过程性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结语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第三学段课后作业设计,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提高课后作业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小学数学第三学段课后作业现状及优化设计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10.

[2]杜威.小学数学第三学段课后作业优化设计路径[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248-30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