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摘要: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视角之下,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致力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潜能。
关键词:初中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引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史料史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也是其他核心素养得以形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使学生具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辉煌与苦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力量,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例如,在讲解“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磨难,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凝练教学立意,引领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需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家国情怀可以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使学生成为一名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教师要结合历史学习内容特点,认真分析教材中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确定可以使学生思想情感真正受到教育的教学立意,落实家国情怀的引领作用。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知道‘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到该条约的签订对加剧中国民族危机之间的影响与关系。”基于此,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甲午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分析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责任感,让学生感受民族英雄左宝贵、邓世昌和徐邦道等敢于反对外来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并认识到捍卫民族尊严是每一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凸显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教材立意内容的挖掘,把学生的历史学习置身于历史发展潮流中去辩证和分析,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好地思考和感悟历史。
3引入历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内容的编排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学生所接触到的历史知识通常是高度概括和精炼的。此外,历史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特点,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历史故事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其成为提升课堂趣味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工具。在运用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将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课程引入阶段,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以历史故事作为开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和互动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在探究“三国鼎立”时,学生必须把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并立的要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新课开始时应灵活使用图片、影像素材等教学媒介,生动呈现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典故。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渴望深入了解历史知识,更能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影视剧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关于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经典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材料。在展示这些片段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抛出问题,例如“从官渡之战的描绘中,我们可以获取到哪些关键的历史信息?根据影视剧的展现,官渡之战在战略上具有何种重要意义?官渡之战给后世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采用富有新意且引人入胜的导入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刻板印象。当学生对所提问题形成了初步的理解和思考后,这就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先决条件。
4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家国情怀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相关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到巴东县东壤口镇牛洞坪村研学,鼓励他们查找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重走革命之路,赓续红色血脉。学生了解到,牛洞坪曾是“巴兴归”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时任红三军教导第二师师长的黄大鹏在这里发动并武装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在二淌垭战斗中壮烈牺牲。在段德昌烈士墓前,学生了解了“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学生在追寻英雄人物足迹的过程中理解了爱国思想,在对历史的调研和回顾中深化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家国情怀不仅是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塑造,更是对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家国情怀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和感染。通过这些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家国情怀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参考文献
[1]李吉洪.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09):58~59.
[2]赵三东.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探究[J].教师,2022,(36):57~59.